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實力來勢洶洶 美國應多關注自身進步

我們想讓你知道…如果美國想繼續保持領先,並從中國的科學研發中獲得最大利益,最好不要把關注力只放在壓制中國的狹隘角度,多關注自身的科技進步比較實在。

▲ 歐盟12日宣布7月起將向中國大陸電動車加徵關稅,最高達到了38.1%。(圖/CFP)

● 丁學文/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

現在這個世界,地緣政治的緊張還沒有停歇,科技發展的對峙卻愈演愈烈。

繼5月14日,美國宣布對中國電動車提高進口關稅,從25%一口氣拉高到100%;6月12日,歐盟跟著宣布7月起將向中國大陸電動車加徵關稅,最高達到了38.1%。

20多年前,我們歡欣鼓舞的迎接「中國衝擊」的到來,一波波便宜的中國貨讓我們樂開了懷;如今,歷史似乎又要重演,中國的電動車開始席捲全球,攻城略地,但這次,它們不但逼得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節節敗退,大西洋兩岸的美國與歐洲更是再度祭出關稅大旗,恨不得一股腦把中國電動車趕回老家去。

政府補貼、低價劣質,甚至什麼竊取國家機密都擋不住中國電動車在全球的攻城掠地,為什麼?

答案很簡單,開過中國電動車的車主,除了感嘆科技感爆棚,更重要的是性價比超乎預期。眾所周知,電動車牽涉到了造車工藝、科技創新和能源發展,相較於西方世界的防堵與制裁,如果靜下心來想想,會不會,會不會中國的科技、創新與製造早非昔日的吳下阿蒙,甚至已經日新月異,各方面的領先超過我們的想像?

中國科技業已非昔日的吳下阿蒙!

▲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聚焦中國的科技實力。(圖/擷取自《經濟學人》封面)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聚焦中國的科技實力。在封面設計上,你會看見一個象徵發明創新的電燈泡,不過,燈泡的中國紅以及燈泡裡面的中國五星標誌告訴我們,這是中國的發明創新能力。果然,上面兩排白色字體,大字寫的是「The rise of Chinese science 中國科技的崛起。」小字則是「Welcome or worrying 應該歡迎還是擔心?」

《經濟學人》這次用了緒論第一篇、Briefing 專文、商業板塊第三篇和科技板塊專文四篇文章呼籲美國,如果想繼續保持領先的地位,就不應該只把注意力放在壓制中國。

確實,你如果問北京的共產黨和美國鷹派人物有沒有什麼共識,我敢說那就是──「創新」,才是地緣政治、經濟發展和軍事優勢保持優勢的一個秘訣。

習近平滿心希望科技發展可以幫助中國成功超越美國。華盛頓則想方設法透過關稅和制裁,大力阻止中國的技術升級。

但,《經濟學人》相信美國的戰略不太可能奏效。Briefing專文花了很大篇幅舉例說明中國的科技創新正以驚人速度快速推進。如果美國想繼續保持領先,並從中國的科學研發中獲得最大利益,最好不要把關注力只放在壓制中國的狹隘角度,多關注自身的科技進步比較實在。

▲ 《經濟學人》認為,如果美國想繼續保持領先,最好多關注自身的科技進步比較實在。(圖/記者蔡儀潔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過去幾個世紀,西方始終對中國科技嗤之以鼻,他們不相信中國擁有發明新事物的能力。過去幾十年,隨著中國快速的融入全球經濟,但西方世界堅信它的快速發展依靠的是模仿和剽竊,根本談不上真正的創新,甚至一口咬定中國的研究產出只不過是來自低品質的科學論文。

但,事實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中國的科學家進行的是一些全球最好的研究,特別是在化學、物理和材料科學方面。 與美國和歐盟相比,他們在著名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更多,而且發表的作品更多的被引用。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開展的前沿研究其實與麻省理工學院不相上下。

中國實驗室擁有一些最先進的科學成就,從超級電腦、超高能量探測器到低溫電子顯微鏡。或許這些進展還沒有辦法與歐美的最先進科學技術相媲美,但已經夠令人刮目相看。事實上,中國現在擁有的豐富人才,許多是在西方學習或工作過後回國。而中國自己也培養了極其優秀的科技專家,據悉中國擁有的人工智慧頂尖人員數量已經是美國的兩倍以上。

▲ 北京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開展的前沿研究其實與麻省理工學院不相上下。(圖/CFP)

在商業創新方面,中國也讓人佩服,它出口的電池和電動車不僅價格便宜,而且非常先進。華為甚至在備受打壓後,雖然一度沈寂,但如今又重新站了起來,儘管它的收入目前只有Apple或MSFT的三分之一,但它在研發的支出已經與它們並駕齊驅。

