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2日發表《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談話。(圖/路透社)
●陳國祥/政大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社董事長、選委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北市政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時報育才董事長。現為傳媒顧問。
「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與主動權」,習近平在改革開放40年講話中自信地發出豪語,這也是主政的蔡英文總統一心一意要掌控的軍國大事。
一開年,企圖掌握主導與主動權的習蔡兩人猛力擊起戰鼓。1月2日是中共發表「吿台灣同胞書」40周年,陸方預告習近平總書記將發表重要談話。蔡英文總統利用元旦文告先發制人,針對兩岸關係提出「四個必須」,包括必須正視中華民國臺灣存在事實、必須尊重2300萬人民對自由民主的堅持、必須以和平對等的方式來處理雙方歧異、必須是政府或政府所授權的公權力機構坐下來談。
習近平有備而來,全面性論述兩岸關係的本質,闡明中共的政策方針,籲請台灣人民共促和平統一大業。他站在中華民族立場的戰略制高點上發聲,理性與感性兼備,呼喚「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两岸的事是两岸同胞的家裡事,當然也應該由家裡人商量着辦」,據此提出五條實踐方案,其中最具體的新方案是: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别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
蔡英文不甘示弱,即刻回應習近平,重申不接受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並且強調,凡是涉及兩岸間的政治協商、談判,都必須經過人民的授權與監督,並且經由兩岸政府對政府的模式來進行。
兩岸兩位領導人新年猛力催戰鼓,各據立場針鋒相對,幾無交集可言。新的一年中兩岸關係在主政者強烈主導意志的激發推引和國際情勢的推波助瀾之下,勢必更加緊張對峙,攻防拉鋸激烈,甚至風暴迭起。
中華民族復興VS.國族立場
從蔡揭示的「四個必須」和習「五條」實踐方案對照分析,即可看出兩方立場與對應方式水火不容,毫無調和空間。
首先,兩方的民族認同南轅北轍。習高舉中華民族主義大旗,將台灣問題和統一問題圈入民族復興的大業中,以此為最高綱領。蔡則立基於台灣的國族立場上,還擺明把台灣圈進美國為首的「民主同盟」中,不但不認同中華民族,還要挾外以自保與自重,這和中共立場恰成極端對立。綱舉而目張,初心與立足點既然截然不同,隨之而來的目標與對策當然尖銳對立。
其次,兩方所秉持的兩岸關係政治基礎牛頭不對馬嘴。中共認定兩岸關係政治基礎的定海神針是九二共識,而且為了不讓民進黨有模糊空間,轉而堅決強調必須是「各自表述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而不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較低門檻共識。習這次講話更將門檻拉高到「求同存異,一個中國,謀求統一」。
反觀蔡總統,則是全然否定九二共識,她說「兩岸之間的交流要健康、要正常,不能靠模糊的政治前提,或是強迫就範的通關密語」。兩黨沒有共同奉持的交往基石,則一切都將繼續在流於猜忌與互斥的漩渦中纏鬥,何來「民主協商」?正由於一邊認定的定海神針被另一邊視為洪水猛獸,所以習號召的「推舉代表性人士」協商制度性安排,顯然已經將民進黨及其政府排除在外,民進黨及泛綠陣營也斷無自毀立場參與其事的可能。
民主價值VS.民族統一
所以,中共此舉只能與認可這句「通關密語」的台灣各界交流對話,兼而發揮分化台灣與激發互鬥的政治效應,殊無完整實踐的可能。何況「推舉代表性人士」,也非立基於民主程序之上,所以未脫當年國共內戰時「政治協商」的範式,完全無法被台灣各界認同為「民主協商」。所以蔡總統據持民主體制斷然拒斥。
由於基本價值上存著根本差異,所以習蔡所信靠的理念和所依靠的支持力量就不相同。蔡恆以民主為盾牌,一再強調兩岸之間在「價值信仰、生活方式、跟政治制度」存有根本差異,中共「必須尊重兩千三百萬人民對自由民主的堅持」;至於習則標榜民族主義與血脈相連,呼籲台灣同胞,要「像追求人生的幸福一樣追求统一,積極参與到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正義事業中來」。一邊緊抱民主價值,一邊崇尚民族統一大義,真是雞同鴨講,越講越會起火。
除了基本理念相悖,兩方對國際趨勢的估算也截然不同。習口口聲聲「統一是歷史大勢,是正道。台獨是歷史逆流,是絕路」。但蔡政府看到的世界很不一樣,他們認為新冷戰撲面而來,美中之間基於戰略競爭的對壘,以及全球自由資本主義國家逐漸形成遏制中國興起的同盟。台灣由於自由、民主等價值上的同質性,有了可以信靠的盟友,甚至成為美國等強權牽制中國的槓桿,所以可「挟美以自重」。正與美國對打的習有鑑於此,明白警告:「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内政,事關中國核心利益和中國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來干涉。」既然如此堅決,則蔡政府結合外力的自保手段必然招來中方更強烈的反制。
美中角力讓台灣更加分化
中共視美國為統一台灣的「假想敵」,蔡政府則視美國為抗拒統一的「假想友」,以致於兩岸關係的發展事實上主要取決於美中之間的對壘。在當前美中緊張關係螺旋式升高的情況下,台灣在「反中親美」政府主政之下,兩岸之間的欲風平浪靜嘎嘎乎其難!
另一個牽引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是民意的趨向。習談話底氣十足,或許也受台灣甫剛完成的地方公職選舉結果鼓舞,認為台灣民氣可用,加上各地選民明顯表露對於「貨出去、人進來」的渴望,所以順勢而為,期盼「两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畅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
然而,蔡對敗選的解讀卻大不同,她認為「這場選舉的結果,絕對不代表台灣基層的民意想要放棄我們的主權,也絕不代表台灣的民眾想要在台灣主體性上做出退讓。」她甚至認定「中國試圖利用民主體制的開放和自由,來介入台灣內部的政治和社會發展。」兩方對民意的解讀顯然不同,所要拉攏的民眾也各有對象,因此原本在藍綠、統獨、親中親美各持不同立場的台灣民眾,未來面對美中角力,並且在台較勁,必然更加分化與撕裂。
熱門點閱》
►不承諾放棄武力 兩岸關係更險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