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正受考驗?(圖/路透社)
●陳一新/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
中國大陸駐美大使崔天凱23日在華府表示,決不能讓所謂「競爭」定義中美兩國關係,不能讓中美關係走上「脫鉤」的歧途,更不能滑向對抗的深淵。根據傳統的定義,他所說的「滑向對抗的深淵」,就是指美中兩國在戰略矛盾日益深化的今天,雙方將不可避免地會走向戰爭。只是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戰爭的定義也有了變化,「滑向對抗的深淵」並不必然意指硝煙或傳統的戰爭會在美中兩國之間爆發。
雖然硝煙或傳統的戰爭在21世紀全球很多地方仍然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是非硝煙與非傳統的戰爭對國與國關係、區域與全球的權力結構以及國際體系所造成的影響顯然比前者更大也更為深遠。例如,美國總統川普正無所不用其極地對中國大陸掀起一場長期的科技與貿戰爭,這個戰爭可能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主要看川普的政治需要與態度而定。
就算美中貿易戰可能2019年3月初暫時鳴金收兵,但是只要美中戰略矛盾無法緩解,美國就會擔心中國科技透過各種「化緣」(瓢竊、駭取、侵犯智財權、採購、併購)的方式在2025年以後超越美國,美國就會透過各種手段延緩中國的經濟成長與科技發展。許多人以為這一切是2017年川普入主白宮之後才會發生,其實大謬不然。
從表面觀之,川普的確根據他的商場經驗將「把敵人先打趴」與「籌碼與威脅」的手腕靈活運用在國際政治而所向披靡。從2017年11月在「亞太經合會」峰會上提出「印太戰略」,就已隱約劍指中國。2017年12月18日,川普針對「美國戰略安全」報告發表演說,承諾他將重新活絡美國經濟、重建美國軍力、防衛美國邊疆、確保美國主權、並推動美國價值。2018年1月,美國五角大廈提出「國防戰略摘要」,強調美國將建立更有效的兵力、強化盟國關係、改革國防部讓其表現更佳與隨時處於戰備狀態,以讓美國總統與外交官能隨時以實力作為後盾與外國進行談判。2018年2月,川普政府又提出一份「核武態勢評估」報告,強調美國必須不斷更新核武,保持核武優勢,以因應來自全球各地的挑戰。
這三份報告的共同點就是將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列為「戰略競爭對手」與「修正主義強權」,直指中、俄兩國已成為美國的主要競爭者,並指責他們企圖透過宣傳手段改變美國人對他們的看法。美國副總統潘斯(Mike Pence)2018年10月4日在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表演說,更進一步全方位批評大陸的國際行為,包括霸凌台灣與施壓台灣友邦、南海軍事化、透過債務外交擴大其全球影響力,以及中國企圖透過宣傳手段改變美國人對大陸政策的看法。
非一日之寒
其實,川普政府的所作所為是有脈絡可循的,美中關係發展至今可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尼克森、福特、卡特、雷根政府時期,美國一直希望中國能夠融入國際體系。老布希政府時期,美國進一步希望透過「和平演變」改變大陸。到了柯林頓政府時期,美國國家安全顧問雷克提出「民主的擴大」希望改變中國與鄰近國家的政治體制。在對中國擴張有所警覺之後,小布希總統提出「避險戰略」鼓勵中國改善國際行為,否則美國將對大陸進行圍堵。歐巴馬總統推動「再平衡亞洲戰略」,試圖讓美國至少能與中國在亞洲分庭抗禮,並遏制中國併購西方的高科技公司,以免大陸不斷坐大,對美國與盟國構成威脅。
不過,美國與盟國經過近40年試圖改編中國的努力顯然收效有限,大陸不斷靠著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的「養分」快速崛起與日益壯大。從以往的「睦鄰政策」變成威脅四鄰,從鄧小平時期的「韜光養誨」發展到「有所作為」甚至「積極有所作為」,從過去的「以美為尊」變成「太平洋夠大足以讓中美兩國同時傲遊」,甚至在國內外宣傳「厲害的,我的國」與「2015中國製造」,揚言要取美國而代之。在2017年1月瑞士達沃斯對「世界經濟論壇」(WEF)大會的演說中,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意氣風發地標是中國責無旁貸是將領到是世界自由經濟體系。2018年修憲廢出「任期制」,習近平成為終身制領導人,更讓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的學政界徹底對中國失望,而對長期受到中國打壓的台灣摻生「移情作用」。
中美關係「滑向對抗的深淵」
面對中國態勢愈來愈明顯的公開挑戰,主張「美國第一」(America First) 的川普自然忍無可忍,別無選擇,而
決定正面迎戰。美國對中國的長期戰略就是(一)減緩中國的經濟成長; (二)遲緩中國的科技發展; (三)增加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困難 ; 以及(四)對中國的「一帶一路」設下路障。就算美中貿易戰可能2019年3月初暫時鳴金收兵,但是只要美中戰略矛盾無法化解,美國擔心中國科技透過各種「化緣」方式在2025年以後超越美國,就會透過各種手段延緩中國的經濟成長與科技發展。
21世紀新型態的貿易戰,正取代硝煙或傳統的戰爭在中美之間上演。崔天凱不僅擔心中美貿易戰走上「脫鉤」的歧途,更擔心中美貿易戰往上升級為科技戰、匯率戰與金融戰,讓中美關係「滑向對抗的深淵」。
熱門文章》
►美國情報政策文件遭致錯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