當然,中國還不是全球科技真正意義上的強國。華為獲得先進晶片的機會仍然有限,想要自給自足代價昂貴,另外,中國的國營企業非常僵化,大部分的研究支出都由國家主導。一些不怎麼樣的大學仍然所在多有,但這些低效率抵擋不住中國的積極推進科技成果。

這為美國帶來了一個兩難。隨著更多的科技突破,中國正在第三世界展示自己的科技實力。例如,中國的農業專家成功讓農民增加種植收益,中國製造的太陽能電池板成功在戈壁沙漠中正常運作,中國甚至在軍事領域也發展迅速,像量子運算或高超音速武器都成功的獲得提升。中國甚至致力於把科技實力轉化成更大的經濟和外交影響力。

▲ 敦煌戈壁中建了1萬2000面定日鏡反射太陽光,實現集熱發電。(圖/記者蔡儀潔翻攝)

美國應多關注自身進步 放大自己的優勢

目前為止,美國一直專注於所謂的中國威脅,並試圖透過制裁來壓制中國,反而限制了像數據、人才和思想的流動。

這高估了美國可以壓制中國科學發展的能力。華為早就在外國制裁的情況下取得了持續繁榮。

另一方面,它也低估了美國自身的科技成本——包括支撐其國家安全的科技能力。美國不應該效法中國的策略,而應該透過增強其成功特質來增強自己的創新優勢。

美國的優點之一是開放性。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吸引著全球最聰明的人才,這個作法必須繼續。禁止僱用中國研究人員的同時,也剝奪了美國寶貴的人才來源。由於共和黨人對國家安全的擔憂,鄧小平和卡特在1970年代達成的一項加強學術合作的協議在今年3月只被勉強延長了六個月。事實上,即使在冷戰最激烈的時期,美國和蘇聯科學家仍然在進行合作。

▲ 美國擁有全球最好的大學,政府機構和企業也仍然在不斷創新。圖為麻省理工學院。(圖/達志影像/newscom)

美國的另一優勢是充滿活力的經濟,最好的大學、政府機構和企業仍然在不斷創新。但現在的美國科學家的時間大部份花在了官僚主義上,例如找到更快的方式拿到補貼。最後,美國不應該削弱自己的市場機制。 在中國,大部分研究經費來自國家; 在美國,民營部門的支出更大。 尋找和發展最佳創意的不應該依靠白宮的法令,而應該是由市場競爭驅動。

文章最後提及,專制政權掌控科技前沿當然令人擔憂。但美國最不應該選擇的是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像中國,反而應該是放大自己的優勢。只有這樣,科學發現和科技獨創性,才能為大家帶來真正需要的國家安全。

增進中西科學交流 對全世界都有益

如果撇開政治立場的針鋒相對,你去問學術圈或是科學界,他們肯定希望目前的科學合作可以繼續。為什麼?事實上,儘管中國的科學產出大幅成長,但數據顯示國際的合作也一直穩定成長20%左右,更重要的是,西方研究人員開始關注來自中國的科學突破,這是一個對全世界都有利的發展。

▲ 沒有人敢保證中國的科技發展不會變得更強大。(圖/取自pixabay)

去年發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數據顯示,中國科學家引用西方論文的次數遠遠多於西方科學家,相對而言,西方科學家很少到中國訪問、工作或學習,這剝奪了他們向中國科學家學習的機會。對希望進入西方實驗室的中國學生和研究人員關上大門,對西方科學來說更是災難性的。現在,很多中國研究人員是歐美頂尖大學基礎科學系所的骨幹。2022年,在美國工作的人工智慧頂尖研究人員中,來自中國的人數已經超過來自美國的人數。 西方的科學模式現在其實依靠的是大量來自海外的留學生來進行日常的研究室工作。

沒有人敢保證中國的科技發展不會變得更強大。中國現在的不景氣經濟確實可能迫使中共放慢研究的支出,但如果中國與西方的科技界真的完全隔絕,所有的科學研究都會受到影響。現在看來OK,不代表將來也OK,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許它的各種負面影響就會慢慢變得越來越清晰,其實,就像大禹治水,中國的科技實力其實已經很難打壓防堵,與其使盡吃奶力氣打壓,不如找到合則兩利的疏導辦法,才能避免兩敗俱傷的最糟糕後果。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經濟日報》。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丁學文

丁學文 丁學文

現任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畢業於台大經濟系、美國康乃爾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最愛孜孜不倦、與人分享的利他生活;希望拉高視野,帶給大家不同新觀點。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