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推動「病歷中文化」引發醫療人權爭議。(圖/翻攝自尤美女粉絲專頁)
姜冠宇
筆者個人在重症科住院醫師生涯中,常常定期輪調到不同次專科及不同主治醫師的團隊,夜晚值班時間也有數十倍不屬於自己團隊而不熟悉的病人,要針對他們臨時發生的問題做處裡,在這日夜極為忙亂的過程中,個人認為病歷存在目的,是為了能方便第一線專業人員快速入門對病人的了解,「快速、精簡、專業地描述病人」是書寫病歷最重要的精神。全世界公認最直白的語言就是英文,正符合上述書寫病歷的精神。
是故病歷並不是給病人閱讀用的,但是由於病人擁有了解自己病情的權益,所以我們臨床工作者才會釋出病歷給予病人。而民眾心中最大的癥結,是對醫護存有質疑時,閱讀非母語的英文病歷會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感,其實這種感覺是不對的,是一種恐懼的無謂擴大。這和選擇哪一種語言一點關係都沒有。
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即使轉換語言,也無法改變撰寫者的寫作方針,而由於現在醫糾濫訟,導致防衛醫療盛行,即使強迫病歷中文化,也無法改變病歷書寫方向被扭曲的事實,書寫病歷的精神不在,病歷即使中文化又有何意義?
病方如果真誠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或是針對治療過程存有質疑而訴求,病歷英譯中的工作應由醫院資方另外約聘專業書寫人力,或是政府另外成立病歷翻譯工作的部門,而不是逼迫我們這些臨床專業人士改變自己的習慣與經驗傳授,承受這些額外的負擔。這些都是政治人物應該力促醫病雙贏的做法,建立良好的病情解釋制度,增加醫病的信任才是正途,而非選邊站增加醫病雙方的衝突,成為拉低台灣醫療品質的罪人。
●作者姜冠宇,馬偕醫院外科住院醫師,有個人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民進黨立委提案病歷中文化,台大婦產科醫師施景中批醫界大崩盤的日子更近了。(圖/翻攝Jin-Chung Shih臉書)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