沈政男/侯導罹患阿茲海默症退休 失智是苦難也是賜福

我們想讓你知道…失智,不只是一場苦難,它也可以是一份賜福。老人家的童年往事,如果不是失智,不見得會提及,家屬也永遠不會知道。

▲第57屆金馬獎 李屏賓、廖慶松、杜篤之。(圖/myVideo提供)

▲侯孝賢2020年獲頒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圖/myVideo提供)

● 沈政男/精神科醫師

侯孝賢傳出失智不再拍電影的消息,是在國外一個影展上頭,有影評介紹他的《童年往事》,順帶提及,反而台灣影壇這些年都沒說。

還記得2020年侯孝賢獲頒金馬獎終生成就獎嗎?當時他在台上致謝詞,在我看來,語言表達已明顯有了狀況,我也曾在臉書提及。在那時,只是有人說他有巴金森氏症,後來又說沒有,其實從那次的致詞看起來,應該已經有失智症狀了。

七成以上巴金森失智患者有幻視

巴金森也會導致失智,但主要是運動症狀,手抖、肢體僵硬、走路慢等等;如果巴金森一年以上才失智,那是巴金森型失智,而如果不到一年就失智,則是路易體型失智。

因為有人問起巴金森合併幻視的照顧方式,我在這裡講一下。巴金森本身會有幻視,或者服用多巴胺緩解運動症狀幾年以後,也會出現幻視,尤其是已經失智的巴金森患者,七成以上都會出現幻視。

▲ 巴金森氏症的症狀主要表現在運動症狀,如手抖、肢體僵硬、走路慢等。(圖/pixabay)

巴金森的幻視通常會看到不存在的人、小動物,或者家裡的小東西,通常是無害的,患者不一定會感到訝異、驚慌或害怕,這時候就看對於生活品質與照顧負擔的影響怎樣,如果妨礙不大,就給予安撫,比如患者說死去的人剛剛來過,或者地上有小貓,就回答說:「喔,那不會怎樣,不用擔心。」

如果幻視很嚴重,可以有兩個做法,一個是加上抗精神病藥物,但可能引發運動症狀惡化,另一個則是減少多巴胺劑量,但也要跟巴金森運動症狀權衡一下。

巴金森合併失智,或者路易體型失智的照顧,跟阿茲海默型失智不太一樣,通常是更加難以照顧,因為同時有運動與失智的症狀,尤其這樣的病人經常橫跨神經科與精神科兩科照顧,怎麼整合是一個問題,再加上老人家如果有慢性病,那就更複雜了。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然而,不管是阿茲海默型失智或巴金森/路易體型失智,短期記憶減退,長期記憶相對保留,是失智,尤其是起始幾年共通的表現,因此,童年往事會在腦中浮現出來,跟現實交雜在一起,而如果患者分不清楚,就會以為死去的人還活著,甚至來過。以為死去的人還活著,跟看到,注意,是看到死去的人來到家裡,不太一樣,前者是錯誤的記憶,而後者可能是幻視,不過處理上,原則是一樣的,也就是看患者本身的情緒反應,如果沒有太大影響,就不必急著糾正,反而要處理背後的心理需求,比如想念死去的親人什麼的。

▲ 失智政患者的短期記憶減退,長期記憶相對保留,因此,童年往事會在腦中浮現出來,跟現實交雜在一起。(圖/取自Unsplash)

失智是一場苦難 也可以是一份賜福

失智以後,童年往事變得更加重要,老人家可能講出幾十年來從來沒提過的兒時情景與家族瑣事,這時候就要把握機會,跟他們多聊聊童年往事。

我剛剛又稍微看了一下《童年往事》,一聽到開頭的配樂就落下淚來了,因為這電影拍出了大家共同的童年往事,這是侯孝賢偉大之處。

最近遇到一位家屬,說是老阿嬤以前住在台中市模範街,從大陸來台以後就落腳在那裡,我說那時候大約是公職人員眷屬才能住在那裡,因為是日本人留下的宿舍改建,至於一般軍民與眷屬就只能住到眷村。你看《童年往事》,侯孝賢小時候住的就是日式宿舍,因為他的父親從廣東來台灣當公務人員。

《童年往事》是我最喜歡的侯孝賢電影,因為是他自己的故事,不像後來的作品是別人的生活經驗;透過朱天文的筆法真摯樸實呈現出來,完全沒有任何藝術潤飾的企圖,好像就在一旁靜靜看著別人一路成長。

當然,也是看到自己的成長過程。

▲ 失智,不只是一場苦難,它也可以是一份賜福。(圖/pixabay)

失智,不只是一場苦難,它也可以是一份賜福。老人家的童年往事,如果不是失智,不見得會提及,家屬也永遠不會知道,然而,就因為失智以後,長期記憶容易從腦部底層破土而出,如果家屬有一點興趣聆聽與詢問,就會知道老爸老媽的童年往事。

知道這些事情要幹嘛?

那是老人家為下一代搬演的《童年往事》。失智老爸老媽,是我們的大導演,用看電影的角度來看那些光怪陸離的說法與行為,就會找到照顧的樂趣與意義。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沈政男」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沈政男專欄

沈政男專欄 沈政男

1968年生,台中市人,台大醫學系畢業,精神科醫師,曾獲時報文學新詩首獎、梁實秋散文首獎等二十項文學獎。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