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泰/究竟是球賽還是戰爭的大選?

▲面對民間與日俱增的抗議,政府真是「改革者」?抑或對手就是「反改革者」?(示意圖/記者賴文萱攝)

●薛承泰/台灣大學教授,前政務委員。

台灣民主發展的歷程,「從半個多世紀前的威權快速地走向民主化」。其實這一句話並不精準,因為人們的判斷多是依據所謂的「總統民選」。選舉能代表民主嗎?從最近兩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過程來看,誰都不敢大聲說是符合民主程序。然而,何以多數人(黨員)會任其發展?乃因在「勝選」的目標下,來做一些改變或權宜,有甚麼不可以?

如果拿相同的邏輯來看過去的威權時代,當時台灣從1949年以來至少長達30年,從兩岸的軍事衝突,退出聯合國,經歷兩次石油危機,美國和我們斷交,這一連串衝擊對於當時的領導人來說,為了「台灣安全」的大目標,所以採取了「威權統治」,而確實保障了台灣且發展至今。我們不須去合理化過去,而應去避免過去的「不當」與「不幸」!

換句話說,我們不能以今非古,而只能以古鑑今,人類在歷史上才會進步,何況當時國際潮流與領導者的思維並不同於今天人們對民主的理解。對過去的詮釋,若能回歸到當時的歷史脈絡與情勢,或許會領會到,今人未必比古人高明。人類的愚蠢往往發生在自以為比古人高明,而忽略了今人會有進步是因為站在古人的肩膀之上。

許多人說,馬英九執政的八年「溫良恭儉讓」。「溫良恭儉」大家可以接受,但是「讓」卻成為許多藍軍的痛。也許馬英九對於政黨的競爭視為是一場球賽,他的「溫良恭儉」表現在遵循球賽的規則,而 「讓」原本為了求全與和諧,卻讓他的競爭對手食髓知味,反正做了一些小動作,裁判看到了不一定會吹哨;可是一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球隊上,卻被吹犯規,還讓對手有罰球機會!

蔡政府執政三年了,顯然她並不把政黨的競爭當作球賽,而幾乎是當作戰場!因為沒有球賽是邊打邊改規則的,其目標就是要對方輸,不只是輸,還要對方永遠退出賽局!因為自己的球隊是「改革者」,對手是「反改革者」。

她似乎不知道自己是歷史的過客,也不知道曾為過客的歷史;君不見,歷史上「專制」的產生不都是自以為是「改革者」,別人則是「反改革」,為了改革急需剷除「反改革」,這樣才是對國家最好,也可以名垂青史。

最近有一本由米蘭達.弗里克所著「知識的不正義」(Epistemic Injustice),作者不談甚麼是「正義」,而是舉出兩種「不正義」。一為證言不正義,另一為詮釋不正義,前者就是台灣政黨間存在的普遍現象。簡單地說,只要認定誰是「反改革」,那個陣營就被打成是黑金,貪汙,再不然就是賣台,當然所講的話也就「不足採信」,是屁話!即便實際狀況正好相反,還是有人會相信,因為就算是自己人黑金又貪汙,那是為了累積實力,把手伸入媒體,是為了掃除「假消息」,如此才有力量完成「轉型正義」!

如今這樣的思維,也摻入了總統提名的過程中,不論藍綠白,究竟是把未來這場總統大選當作球賽,當作戰場,還是嘉年華會?在聲稱是民主國家的台灣,頗值得去觀察並為歷史作見證。筆者相信,幾個月後當候選人都出爐時,每一位都會標榜自己是「改革者」,大家都必須睜亮眼睛,因重點在於,他們如何證明對手是「反改革」,是「賣台」或「亡台」?

熱門推薦》
►民進黨反「四」不反「核」

►看更多【薛承泰】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聯合報》,請勿直接轉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薛承泰專欄

薛承泰專欄 薛承泰

台灣大學教授,前政務委員。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