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奧奪牌4關鍵:教改成功、爸媽栽培、體育老師、體育行政

● 沈政男/精神科醫師

東奧奪牌創紀錄:教改成功、爸媽的栽培、體育老師的偉大奉獻、越來越好的體育行政 

台灣在今年東奧贏得包括兩面金牌在內的十多面獎牌,創下史上新高。為什麼能辦到?

選手背後的體育老師

我的分析方法是一面又一面獎牌去歸納。郭婞淳何以得到舉重金牌?本來練田徑,因為國中時代被體育老師林敬能發掘,而改練舉重。

我看了今年得牌選手的履歷,好多選手背後都有一位像林敬能教練一樣偉大的體育老師,長期拔擢與培育體育幼苗,讓他們贏在起跑點。

後來郭婞淳進入了台東寶桑國中體育班,接著升上了台東大學附設體育高中,可以兼顧運動與升學,專心練舉重。
請問,台灣的中學體育班,是什麼時候開始成立了?

講不出來了吧。

▲ 郭婞淳東奧奪金,還打破三項奧運紀錄!(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體育班保送運動員升學 家長放心

1960年代就有了!當時台中一中與台中女中都有體育班,但辦了幾年以後就停掉了,因為升學主義掛帥,不能見容體育班的存在。

一直到1997年,體育班才又重新設立。為什麼?是不是受了教改多元發展、適性揚才理念的影響?

在體育班設立以前,都是靠保送制度,讓運動資優學生可以升大學,但如果你沒有奪牌呢?

體育班就成了保障專攻運動的學生,一個沒有後顧之憂的升學管道。

我記得我有一位小學同學,就讀台中忠信國小時拿到了全國體操冠軍,但升上國中以後就無以為繼了,因為找不到地方可以一面升學,一面練體操。

以前你要靠運動成績保送升學,必須參加校隊,拿到獎牌,但有了體育班以後,等於有了一個類似一般教學環境的升學管道。

這一點,是不是使得家長們比較放心,願意讓小孩子去從事運動競技?

▲李洋(左)、王齊麟今年奧運羽球男雙奪金。(圖/體育署提供)

教改成功

你看李洋與王齊麟是怎麼開始接觸羽毛球?都是因為爸媽是羽毛球運動愛好者!當然還有戴資穎、楊勇緯、潘政琮,此外,林昀儒與鄭怡靜,雖然爸媽不是桌球愛好者,但都喜歡運動,也注重孩子的教育,等於也是一種家學淵源。

在這些選手小的時候,爸媽怎麼知道他們將來會在奧運奪牌?因此,當然會考慮到,如果孩子練運動到一半,發現自己並非頂尖,怎麼辦?

在以前,如果你參加校隊,花了大把時間練習,卻沒有奪牌,那麼升學就會是一個問題,然而有了體育班以後,對運動選手等於有了一個升學的保障。

因為教改的多元教育理念,也讓更多家長體認到,除了念書考試以外,還有更多領域值得投入,同樣是很好的生涯發展方向。

▲ 李智凱苦練「湯瑪士迴旋」在奧運奪銀,寫下台灣體操歷史。(圖/路透)

李智凱背後有林育信 

李智凱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如果當初不是林育信教練將他從一群小小孩裡拉拔出來,給予提早教育,在他的心智與身體還沒定型之前,植入體操語言,讓它們成為一種肢體活動的母語,注意「母語」兩個字,那麼李智凱不要說不會有今天的奧運銀牌,恐怕他的人生都是另一番光景。

體育行政持續進步 台灣奪牌關鍵

體育老師在以往的教育體系裡,相對比較不受到重視,也因為升學主義掛帥,大家對體育課、對運動校隊,都有一種刻板印象,事實證明體育老師跟其他科目老師一樣偉大,他們把自己對運動的熱情與夢想,投射到小小學生身上,為國家培植了一株株的體育幼苗。

還記得本屆東奧開始前,體育署與奧委會怎樣被罵嗎?還弄到體育署長說要辭職。現在呢?台灣選手能創下佳績,他們沒有功勞嗎?

所謂的「黃金計畫」當然跟這次奪牌無關,因為你看我的分析就知道,這些奪牌選手都已經努力了一、二十年,然而,至少證明了台灣的體育行政,不管在科層結構或組織文化,都在進步當中,才能成為這些奪牌選手的幕後推手

體育署長當然不必辭職了,而是必須把這次何以台灣能在東奧創下佳績,做一個檢討分析,以做為未來體育發展與運動員栽培的參考。

▲ 戴資穎的父母喜歡打羽球,引導小戴往羽球選手之路發展。(圖/路透)

社會文化影響父母態度

舉一個例子就好。為什麼戴資穎、李洋與王齊麟的爸媽都喜歡打羽毛球?就因台灣從1970年代開始,在許多公家機關成立羽球隊,把它當成員工的休閒活動。

接下來,何不讓羽毛球成為全民運動?羽毛球非常適合台灣的地理環境,如果有夠多人打羽毛球與看羽毛球,說不定也有成立職業羽球聯盟的可能。

為何技職教育沒體育?

此外,我發現技職教育類別裡,竟然沒有體育!為什麼體育不能成為技職教育?念體育班除了出國拿獎牌,更長遠來看,退休以後也可以從事運動行業,比如經營健身館什麼的,而這些行業都需要經營專長。

又比如,台灣的傳統強項跆拳道,為什麼這一次沒有繼續成長?難道培訓體系出了什麼問題嗎?

總之,東奧創下佳績,證明了台灣國民教育與體育行政已經越來越好,才能有那麼多台灣下一代在國際舞台展現身強力壯、敏捷靈活的肢體活動。應該以此為基礎,把台灣的體育發展做一個通盤檢討,讓更多孩子能夠以運動為興趣,甚至當成生涯發展的選項與實現夢想的管道。

熱門點閱》

► 你看到小戴失誤多 我看見她挑戰極限 不放棄每個回球

► 黃筱雯東奧拳擊奪銅 父親三度入獄 成功打破家族魔咒

► 印尼「球拍斷線」贏中國奪金!醫師:似小戴和陳雨菲對決

► 小林是天才?他唯一休息的日子 是上場比賽的那一天

●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沈政男」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點此投稿或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 聽Podcast掌握社會案現場
Apple:https://apple.co/3ibJl8F
Spotify:https://spoti.fi/34aNBAj

沈政男專欄

沈政男專欄 沈政男

1968年生,台中市人,台大醫學系畢業,精神科醫師,曾獲時報文學新詩首獎、梁實秋散文首獎等二十項文學獎。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