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遺忘了無法再說話的「剴剴」 把破網補起來是我們能做的

我們想讓你知道…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去守護其他的孩子們,讓剴剴成為最後一個無辜的孩子。我要請大家,一起來關注本案的司法審理,齊心呼籲朝野各黨,在本會期完成修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社會救助法》,制定《兒少托育專法》,並支持〈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的落實。

▲▼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圖/翻攝自Facebook/王婉諭)

▲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圖/翻攝自Facebook/王婉諭)

●王婉諭/時代力量黨主席

2023 年的冬天,正在等待收養的剴剴,受到保母長達三個月的殘忍虐待,期間被塞入水桶、餵食廚餘、裸體罰站、毆打腳踹。最後,年僅一歲多的剴剴,還來不及等到下一個家,就不幸離開了這個世界。

剴剴案,讓我和很多台灣人落淚、憤怒,施虐的保母姐妹也在去年正式遭到起訴,時隔一年,本案即將在今天下午迎來第四次開庭。

或許是因為這兩位泯滅人性的保母姐妹,至今仍不認罪,最近我看到網路上出現非常多人,呼籲各界共同關心這個案件,一起湧入了公共政策平台。

我是一位媽媽,也是一位兒少保護的立法倡議者。即便我在四年立委期間,接收過數百件兒虐案件的陳情,但我每一次看到這些案件的細節,都還是需要深吸一口氣,重新整理心情,才能收起情緒著手處理。

我無法想像,這些手足無措的孩子,在當下到底有多絕望。每年超過一萬件的兒虐案,是台灣社會不能再繼續容忍的悲劇與慘劇,我們必須終結這些不斷發生的殘忍。謝謝近期一起來關心孩子的大家,因為所有人一點一滴的努力,都創造了讓台灣、讓下一代未來更好的可能。

而作為一個處理過大量兒少案件的前立委,此刻我的責任,就是把實務的現況說清楚,讓大家知道,我們要怎麼做、要一起訴求什麼,才能避免下一個悲劇的發生。

剴剴案 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從制度流程來說,剴剴案發生的關鍵節點,是政府認定他沒有安置需求,但原生家庭又無法提供照顧的時候,由外部單位受託協助安置,才讓剴剴走入保母家。

現行的制度,在層層外包下,充斥了球員兼裁判與權責不清的漏洞。出養評估沒有明確指引、安置量能不足,加上跨縣市的資訊落差,讓照護者的監管責任,變得模糊不清。當然,還有保母本身令人髮指的惡質行徑。

從去年到現在 政府做了什麼?

去年悲劇發生後,衛福部針對「出養童受虐事件」提出了幾個未來的政策作為。有些已經做到了,比如說:建立社會局、居家托育服務中心、收出養媒合機構的「三方共訪機制」,避免孩子有異狀時沒有被察覺。

同時,衛福部預告了「兒童及少年收出養媒合服務者許可及管理辦法」草案,要求出養改由地方政府評估,收出養媒合機構必須提出在職人員訓練、督導計畫,收出養社工必須接受在職訓練,強化兒童發展、兒虐辨識敏感度等改革措施。

但是,多數真正有效益的改革,仍要回到立法院修法來做。很遺憾,過去一年紛紛擾擾的國會,根本沒有花費多少心力在真正重要的民生法案上,亟需要大家一起來督促立法院內的多數黨。

▼剴剴案開庭,法院外聚集聲援民眾。(圖/記者黃宥寧、黃資真攝,下同)

▲▼      剴剴案開庭,法院外聚集聲援民眾       。(圖/記者黃宥寧、黃資真攝)

除了加重刑罰 還有這些法律迫切需要制定與修改

我知道,大家都很希望修法嚴懲,也很希望對於保母的惡行,可以加重刑罰。但我要告訴大家,對於這種毫無人性、理智的行徑,除了重刑外,我們還需要更多修法跟上,才能形塑一個安全保護網,預防孩子受虐。

修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杜絕收出養個案漏接

一個孩子,全程服務,中央、地方跨機關的資料要全面介接,才不會因為疏漏釀成悲劇。安置機構、收出養媒合單位的管理權責,也需要透過修法明確寫在法律上。

制定《兒少托育專法》,根除托育人員兒虐

1.面對層出不窮的托育人員虐嬰、虐童,必須大幅提升托育服務機構的管理強度,讓訪視不再只是過水,及早察覺不當對待孩子的托育人員,從鬼門關前把孩子搶回來。

2.對於傷害孩子的違法機構、違法托育人員,應該拉高處罰強度,也要提高托育機構負責人、托育人員的資格審查。

3.全面雲端保存托育機構的監視器畫面,不再讓兒虐事件「沒有畫面」,連最基本的證據保全都做不到。

這些事情我每次提,就會引起少數不肖托育業者策動的系統性攻擊,因為這些保護孩子的措施,會傷害他們的利益,所以,這更需要家長們團結一致,保護我們的孩子。

建立中央專責兒少機關,整合兒童相關業務

行政院二十多年前的組織改造,把負責兒童業務的「兒童局」一分為三,變成保護服務司、社會及家庭署「兒少福利組」及「家庭支持組」,再加上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的學前教育組,兒少業務四分五裂、各自為政,單位的本位主義取代了以孩子利益為中心的政策方向。

多年來各界不斷呼籲,建立中央專責兒少機關,讓兒少業務有組織、有人、有權、有錢,而不是掛牌成立一個任務性的編組或辦公室,這是保護我們孩子平安長大,在組織面、制度面最關鍵的一件事。

一個孤苦無依的孩子 來自一個脆弱的家庭

我也想要呼籲大家,關心剴剴,也不要忘記再往故事的開頭看看。一個失去照顧者的孩子,總是來自一個破碎的家庭。我們要窮盡一切手段,去協助因為經濟弱勢、遭逢變故的脆弱家庭,把破洞漏水的屋頂補起來,讓裡面的孩子有好的家庭照顧,不必流離失所到收出養、安置機構,嘗試找到下一個家。

我們要一起督促立法委員,儘快通過《社會救助法》修法,降低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不合理的超高門檻,大幅提升扶貧救助的人數,讓更多脆弱、貧窮的家庭,以及家中的孩子,能夠得到經濟上的協助。

也請大家,一起監督「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的執行與落實,督促行政部門、立法部門給予社福充分資源,讓社福中心有更多資源來做保護的服務,讓社工師有更多的員額與更好的待遇,建立完善的社區精神衛生支持服務,讓社會安全網,接住高風險、瀕臨崩潰的孩子與家庭。

台灣社會不能再出現下一個剴剴

從事件爆發到現在,我知道,很多人都默默在心裡不斷的對剴剴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們這些大人、這個令人沮喪的社會,沒能讓你安全平安長大。

我想告訴大家,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去守護其他的孩子們,讓剴剴成為最後一個無辜的孩子。我要請大家,一起來關注本案的司法審理,也要拜託大家,齊心呼籲朝野各黨,以及三黨總召:黃國昌、柯建銘、傅崐萁,一起在本會期完成修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社會救助法》,制定《兒少托育專法》,並支持、督促〈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的落實。

把破碎的網補起來,這是我們現在能為剴剴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      剴剴案開庭,法院外聚集聲援民眾       。(圖/記者黃宥寧、黃資真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王婉諭」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