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鵬/台灣未來有反制航母戰鬥群的能力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解放軍未來的「航母戰鬥群」,具備完整的防禦力和打擊力,對台灣威脅增加,導致無作戰縱深東西區分可沿,然而台灣無論是使用飛彈或潛艦,似乎都無法有效反制。

▲CSIS公布的衛星照片顯示,第三艘航空母艦正在進行組裝。(圖/CSIS)

王志鵬/備役海軍上校、現為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研究員

中國解放軍發展航空母艦,自第一艘遼寧號之後,仿製了第二艘山東號,這二艘航空母艦陸續成軍加緊進行各項訓練,而依據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國力計畫(China Power Project) 2020年8月18日公布的衛星照片顯示,第三艘航空母艦正在上海江南造船廠進行組裝。

估算船體總長約297公尺,吃水線寬度約40公尺,排水量將大於遼寧艦,小於10萬噸級的美國尼米茲和福特級航母,不過,將超過法國戴高樂號(42,500噸)和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號(65,000噸)航母,預計今年底或明年初就能順利下水。

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引述中國國力計畫研究員福納樂(Matthew Funaiole)的分析指出,對中國展現的設計與裝配航艦能力感到驚訝,預估2023年服役,依據分析可能共會建造5艘。

解放軍所建立的航空母艦,自然會逐漸與艦載各型戰機、反潛機,以及周遭的驅逐艦、護衛艦,形成「航母戰鬥群」,而具備完整的防禦力和打擊力。

依據中國沿、近海與第一島鏈的水文地形和戰略位置來研判,並不適合也不會部署於台灣海峽,最佳深水母港應為海南島三亞基地,向東可出巴士海峽,向南可控制南海諸島;而部署於台灣東部,對台灣的威脅會增加,導致台灣在無作戰縱深東西區分可沿,為其未來目標仍是由近海出第一島鏈,強化對西太平洋的控制能力。

▲台灣現行的各型反艦飛彈,速度不足、射程距離都也不夠遠。(圖/中科院提供)

台灣若要反制航母戰鬥群即有三大關鍵:「飛行速度」、「精準攻擊」、「射程距離」。

最佳的策略即是一如解放軍所發展的陸基「東風(DF-21D)戰術導彈」,該飛彈重約16-18噸,僅戰鬥部即重達半噸,射程約1,700至3,100公里,採用分導式多彈頭其獨特性不僅在於飛彈,還在於目標指示系統。

為了追蹤DF-21D建立起光電和無線電電子偵察衛星,這使得該飛彈不僅可擊毀非移動目標,也可擊毀航母戰鬥群這樣的多移動目標。

其可搭載50萬當量的核彈頭或傳統彈藥(含子母彈),命中精度50公尺內,進入大氣層後的自由落體速度為10馬赫,飛彈導引方式為慣性加雷達終端導引,因此成為對美國航空母艦特遣攻擊支隊的「絕命殺手鐧武器」。

其次,就是2019年國慶閱兵所展示最新型的陸基「東風-100」超音速反艦導彈,該飛彈體尾部有兩個疑似衝壓發動機進氣口的裝置,該導彈最大射程約1,500至2,000公里,飛行速度可達3至4倍以上音速。

此外,還有就是剛部屬至東南沿海基地的新型「東風-17」超音速反艦飛彈,該飛彈射程更遠可達2,500公里,可有效阻止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介入第一島鏈。

台灣軍方並無發展此類型的飛彈,一來是技術問題,二來是財力問題;因此只能採取「三維式」(空中、水面和水下)的飛彈「飽和攻擊」。惟現行的各型反艦飛彈,無論是空射型、艦射型還是陸基型,速度不足、射程距離都也不夠遠。

因此無論空中戰機和水面作戰艦,仍然必須進入冒著被攔截的危險進入「航母戰鬥群」的防禦圈(約200海浬),這當然存在高度被擊落的風險。

僅有艦載或空載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尚能夠威脅中共的「航母戰鬥群」,陸基的雄三是無法威脅「航母戰鬥群」,因為他們不會出現在射程內,若「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增程型可持續發展至射程1,200公里至1,500公里以上,那就相當具有威脅了。

▲「潛艦國造」首艘最快2025年才能完成,8艘總共需要花15年時間建造。(圖/翻攝自臺灣國際造船公司)

因此攻擊「航母戰鬥群」之載具的「隱密性」和「風險性」就很重要,具備絕氣推進系統(AIP)的柴電潛艦,能夠寂靜潛航以魚雷攻擊就具備這樣的條件。

2006年美國《華盛頓時報》即引述美國國防部所透漏的消息,2006年10月26日一艘中國「宋」級柴電潛艦在未被發現的狀況下,突破戰鬥群的防衛圈接近美國航空母艦小鷹號,在距離小鷹號5海浬的海域上浮,這也表示已經完成魚雷模擬攻擊。

美國海軍於2005年花費約2,000萬美元向瑞典租用具備「絕氣推進系統」(AIP)的「加特蘭」級潛艦(水下排水量僅1,490噸),作為航空母艦戰鬥群與核動力潛艦的「訓練假想敵艇」為期一年,由於多次在模擬對抗中成功完成突穿打擊,成效良好後續還再續租一年。

惟柴電潛艦水下速率很慢(5至10節),恐跟不上「航母戰鬥群」25節以上的高速,因此必須依靠數量優勢,在預估的「航母戰鬥群」航行路徑上,形成重層「圍截伏擊」。

而當前台灣僅有2艘劍龍級潛艦,數量當然不足,遇上一艘潛艦進行大修,則攔截機率幾乎等於零;而潛艦國造的8艘進度似乎緩不濟急,首艘最快2025年才能完成,8艘總共需要花15年時間建造,這也就是台灣未來反制航空母艦的限制和問題。

(作者為備役海軍上校,曾任潛艦兵器長、作戰長、輪機長與潛艦訓練中心教官、海軍總部計畫官、國防部戰略規劃司計畫督導官,現為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研究員。著有《解析台灣發展潛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1960-2020年)》。)

熱門推薦》

►王志鵬/美國租借F-35B戰機給台灣為解燃眉良方?

►揭仲/論國軍後備戰力調整(上):共軍犯台戰力成長所造成的挑戰

►亓樂義/台灣需要什麼樣的嚇阻能力?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防疫新生活!國內旅遊票券特價開賣!

王志鵬專欄

王志鵬專欄 王志鵬

備役海軍上校,曾任潛艦兵器長、作戰長、輪機長與潛艦訓練中心教官、海軍總部計畫官、國防部戰略規劃司計畫督導官,現為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研究員。著有《解析台灣發展潛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1960-2020年)》。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