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宏與粉絲合照 。(圖/路透社)
●彭怡平 Yi-ping PONG/台大歷史系畢業,法國巴黎索爾邦大學造型藝術所電影電視系博士,專攻劇本、紀錄片拍攝與電影藝術的研究。通曉法、日、英、德、拉丁文。《風雅堂》藝術總監。著有十餘本攝影文學及藝術專書。多次應邀在國際舉辦個展。為文化部、國藝會、台北市文化局獎助藝術家。從事跨領域的藝術創作,兼具藝術家、攝影家、作家、策展人、紀錄片導演等多重身份。
法國總統任期開始,最受媒體與文化界關注的,竟然是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的那張官方肖像。這張影像乃法國總統就任初期的形象照,並在法國的公務機關,如全法國36000個市政廳內懸掛 。(註:法國並沒有明文規定在市政廳展示總統肖像是絕對必須的,反而是基於尊重共和國的傳統。)
以攝影代替畫像的第一位法國總統是阿道夫‧提耶爾(在1871年至1873年間,擔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總統)。因他的推廣,使得攝影成為法國歷屆總統肖象畫的唯一媒材。因為它可以快速且大量的複製,便於傳播總統的形象,影響力無遠弗屆,自然而然,社會大眾對它的關注也格外地高。法國人評頭論足這張影像裡擺進了那些元素?總統穿什麼?選擇在什麼樣的背景前拍照?這張影像說出什麼樣的人格特質?而這樣的人格特質又會給法國未來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甚至於總統決定由那位攝影師來拍他的官方肖像?攝影師如何「製造」總統的形象。再再都成為法國報章雜誌與電視媒體討論的焦點。
不過,直到1959年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第一任總統戴高樂總統以前,法國總統的官方肖像並沒有受到法國人的矚目,更激不起文化界討論的興致,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形象一成不變──法國總統穿著共和國總統官方禮服的半身黑白照。攝影師尚馬利‧馬塞爾不但選擇以彩色照打破近百年以來的這個陳規,還以象徵人類智識文明以及法國共和國的歷史與文化寶藏的圖書館做為背景。他並且在全副武裝的戴高樂的官服上配戴上榮譽軍團的大十字勳章以及解放勳章大項鍊,表彰他對於法蘭西共和國的貢獻,並突顯時代精神與其意義。他要求戴高樂的眼神向左方遠眺,右手則放在兩本厚書上,表現他思想的高度與厚度。
戴高樂以後的龐畢度、密特朗、尼古拉‧薩科吉,基本上,都遵循著這個思路來打造官方形象。如果說,戴高樂以軍人謹慎細密的個性跨出小小的第一步改革,季斯卡總統則是完全飛躍,往前跨了一大步。他的這張只到肩膀的官方肖象,由畫家與攝影師賈克亨利‧拉提格掌鏡。季斯卡穿著一襲西服,背景是一面飄動的法國三色國旗,將48歲的季斯卡年輕、活力以及現代化的形象展露無遺。季斯卡之後的繼任者,再也無一位總統重拾官服,或者在身上配戴任何足以彰顯其身份的配件。
到了席哈克總統時代,總統的官方形象不再是華麗而拘謹的布爾喬亞階級,而是從室內走向戶外,吹起大自然田野的親民風。第一次,法國總統步出艾麗榭宮,讓總統府外的草坪入鏡,席哈克則以一席藍襯衫與天空藍相呼應,完全表現出席哈克親民與自然的問政風格。這樣的風格,竟然出自於極富爭議性、以拍攝情色裸體系列照而受到關注的女攝影師──貝蒂娜‧蘭斯之手。
繼任者尼古拉‧薩科吉總統的官方形象再次從可以呼吸的戶外拉回室內,而且再一次以圖書館為背景,足見薩柯吉性格裡的保守與遵循傳統。唯一不同的是,有著十二顆五角金星的歐盟旗與三色法國旗並存,正式開啟歐盟以後的法國時期。隨後的法蘭斯瓦‧歐蘭德總統又一次從室內走向戶外,象徵權力的艾麗榭宮成了模糊的背景,站在綠蔭下的歐蘭德總統,如庶民百姓。掌鏡者則為法國紀實攝影師與紀錄片導演雷蒙‧德巴東。
現任總統馬克宏則選擇了一位習慣將作品在推特上發表、1981年出生的女攝影師索茲葛‧都拉莫索妮耶。在這張影像中,馬克宏總統被夾在法國與歐盟兩面國旗中直視鏡頭,雙手反按桌面,背景是一扇可見窗外綠意的開著的窗戶,桌上擺著象徵時間的鐘以及代表共和國的公雞,幾本書。而這張總統的官方肖像照,第一次的發表是在推特上。
從法國總統對於自己肖像的重視來反觀台灣總統的肖像照,除了提供辨識功能以外,欠缺人物的個性以及歷史的傳承。透過探索法國歷屆總統的官方形像背後展現的意義,不難發現,台法兩國因為文化上的差異,以及對影像的重視與否,產生截然不同的官方肖像的作法與思考,這也展現台法之間,不同的文化生命樣貌。
熱門文章》
►法國大革命vs.英光榮革命 台灣何時稅制改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