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新冷戰》吳崑玉/台灣須理解的權力平衡:冷戰不是熱戰 能戰才有和平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灣正被迫進入一場「美中新冷戰」架構之中,而這個架構是以熱戰能力為根底,逼使各方在理性計算下選擇「停火」。那些高喊「兩岸和平協議」,連加強戰爭準備都被視為「挑釁」的偽和平蛋頭,實際上完全脫離國際政治現實。

▲蓬佩奧在尼克森紀念館前發表的演說被視為「新鐵幕演說」。(圖/路透)

● 吳崑玉/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曾任職公關公司、雜誌副總編,危機管理顧問,現職專欄作者

自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那篇「反中檄文」後,各方開始揣測美中大戰,甚或預期兩岸發生戰爭,於是產生許多好笑又恐慌的推論。

蓬佩奧選在尼克森紀念館發表這篇檄文,是饒富深意的。這個動作並不純為尼克森訪中以來的50年親中政策畫下句點,而在闡明這場「新冷戰」,其實是尼克森「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戰略觀的延續,順便讓那些以季辛吉為師的外交親中派閉嘴。

尼克森在退休後寫了本「真實的戰爭」(The Real War),暢所欲言說明他當總統時只能做不能說的國家戰略思路。簡單講,他是個徹頭徹尾的「現實主義者」,以美國及西方世界的利益和價值觀為思考中心,把蘇聯共產黨當成主要敵人,為此才去拉攏當時尚未茁壯的中國,以取得對蘇的戰略平衡。

尼克森在書中表明:他在總統任內,全力建立一種「和平結構」(Structure of Peace),這種結構是建立在堅實的國家權力之上,只是一種非武力型態的「戰爭」。其原理是兩大力量的「平衡」,而非依賴空洞的文字或「善意」。

他認為,西方人一談到戰爭,腦中就浮現核子大戰浩劫畫面,沒有熱戰就算和平。但俄國人卻同時進行著「一個叫作和平的戰爭」(a war called peace),在軍事成長之外,還利用一切機會,包括政治、經濟、與宣傳,來擴大本身權力,同時削弱西方世界的權力,期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尼克森當年極力拉攏中共合力對抗蘇聯。(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尼克森把西方世界比喻為一部巨大的工業機器,對於中東的油料和各地礦產具有高度依賴性。蘇聯人看懂這點,所以他們不是向機器萬歲衝鋒毀滅機器,而是繞彎去截斷西方世界的資源供應,「拔掉西方工業機器的插頭」。

蘇聯不斷對中東與非洲國家輸出代理兵力及貨物,但付款卻要求使用「權力的貨幣」(Currency of Power),以達成支配與截斷的目的。中共的「債務外交」也是同樣原理,蓬佩奧對中共的指控,與尼克森對蘇聯的指控,簡直是複製貼上。

尼克森當年拉中國進來,填補對蘇聯的「權力真空」,同時也防到中共變卦。尼克森區分了善良的中國人民,與邪惡侵略的共產黨,他想用美國巧克力餵食中國成長,「促成改變」,讓未來中國「中國人的成份多一點,共產黨的成份少一點」。他提醒美國人不該向蘇聯與中國「整廠輸出」,而該保全關鍵技術、資源、與零組件,更重要的是保衛自由通行的貿易航路,以防萬一。

尼克森認為,過往那種「大舉報復」、「相互保證毀滅」(MAD)、動不動喊丟原子彈的戰略觀念是錯的,那是用大砲在打蒼蠅,根本不可能實現。打蒼蠅就該用蒼蠅拍,針對政、經、軍、心不同類型與等級威脅,制訂出有效且符合「比例原則」的對應方案,採取「彈性反應」(Flexible Response),才是辦法。

▲台灣正被捲入一場「美中新冷戰」的架構。(圖/翻攝自Facebook/U.S. Pacific Fleet )

蓬佩奧及一系列要員的演講論述,背後其實就是尼克森的「權力平衡」理路,把尼克森書中的「蘇聯」替換成「中共」就行了。這也說明,蓬佩奧的論點並非突發或選舉操作,而是美國現實主義派抬頭的結果,只是將中共升格為「第一假想敵」,取代了蘇聯的位置。回想一下,歐巴馬時代提出的「亞太再平衡」,這個名詞也是權力平衡派思維的產物。差別只在於,歐巴馬文雅一點,川普比較野蠻一點。

換言之,「權力平衡」延續了美蘇兩極對抗的冷戰思維,控制升高避免熱核戰,以「恐怖平衡」造就「和平」狀態,但其他領域無所不戰。這很像兩個壯漢在「阿秋把」,而非無差別搏擊。所謂「極」(Polar),定義是其「權力投射能力」(Power Projection),沒有全球的權力投射能力,就無法成為一個「極」。美國現在便在全力壓制中國成為另個「極」,別想上桌跟我「阿秋把」。

更具體一點說,「冷戰」雖然是以武力對峙及軍備為後盾,但並不等於熱戰,核子武器就是一種「為了不使用而生產製造」的吊詭典型,用以形塑戰爭恐懼,藉此避免真實殺戮。南海會成為美中爭逐熱點,是因為全球航路自由通行,為現代西方世界的「生存利益」(Survival Interest)。如果中東油源和非洲礦產是西方工業機器的「插頭」,貿易航路就是「電線」或「油管」,中國在南海的圈地圍海,就像電線上的一把剪刀,美國無法接受這種威脅。

但美中會在南海開戰嗎?不一定。在海權思維裡,不見得要硬碰硬打掉敵軍據點,只要圍起來截斷其補給,使其不生作用便可。二戰美軍對付日軍包拉爾,及所謂「跳島作戰」,便是此種戰略的展現。在海軍戰略中,「徹底殲滅敵軍有生力量」才是重點,美軍最想打掉的不是人工島礁,而是中共艦隊。

不論台灣人喜不喜歡,我們正被迫進入一場「美中新冷戰」架構之中。而這個架構是以熱戰能力為根底,逼使各方在理性計算下選擇「停火」,或所謂「表面的和平」,卻在政經心等領域激烈競爭。

▲具備足夠熱戰能力,才有在新冷戰框架下談判的籌碼。(圖/國防部)

所以,那些高喊「兩岸和平協議」,或訴求兩岸打仗,生靈塗炭,連加強戰爭準備都被視為「挑釁」的偽和平蛋頭,實際上完全脫離國際政治現實。在新冷戰架構下,所有的「談」,都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打」,必然會增強一方權力,同時削弱另一方權力,兩大都會逼小國選邊站,缺乏刀切豆腐兩面光的操作空間。

冷戰不等於熱戰,能戰才能獲得和平。沒有打的本事,就沒有談的籌碼,打與談是一體兩面,互為表裡的戰略手段,這才是現今必須面對的政治現實,也是更多人需要理解的國際政治操作。

熱門點閱》

►吳崑玉/大島方舟:有分寸的自私 有成本的邊界

►美中新冷戰》陳一新/拆解東亞危機 美國採多領域攻勢策略

►漢光演習》亓樂義/台灣應該把拳頭伸到更遠的地方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防疫新生活!國內旅遊票券特價開賣!

吳崑玉專欄

吳崑玉專欄 吳崑玉

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曾任職公關公司、雜誌副總編,危機管理顧問,現職專欄作者。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