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韶/從矛盾反智的語境中 捕捉馬英九的內心思維與政治盤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一般人以為馬英九只是不甘寂寞發言蹭聲量,試圖延續自己在台灣或國民黨內部的話語權,但深入觀察,馬操作有其時機上的節奏感,更有他個人深刻的政治佈局。

● 張宇韶/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馬英九前總統最近又在兩岸議題中大作文章,繼去年的「國家不安全」研討會前後所拋出的「首戰即終戰」「美軍不會來」與「美國航母戰力老舊」等荒謬言行後,近日又頻繁拋出什麼「既然總統蔡英文無法拿出新的方案,那就應該回到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談完政治問題後,話鋒一轉回到兩岸經貿議題,再度重申「台依賴中國」論,表示去年台灣對中出口達歷史新高,總統蔡英文「傾中賣台程度遠超過自己」

一般人以為馬英九只是不甘寂寞發言蹭聲量,試圖延續自己在台灣或國民黨內部的話語權,但深入觀察,馬操作有其時機上的節奏感,更有他個人深刻的政治佈局。

暗濤洶湧的政治布局

乍看下,馬的論述時序其實異常混亂,混雜了自己執政的「過去式」與習近平的「未來式」,完全無視自己刻意抽離的台灣民意與自己卸任以來國際情勢的發展。

▲馬習會。(圖/記者張一中攝)

表面上,他似乎擔憂兩岸情勢的危機與挑戰,其實是將責任歸咎民進黨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所以自討苦吃」,因此必須按照他執政時期的模式進行「兩岸對話」,方能尋求所謂的和平模式,這個時間點被他凍結在2015年馬習會的「盛況」與「黃金時刻」,完全略過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爆發的緣由以及2016年政黨輪替的結果。

另一方面,他堅定認為台灣未來的前途命運,只有與中國崛起或習近平的「中國夢」緊密結合才有出路。這種見解之所以一廂情願,根本忽略習近平在中國內政高壓統治、對外政策意圖改變現狀、對台積極啟動統一的客觀事實。何以馬英九對北京的政治動作無動於衷甚至麻木不仁?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個人打從心中默認這個政權的一切作為,他對民主普世價值毫無信仰,對多元社會保持懷疑,只有那套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觀、歷史詮釋與民族主義才是他的核心價值。

▲中國。(圖/路透)

受西方教育卻是強權崇拜

不客氣地說,馬英九過去被包裝得很現代化,但骨子裡卻是標準的前現代甚至強人威權政治的崇拜者,和洪秀柱這類人物沒什麼不同,差別只是喝過洋墨水的文憑與儒家思想那套「溫良恭儉讓」的假面形象;雖然這種假象以菁英優越感的面貌示眾,但是本質上其實就是一個言過其實的凡人,否則一個受過西方教育的前總統,怎會脫口而出什麼美軍與共軍實力差距、譴責美國主張的公海自由航行權、並且指責民進黨政府親中依賴中國市場這種蠢話?

諷刺的是,馬英九這套精心包裝的話術,同時也在他昔日的部屬身上找到東施效顰的效應。不僅言行舉止刻意模仿,連論述的邏輯也一樣因果顛倒前後矛盾。這可從「拜登政府應該走回戰略模糊老路」、「美國希望兩岸在九二共識下對話」或者「蔡英文政府對中依賴趨高」得到驗證。

▲習近平與拜登。(圖/達志影像/美聯社攝)

這些前府方人士自詡馬英九是自己政治公共財,所以可以盲人摸象般漠視國際情勢的轉變、全球供應鏈的翻轉、中共政權與對台政策的質變。說句不客氣地,拜登政府的一中政策已經與歐巴馬時期截然不同,民主黨主張「北京應該尊重台灣民意並與民選政府對話」就是打臉九二共識的價值,大抵只有這些人會唾面自乾解釋為這是美國要求蔡政府的對話前提!

擬再創馬習會 各取所需

其實馬英九內心盤算的是在今年解禁後,前往中國會晤習近平的政治意義。立法院在2019年5月7日完成《國家機密保護法》部分條文修正,刪除涉密人員退離職後可縮短出境管制期限規定,並明定管制時間最長可達6年。 總統府在研議後發函給馬英九、吳敦義等國民黨籍卸任正副總統,將管制期限都延長到2021年5月19日。


 
直言不諱,馬英九知道今年7月1日是中共百年黨慶,在中國當下面臨內外交迫危機下,習近平如果在2022中共二十大希望修改黨章延長總書記任期,勢必得交出像樣的成績單,一場廉價的統戰大戲更是中南海渴望的及時雨,無形之間也讓馬英九的前總統身分充滿了統戰價值,然後經由「出口轉內銷」的政治效應成為掐著藍營兩岸論述的「太上皇」。

值得關注的是,馬英九在乎的歷史地位並非是他口中的解決兩岸衝突,不好說的真相是,如何不讓美國介入,同時在兵不血刃完成和平統一才是終極目標,這一點倒和中共主張的「北平模式」不謀而合!

熱門點閱》

► 張宇韶/「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談國民黨論述錯亂現象

► 林忠正/中國超限戰 vs 美國進階版超限戰

► 黃崇哲/在美中秩序爭端中追尋台灣價值新定位

► 張競/戰略清晰恐不利國軍建軍備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張宇韶專欄

張宇韶專欄 張宇韶

政大東亞所碩博士,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行政院陸委會簡任秘書,現任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兼副秘書長、東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媒體專欄作家,政治評論員。長期關注國際政治、兩岸關係以及國內各項公共政策議題。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