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吳崑玉/流量控制決定防疫成敗

▲在一個全球人口與商務往來如此頻繁的年代,防疫不可能封到滴水不漏,防疫系統前端首要任務應是控制人員流量。(圖/路透)

雲論作者吳崑玉(專欄作家)。

●吳崑玉/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曾任職公關公司、雜誌副總編,危機管理顧問,現職專欄作者。

新冠肺炎爆出第一例本土感染死亡案例,引發藍粉綠粉們又一場飛沫大戰,不禁讓人想起布萊德雷對韓戰的評語:「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首先,這是一隻新病毒,全世界各國專家都還在摸索瞭解其特性,包括感染模式與致病原理,治療方式與疫苗都還在研發中,沒有標準答案,一切都還在隨新增知識不斷更新,防疫方法自然也是。舉例來說,鑽石公主號封船造成更多感染,說明了密閉艙室感染機率可能會更高,跟SARS一樣,病毒濃度高到某一境界時,是可能透過中央空調系統流竄的,所以需要負壓隔離病房。

其次,在一個全球人口與商務往來如此頻繁的年代,國家防疫不可能像金鐘罩一樣,封到滴水不漏。防疫系統前端其實很像Brita濾水壺,控制人員流量,居家隔離觀察,以多層濾心,減少個案爆發機率。如有異常狀況,後方再建立損害管制、後送系統,讓醫療系統得以妥善處理病患,形成多條戰線,縱深防禦。

換言之,防疫系統不是固定式的防彈鐵板,而是「控制流量」的濾芯。流量大小也不是由政治決定的,其決策與估算依據,是最壞狀況下,台灣醫療系統的處理能量。醫療能量的估算,也不是光在算錢,而是醫療人力、負壓病床數、藥物、檢測劑、防護服等必要物資,綜合計算的結果。

為什麼要依據醫療體系能量來估算呢?看武漢就好。先不論中共官方有無隱匿疫情,當武漢決定封城時,頭幾天醫院內外擠滿了人,原本陪病的可能也被感染到有病。把人封在小區不准出來,得病沒有檢測盒確診,沒有病床,沒有醫療藥物,只能坐家等死,背後原因其實是為了避免醫療體系崩潰。一旦醫療體系崩潰,就沒有專業人力可以進行救治,狀況更加失控。

各位可以把醫院想像成電影「班加西13小時」裡的那一隊CIA特勤部隊,他們個個裝備精良,技藝高超,一個打十個,但敵人來了成千上百個,根本應付不來。彈藥減少,人員受傷,戰力快速下降,如果救援沒到,隨時就會被攻破,其他文職人員也將無一倖免。

從SARS經驗,台灣學到:防疫作戰,第一個要保護的是醫院與醫護,不能發生群聚感染,因為他們是唯一的救治單位,是整個系統的濾心。其次是國境線,控制人流才能控制感染機率,避免醫療系統爆量超載。一千個病患分一百天進來還可以處理,三天進來一千個就一定崩潰,核心問題還是「流量」,不是容量。

▲武昌醫院院長傳出搶救無效去世,成為首位因新冠肺炎犧牲的院長。(圖/翻攝陸媒)

第二個層面是「物流」。醫院作為救治第一線,理應享有最優先的物資補給,包括防護裝備、醫藥用品、飲食供應、以及人力替換。我一直很訝異以中國之大之富,威權體制之組織效率,為什麼會讓武漢第一線醫護持續上網求助?包括防護服與口罩不足、飲食需要社會協力救助、吃方便麵裹腹、醫護人員無法回家休息?令人懷疑其指揮系統與後勤系統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這不是一支軍團的後勤單位就可以搞定的事嗎?

現在的狀況是,武漢醫療系統雖還沒有崩潰,卻已經受到重傷。據近日新京報資訊,截至2月11日止,武漢地區共有3019位醫務人員感染病毒,其中1716名確診,據傳武昌醫院院長也已陣亡。這不只是個悲劇,更是可怖的戰力損失。如果醫護人力戰損如此嚴重,專業人力一時難以補充,流落在外的患者更得不到救治,感染人數一直增加,最後會變成一種「人海戰術」式的數量碾壓,疫情將更無法控制。

結論是:鄉民與政治人物關心的也許是「聲量」,但防疫作戰的核心卻是「流量」。將目光置於流量的計算與控管,許多爭議自然迎刃而解,對政府防疫作為也較能提出建設性建議,至少能夠理解。

其次,武漢本身的醫療系統問題,預告了疫情可能還無法控制,甚或有更嚴峻發展的可能。台灣除了繼續保持戰備,更需隨著對病毒的理解,各國新狀況的發生,不斷更新防疫作為,並準備迎戰更惡劣的狀況。新冠肺炎的主戰役,現在才剛剛開打,認清真正的敵人是病毒,全民備戰迎敵,才是重點。

熱門點閱》

►苦苓/小明:人家肯讓我們用健保 沒什麼好抱怨

►【新冠肺炎】第19例患者死亡 他生前發生什麼事?

►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點此投稿。 

吳崑玉專欄

吳崑玉專欄 吳崑玉

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曾任職公關公司、雜誌副總編,危機管理顧問,現職專欄作者。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