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美國製造 短鏈革命來了?

 

▲美國總統川普一上台,「美國製造」的口號加速了「短鏈」效應。(圖/路透)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

就在中美貿易大戰開打,到川普預計對中國大陸進口的商品全面加徵25%關稅之際,大部分的媒體言論,大概都侷限在對雙邊及臺灣經濟影響的評估,以及著墨在多少台商要回流投資設廠。然事實上,有股「短鏈革命」正改變過去多年以來的全球化生產的長鏈佈局策略,而且正急速成形中。

《天下雜誌》在2018年3月14日發行的「短鏈革命」(這大概是最早使用這個名詞的新聞媒體),以「製造全球化的逆襲:短鏈革命」開始了這一期的內容。在過去教學的經驗上,針對供應鏈的佈局,向來都是走全球化生產的方式做個案說明,求生產成本的最低化,最後,出口國可能遠離市場相當遠,這是長鏈生產。

但長鏈不見得有競爭力,唯一大家所熟悉的個案,應當就是「啤酒效應遊戲」。「啤酒遊戲」是一個歷久不衰的遊戲,緣起1970年代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在1990年代隨著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的《第五項修練》一書引進台灣。我相信大部分的商學院學生都玩過這個遊戲,體會到遠離市場後,需求與存貨的波動往往越會擴大,始知「長鞭效應」的威力。

美國總統川普一上台,「美國製造」的口號加速了「短鏈」效應,政府投資誘因的「蘿蔔」與關稅懲罰的「棍子」齊下,不管是基於川普個人政治因素還是美國經濟因素,事實上,每年回流美國的企業與外國投資,正在逐年成長中!

根據Reshoring Initiative的最新的統計報告,2018年光是外國直接投資(FDI)與投資回流(Reshoring),1,389家企業共創造了14.5萬個工作機會,自2010年迄今,共計增加了製造業75.7萬個工作機會!

短鏈生產是基於成本、市場與政府等因素,綜合考量下的生產佈局策略。根據《2017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Global Value Chain Development Report 2017)指出,2009年金融海嘯之後各國保護主義興起,川普的政策是藉由301條款對中國大陸課徵額外的25%關稅,藉以透過關稅壓力解構中美之間的製造業供應鏈關係,再透過財稅政策的誘因,吸引企業回流至美國,以及外國直接投資美國。光靠這棍子與蘿蔔,就讓很多企業投降,而且必須重新思考,除了生產成本因素之外更多的風險因素。

Reshoring Initiative的2018年報告指出,影響企業回流與外國直接投資的正面因素中,以「政府誘因」被引用的次數最多,達844次,這個次數比上一次的報告統計(527)大幅增加317次;而為了「貼近市場及顧客」的引用次數達818,比上次增加了325次。顯示除了財稅誘因之外,客戶的需求也是一個促使企業回流與投資的一大因素,並且不相上下;而交貨時間的引用次數亦達344次,增加了93次。這是指蘿蔔的部分。

考量到棍子,關稅的考量在企業反面因素中僅佔了57次,引用占比僅3.6%,但全部因素中因為供應鏈太長的引用總次數為860次,占比為54%。兩相對照之下,如果單純以正、反面因素來考量企業回流美國與國外投資,蘿蔔的策略性考量,或許還遠高於棍子,這倒是與大家的想像有很大差距!

以台商而言,投資美國的短鏈生產,除了大家熟知的鴻海之外,如果大家仔細觀察一些財經新聞或上市櫃公司的重大說明,亦可以發現,台商除了政府鼓吹的南向之外,其實早有一股趨勢是往美國境內或者是墨西哥投資,最大的壓力,其實還是來自最大的四項麻煩,關稅、反傾銷稅、反補貼稅與交期。這四項的前三項可以透過轉變出口國迴避,但交期這一項,必須靠短鏈佈局才能夠解套,然短鏈佈局解決了交期問題,前三項也不是問題了!

至於台商回台投資,若中美貿易戰變成一場長期抗戰,台商必須重新佈局供應鏈。然臺灣還是以出口導向為主,過去中間品出口中國大陸組裝後輸往美國,這即使未來改由臺灣出口,規避了關稅問題,然這當中並沒有解決短鏈的問題,壓力仍是存在!

熱門推薦》

►魔術般的「歷史新低」失業率

►看更多【鍾文榮】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鍾文榮專欄

鍾文榮專欄 鍾文榮

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