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韶/韓國瑜的焦慮:「郭柯王」鐵三角

● 張宇韶/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柯文哲積極引戰了藍綠兩黨幾星期後,隨即拋出組台灣民眾黨的議題,阿北似乎找回了媒體鎂光燈與網路聲量的主動權,再加上極具想像空間的「郭王柯」鐵三角儼然在建構中,對明年選情勢必造成衝擊與挑戰,而韓國瑜顯然首當其衝。

即便使出洪荒之力,柯文哲民調未能向上竄升是最大的困境,讓他對自己未來的政治規劃必須審慎評估,否則一步錯都可能全盤皆輸。柯文哲從不打沒把握的選戰,目前貿然投入總統大選,恐因帶職身份引起正當性爭議,棄保效應更可能慘敗斷送政治生涯,換言之,保存實力把戰線拉長到2024年大選,遂成為當下的理性抉擇。

關鍵在於,目前國民黨詭譎的政治氛圍提供了柯文哲合縱連橫的最佳時機,力拱郭王配成形,不僅為自己的政黨進軍國會創造了資源與組織的條件,也讓自身的條件成為彼此合作的自然誘因。

柯文哲組黨的算盤?

政治遊戲始終是實力原則的較量,然而柯文哲當下打的算盤,完全打臉自己過去強調的「討厭政治利益交換是因為太有理想」,因為組黨與合作的動機浮士德般地投機權謀。

姑且不論台灣民眾黨這個名稱是否高度消費蔣渭水的歷史地位與政治資本,柯文哲「兩岸一家親」、「沒有實力不要和中國大小聲」之說,或是「台灣是搶匪、美國是銀行、中國是警察」的類比,都是邏輯上倒果為因的謬誤,這更與蔣渭水先前說的「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或「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的意義全然不同。

▲旁人也能理解柯文哲在區域立委名單只是「制度的前提」,其目的是為了掩護政黨票的板塊。(圖/記者葉南州攝)

蔣渭水是台灣民主人權、媒體文化、社會運動的先驅者,柯文哲除了透過白色力量的訴求,打著公民社會的旗幟站上政治舞台外,究竟對於台灣社會有何實質貢獻,仍有許多爭議。兩者之間的連結,應該是柯文哲個人主觀的意志與理所當然的投射,因為他的個性向來如此。

8月6日的創黨大會自然是個關鍵的指標,因為這是外界與郭台銘衡量柯文哲政治實力的指標。柯文哲要展現宋楚瑜彼時組親民黨的政治能量已無可能,因為老宋除了擁有自己的省府團隊外,也帶走了國民黨當時的政治菁英。

以目前帶槍入伙的陣仗來看,除了徐欣瑩或柯家軍外,多屬藍綠初選失利或二線過氣人物,「藍綠都是垃圾,柯黨是資源回收筒」成了網民揶揄的內容;輿論也看穿了這個黨的最大動能就是柯文哲自身的能量,區域立委的席次可能要自求多福,因為從先前立委補選的經驗來看,不論是陳筱諭或是陳思宇都以慘敗結果收場,扣除候選人自身的條件外,顯見柯文哲的光環很難轉換到其他人身上。

旁人也能理解柯文哲在區域立委名單只是「制度的前提」,其目的是為了掩護政黨票的板塊,柯文哲有自信在不分區一舉超越時代力量的席次,成為第三大黨,這也是時代力量目前「黨內路線」最大的矛盾:明明柯黨極有可能取代自己的地位,當下卻無法與其進行切割,關鍵就在於其支持者支持蔡英文與柯文哲的比例十分接近,這也是不能成為小綠,或是喊不出唯一支持蔡英文的難言之隱,林昶佐、黃國昌知道,柯文哲怎會不瞭解?

▲6日民眾黨創黨大會,郭台銘、王金平送上花籃表示祝福。(圖/記者楊亞璇攝)

韓國瑜的焦慮:「郭柯王」鐵三角

組黨人選的單薄自然讓郭台銘急欲補強組織強打了折扣,因此也強化了與王金平合作的可能,但柯文哲深知,立委的戰台與輔選對於郭董仍是選戰必要的內容,更何況自己在大數據與網路輿情仍享有絕對優勢,這都是自己手中握有的籌碼。

此外,阿北大概也看透了郭韓之間難以化解的嫌隙,只要韓國瑜背後的特定媒體仍扮演「空軍總司令」,郭韓的整合就無法成局;郭只要願意走自己的路,雙方就有合作的契機與條件。

倘若「空戰、組織、資源」的鐵三角成形,韓國瑜勢必面臨更大的邊緣化壓力。可想像的是,到9月中登記截止前,郭柯王的討論度絕對稀釋了韓國瑜的版面,這三人必然維繫某種模糊的想像空間,進行媒體操作。除了週末造勢外,韓國瑜平日只剩下高雄市長的市政新聞,諸如「愛情摩天輪8月跳票」的議題,只會壓縮媒體形象與聲量。

此外,以韓國瑜目前的支持結構來看,要持續擴大群眾基礎與板塊有其難度,特別在青年與知識分子這一塊,新組合的擴張力顯然更有彈性;再者,這個新組合的政治論述可能主打「發大財3.0與沒有一中原則的兩岸一家親」,雖然在政治光譜介於蔡英文與韓國瑜的中間,但其政治調性仍屬「右統」一方,對於藍營選民也將更有裂解效應。

面對這些窘境,韓國瑜能不焦慮和憂鬱嗎?

熱門文章》

►給柯文哲的逆耳忠言:不要當什麼都給的哆啦A夢

►柯文哲組黨重傷誰 郭董會上「台民黨」這輛車嗎?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聯合報》,請勿任意轉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張宇韶專欄

張宇韶專欄 張宇韶

政大東亞所碩博士,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行政院陸委會簡任秘書,現任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兼副秘書長、東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媒體專欄作家,政治評論員。長期關注國際政治、兩岸關係以及國內各項公共政策議題。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