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勝選》趙春山/中美關係回到「既聯合又鬥爭」

我們想讓你知道…拜登上台後中美關係將趨於緩和,並且較具可預測性。但中共對美新政府的兩岸政策,不會存有「浪漫的憧憬」。

● 趙春山/曾任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東亞所及俄羅斯所所長,淡江大學大陸所榮譽教授。

千呼萬喚始出來!全球注目的美國總統大選,在投票後的數日膠著中,代表民主黨的拜登終於脫穎而出,贏得總統寶座。雖然川普企圖透過興訟展開困獸之鬥,但形勢比人強,最終還是不得不吞下失敗的苦果。

美國號稱民主政治的典範,但這次選舉過程卻提供全球一個負面的教材。川普為求勝選連任,在選戰中招數盡出,他的講話不但遭到美國主流媒體「消音」,連黨內同志都看不下去,擔心共和黨的整體形象被他毀於一旦。

▲ 學者指出,拜登上任後需先團結內部。(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選舉撕裂社會 拜登需先「安內」

拜登勝選創下美國總統選舉史上的幾個「第一」:拜登是美國史上最高齡的總統,也是獲得最多普選票的總統當選人;他的搭檔賀錦麗成為美國史上首任女性副總統,也是第一位有色族裔成為美國的副元首。

毛澤東說:「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美國社會經過這次選戰的折騰,已出現嚴重撕裂,因此拜登的當務之急應是「安內」為重。

《BBC》理出拜登陣營過去一段時間宣示的8大政策:外交、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經濟和就業、醫療衛生、種族及警務、槍支管制和移民政策,其中大部分都是內政問題。

要處理好內政問題,拜登就必須先團結內部。

拜登在勝選演說中表示:「現在是美國醫治療傷的時刻」,強調必須「找回美國的靈魂」。但知易行難,外界普遍認為,以「經濟保護主義」、「政治民粹主義」及「種族排外主義」為代表的所謂「川普主義」(Trumpism),不會因川普敗選而煙消雲散。

幫助川普選戰的白宮前策略長巴農(Steve Bannon)就說過,「川普只是這個運動的代言人,真正重要的是運動本身。」

▲ 學者分析,「川普主義」不會因為川普敗選就消散。(圖/路透)

拜登上任 美國將重返國際組織

在對外政策方面,拜登信奉多邊主義,會一改川普過去單打獨鬥的作風。不像川普個性的飄忽不定,拜登沉穩內斂,比較會廣納眾議,特別是聽華府「建制派」的意見。

拜登上台後,美國將陸續重返川普任期內退出的區域和國際組織,如《巴黎氣候協定》、「世界衛生組織」(WHO)、「伊朗核協議」等,並重啟《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TTIP)談判,以及考慮參與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除此之外,拜登會強化美與歐亞傳統盟邦的關係,這些國家曾因川普的「在商言商」、唯利是圖,而對美國的領導地位失去信心。

▲  拜登在外交政策信奉多邊主義。(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美中不走向冷戰 僅個別議題競爭

川普視中共為競爭對手,不會改變其前任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目標,但期待拜登會返回歐巴馬時期的對中接觸政策也是不切實際的。

拜登的重要外交策士、前副國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就承認:「越來越多的跨黨共識認為,中國帶來一系列新的挑戰,現狀是不持續的。」

儘管如此,拜登的中國問題顧問普遍不贊同所謂「新冷戰」和與中國「脫鉤」的說法。

目前任職於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的執行副總裁、在大選中為拜登提供政策建議的瑞特納(Ely Ratner)即表示,美中不會走向冷戰,因為與冷戰時期不同,中美現有更密切的經濟交流,中國也已融入國際體系,其他國家不願在兩個集團之間選邊站。

瑞特納認為,美國應該就個別議題與中國競爭,而非重演冷戰式的全面對抗。美國總統選後,拜登將立即面臨疫情和經濟問題,這就需要與中國接觸,甚至展開某些方面的合作。

許多美國的盟邦希望拜登贏得選舉的理由之一,就是不願在安全和經濟利益兩者之間做痛苦的選擇。

瑞特納認為,美國在應處中國挑戰而要爭取盟邦合作時,必須有所犧牲及讓步,這就和川普的作風不同。川普為了分擔防衛支出問題,曾和北約(NATO)及日韓等盟國斤斤計較,造成彼此不愉快。

▲ 拜登兩岸政策採「戰略模糊」策略。(圖/路透)

拜登曾催生《台灣關係法》

拜登的兩岸政策是在「戰略模糊」中,尋找美國的利益座標。從拜登過去針對兩岸問題的表態,就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1979年台美斷交後,時任參議員的拜登是《台灣關係法》的催生者之一;但當前參院外委會主席赫姆斯(Jesse Helms)於1999年提出《台灣安全強化法案》(Taiwan Security Enhancement Act),希望進一步強化美國對台軍售時,拜登卻在聽證會中大力反對。

依拜登的說法,就因為他在乎台灣安全,也信守《台灣關係法》,才會對法案持嚴重保留態度。拜登聲稱:「通過法案非但無法強化台灣安全,反而像是鬥牛士在牛面前甩弄紅披風,要中國向前衝。」

▲ 學者預估,拜登上台後,中美關係將局部緩解。(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中美關係回到「既聯合又鬥爭」

中共要求官媒對這次美國大選的報導持低調審慎態度,就是希望保留選後對美工作的活動空間。

個人預期,選後中美關係會回到「既聯合,又鬥爭」的正常軌道。換言之,與川普執政時期比較,拜登上台後中美關係將趨於緩和,並且較具可預測性。但中共對美新政府的兩岸政策,不會存有「浪漫的憧憬」。

就如同孫亞夫日前在襄陽舉辦的一場兩岸學術研討會上致詞時所說:「我們要看到,無論美國政局發生什麼變化、執政黨如何更迭,美國把我們視為最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的思維不會改變、阻撓台灣與大陸統一的意圖不會改變。」與會學者大都強調要先把自己的事做好。

中國人民大學國關學院教授時殷弘雖未參加研討會,但他的看法很有代表性。時殷弘表示,美中關係將因此有局部緩解,但程度相當有限,特別在台灣議題上,拜登與川普僅會有具體作法上的差異,沒有重大區別。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台灣有人在這場美國大選中選邊,那是瞎起鬨,政府應不會跟著「押寶」。外交就是廣結善緣,把外交重點工作放在駐在國執政黨身上是理所當然,但不應因此忽略在野黨的存在,因為政黨輪替本來就是民主政治的常態。

希望台灣朝野政黨把國家利益置於首要地位,不要把人家的選舉當成我們內部的「罵本」,互相「唱衰」。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原標題為〈拜登勝選,因應中美關係走勢

熱門點閱》

►  拜登勝選》劉寶東/川普法律戰 將開啟美國選舉法的新時代?

►  拜登勝選》沈有忠/美國將對中國重啟區域聯防?

►  美國大選》劉德海/拜登若勝選 中國取代美國的速度將減緩?

►  美國大選》陳秉逵/美國外交和台海安全 選後如何發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趙春山專欄

趙春山專欄 趙春山

曾任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東亞所及俄羅斯所所長,並參與政府中國大陸事務諮詢工作,見證兩岸關係不同階段的發展。深信只有兩岸和平對話才能創造兩岸互利共贏的局面。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