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Ali Khamenei)在德黑蘭向群眾發表談話。(圖/路透)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美國在1月3日採用軍事武力狙殺伊朗軍政決策圈內核心將領蘇雷曼尼後,伊朗亦在7日運用對地導彈回擊美軍駐伊拉克軍事基地,美國不但儘速撤出在中東地區僑民,更增兵進駐中東。戰雲密佈情勢升溫,但整個問題如何發展?究竟要如何審視和平與戰爭用兵決心?
美國與伊朗交惡多年,在外交上美國運用聯合國安理會體制,通過決議案制裁伊朗,更在國際社會多方抵制伊朗原油產品出口,希望在經濟實力上削弱德黑蘭強就範。過去數月間,雙方因為無人機偵察活動事件,有可能爆發衝突早有跡象可循,但是川普總統下定決心襲殺伊朗軍事將領,究竟是能夠解決問題,還是製造出更難以處理之困境,確實是值得吾人探討。
基本上面對戰略問題,若是要解決衝突與矛盾,必須從兩個方面下手:化解敵意與排除實力;換言之,就是必須針對敵對意圖與作戰實力來做文章。但是就實施手法來說,就是要應用心理學約制理論,提供正面誘因加以導引疏通,或是施加負面力量讓其無法作為。講得再明白些,就是黑臉白臉雙管齊下,讓對手屈服或順從我方之政治意志。
但就華盛頓對待德黑蘭來說,顯然川普政府並無興趣去化解敵意,不論是採取溝通達成妥協,或是運用嚇阻讓德黑蘭打消走向軍事衝突之意圖,其實都缺乏明確政策。假若就排除實力來說,美國亦無意付出極高代價,透過全面戰爭將伊朗完全解除武裝。此時若是要採取軍事手段對付伊朗時,就必須審慎計算,絕對不能率爾興師,否則就會後患無窮。
首先就蘇雷曼尼本身作為軍事目標來說,雖然具有相當程度戰略價值,但其畢竟不是伊朗決策體系最高主政者,就斬首戰來說,將其除去後,若問能否將伊朗打怕到不敢採取報復行動?或是能將伊朗軍隊實質戰力打趴到無法反擊?假若兩者答案都是否定時,就必須要權衡將其除去後,所能獲得戰略效益,對比後續所可能要因此所付出衝突代價,以「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思維,思考究竟是否值得狙殺蘇雷曼尼。
但就目前看來,川普政府如此作為後,不但是無法將德黑蘭打怕,更無法將其打趴,反而是將伊朗全國上下都打出火氣,中東地區盟友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都紛紛表態切割,公開表示該國並未涉及此次對伊朗動武決策。國際社會重量級美國盟友亦紛紛譴責,將所有戰略利基都打跑了,完全證明出華盛頓事前所有戰略算計,若不是完全繳交白卷,根本亦就是不及格。
▲1989年美國入侵巴拿馬以驅逐強人諾瑞嘉。(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國際社會訴諸戰爭手段來解決矛盾衝突,在國際法理上早就被視為非法,因此若要動用軍事武力,不完全是在技術能力上能否達成任務目標,更要在動用武力所需法理前提要件上完整無缺。《禮記·檀弓下》:「師必有名。」就是在強調動用武力派兵作戰,必須要有正當理由。此外《陳書·卷六·後主本紀》:「智勇爭奮,師出有名,揚旆分麾,風行電掃,闢土千里。」更是再度強調師出有名之重要性。
特別是川普在做出此等決策前,不但是未先行通知國會,更與盟友間缺乏溝通說明,因此才會在國內社會引發群眾示威抗議,更在國際社會受到負面評價。《孫子.火攻》:「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就是在提醒興師動武時,務必要在動手前想清楚所可能產生後果,而不是在動手後,才去緊急撤出僑民與增兵支援前線。
此外《孫子·軍形》:「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亦在告誡國家決策者,絕對不能在沒有想清楚前就先動武,否則很可能就會無法收場。而美軍在進行任何軍事計劃作為時,都必須先考慮其所預估與期待戰爭衝突終止狀態為何?更重要的是必須就此發展出終戰指導,然後再規劃出開戰指導,否則根本都不知如何結束戰爭衝突,就直接挑起戰端,這不就是完全違反戰爭邏輯理則?
1989年12月美國以「正義之師作戰行動」(Operation Just Cause)代名入侵巴拿馬,但因動用武力有許多理由受到國際社會置疑,因此有戰略評論者與政治觀察家將其謔稱為「師出無名作戰行動」(Operation Just Because),意思是指不論有理沒理,美國就是要這樣幹囉!假若到頭來川普真是不知為何而戰,講不出個所以然來時,如此貿然襲殺伊朗將領,恐怕又是個Operation Just Because吧?
熱門推薦》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