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賢賢/臺灣資深媒體人,曾任公共電視臺製作人、研發部主任、新聞部經理。
看了最新的報導,以及直播片段,罷工的機師工會在疲勞談判中有關副駕駛升訓問題上提出的要求,我認為正當性似乎不足。正如華航所說,除第三點外,都難以接受。
我不懂飛航,但對管理略知一二。機師工會共提出6項方案,第1是「逐年降低外籍正機師比例,外籍機師總數比例3年內逐年遞減至5%」,第2是「優先招募本國籍培訓飛行員與CPL飛行員」。華航說目前外籍機師比例已低於10%,沒理由再降低。工會要求外籍副駕駛不得升訓為正駕駛,這等於阻斷了華航未來聘用外籍機師的路。如果沒有升任正駕駛的可能,誰會來?旅客要的是安全,如果能招募到優良的外籍機師,而總數又控制在10%以內,這有什麼不合理?莫非是外籍副駕駛比較優秀,更容易升任正駕駛,所以要進一步限制比例?如果公司的評鑑不公平,應該具體指出問題所在,而非阻絕外籍機師的聘用。
第3是「每年底預做次年度人力規劃,公布各機隊升轉訓缺額,以利飛行員做職涯規劃;要求資訊透明,華航說OK。
第4是「選訓排序以年資為主要依歸,不因轉訓而有所影響,並明確排列選訓順序,供飛行員自行至辦公室查閱」。這就有疑問了。專業要看表現,不能只論字排輩。飛航經驗固然重要,但資深未必就一定比較優。要求華航以年資為主要依歸,這其實有點恐怖。如果華航認為不適合升任正駕駛的資深人員,依工會要求一定要優先升職的話,若造成飛安事故,是誰負責?只有華航管理階層會被究責,工會哪會承擔任何責任?工會的訴求已經不是保障勞動權益,而是有權無責地干預管理。會中有位工會幹部發言,先強調年資,後來補說,年資與技術。應該技術(含敬業精神)才是重點吧。
第5是「同意機師工會派員參與選訓評議會議,並參與複審機制;第6選訓率及完訓率應符合工會會員與非會員比例,若有不符比例,差額應於下次升選訓時補足」。同上,所謂參與,如果是有決策權,那麼選擇錯誤時,誰負責?工會代表會比華航管理者更專業、更無私地替公司舉才?當他们不必承擔任何責任時,你敢相信他们的選擇一定比較公正嗎?而且飛航表現與會員非會員身份,完全是兩回事啊。
我們無從瞭解,是華航的管理者決策不公平造成民怨,還是工會想要有權無責、齊頭式平等。但這家公司的企業文化顯然出了問題,可惜沒看到媒體深入調查。工會從要求改善疲勞駕駛,得寸進尺到干預管理,提出沒有正當性的訴求,只要權力不負責任,就完全站不住腳了。
罷工是合法的,我支持,不論造成多少不便,大家都必須包容。但把罷工訴求搞到無限上綱混淆勞方與管理方權責,已脫離正當勞權範圍,就恕難苟同了。
不要以為勞工就是弱勢,工會就是神聖。以公視為例,非常優秀的一些員工,是拒絕參加工會的。如果讓工會來決定怎麼做節目,大家就知道我的意思了。曾經有位公視工會領導被查到連續曠職數十天,就算有刷卡的日子也沒有什麼工作產出,卻年薪破百萬。我查這員工的出勤記錄,要求他正常工作,被一個工運頭頭在他的節目裡連罵許多天。鐵飯碗機構的工會,別幻想它有光環。凡事都得就事論事。或許華航管理有不少需要改進之處,但絕不是讓有權無責的員工來做決定。有決策權的人一定要負相對的責任。此次罷工,政府該檢討的是,華航的治理與管理是否夠專業;不要安插不適任的人,畢竟飛安不是可以開玩笑的事。
機師工會開始罷工時,我在臉書上看到認識的朋友,藝文界、媒體界、社運界的,一面倒支持他们。台灣社會需要被教育,必須接受罷工是勞動者的法定權力。本來這次是個機會,但機師工會好像把資方當聖誕老公公...可惜了。
網路直播所呈現的談判,進行方式很文明,雙方都要接受公眾檢驗。台灣的民主雖然仍有許多缺陷,還是很了不起的。我支持工會行使罷工權,但請見好就收,不要亂了分寸。工會的運作,不是只靠罷工。如果能夠凝聚更多會員支持,才有更大實力。一次罷工就把許願清單開到天上,會被人質疑你們的智慧在哪裡。
熱門文章》
►買機票的消費者該怪誰?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