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的投射都和家庭有關。(示意圖/Pakutaso)
●海苔熊,本名程威銓/台大心理所碩士,作家
小時候你的家人曾經有跟你說過:「我都是為了你好」嗎?
每次你的心裡都在想:「可是你的好,限制了我的自由、讓我覺得很窒息!」或者是「什麼叫做為了我好,是為了你自己好吧?」
感情人際投射 與家庭相符
想想你在感情或人際關係當中,有沒有過下面這樣的感覺:
—我不想變成跟我媽(爸)一樣的人
—可是隨著年紀漸漸長大,你發現自己好像有一些部分還是很像你最厭惡的那個家人
—尤其在感情當中,你會用「你最討厭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你最愛的人(這個有點難希望大家看得懂)
—講出一些話、做出一些事情之後,你通常很後悔,但是下次還是做出一模一樣的事
前些日子督導跟我講了一個秘密,他說:來治療的人,往往是渴望改變同時又抗拒改變的(類似的話我在不同的治療師嘴巴裡面也聽過)。
▲ 來治療的人,往往是渴望改變同時又抗拒改變的。(圖/記翻攝unsplash,pexels)
改變痛苦 舒適圈難離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改變本身代表你要離開舒適圈,你開始得過不習慣的生活,所以你會產生抗拒;可是不改變,你又會有某種痛苦,這個痛苦讓你覺得自我厭惡,覺得自己不要再這樣下去了。在反反覆覆之間,你變得又討厭自己,又懶於改變。
改變的難度到底有多難呢?你可以想像自己是在一座超級高的高塔上,裡面有吃有喝,你還可以隨時叫Uber Eat幫你送東西上來,只不過每次你都得靠「拉扯你的長髮」的疼痛,換來你的食物、需求和每一天的日子。
奇怪的是,長久下來你也習慣了,你覺得在裡面的生活非常舒服,那麼在這個moment,如果有人跟你說,我們一起跳下高塔,雖然會冒著可能會死掉的危險,但我們就有機會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你會做嗎?
生命象牙塔 無法脫離依賴
今天要談的故事是萵苣姑娘(不是健身房的那個),另外一個大家記得更清楚的名稱叫做「長髮公主」。在這個裡面最重要的一個隱喻是「城牆」。巫婆把公主關在城牆裡面,跟她說:「妳在這裡可以獲得所有你需要的東西。」,所以她就躲在自己的世界,不去跟外面的其他東西接觸,這樣好處是,不會受傷,但也沒有機會嘗試新的可能性,生命就會在這一刻停滯了——直到王子爬上塔來,打破了這個平衡。
這是一個「害怕受傷,所以把自己鎖在高塔裡」的故事,也一個「負面母親」的故事,巫婆就像是一個黑暗的母親,從小跟長髮公主說:「外面的世界很危險、男人都不可以相信」等等之類的話,其實母親的出發點是好的,或許她過去的經驗,讓她吃盡了男性的虧,她打從心裡希望,自己的女兒不要再上同樣的當,可是她所不知道的是,有時候她所以為的保護跟愛,其實是另外一種變相的控制跟限制。
▲母親的愛,也可能成為一種限制。(圖/翻攝自pakutaso)
但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真正可怕的事情在於:被控制久了,你也變成高塔的形狀了(我沒有在開車)。你開始熟悉一些痛苦、開始習慣某種被掌控的感覺、甚至有些時候會你還會尋求痛苦,逃避快樂,因為相較於「可能的快樂(也可能會得不到快樂)」本身,你更喜歡「可預知的痛苦」。
透過預先知道「我等一下就會被打了」這件事情本身,感到快感和控制感(我真的沒有在開車)。
我常常說,要走到地獄的深處才會有光明。所以,在這個故事的後來,長髮公主和王子都被巫婆丟到森林裡面流浪,全身受傷、王子還瞎了眼睛,但重傷到這樣的程度,改變才得以發生。
循序改變 鼓足勇氣前行
「甘安捏?」我今天早上也在想一件事情,心理治療一定要像這樣子把傷口挖出來,才能夠獲得療癒嗎?會不會有些時候弄得渾身是傷,到最後還是被困在迷宮裡?
但後來我想一想,或許事情沒有那麼兩極化,在習慣和改變之間、在痛苦和享樂之間,在「跳下高塔」和「繼續待在高塔裡面吃爽爽」之間,好像還是會有一點點「慢慢來」的可能,比方說,用頭髮編織梯子,然後每天每天,編織一點點就好,每天每天,爬到塔的外面稍微看一點點外面的世界就好,甚至在塔的底部稍微散步一下就好。
不需要走太遠,也不需要弄得遍體鱗傷。而治療(或者戀愛)也可以是,找一個人陪你走這個過程的勇氣。
▲循序漸進的治療,找一個人陪你走這個過程。(圖/pixabay)
當你知道,你其實還是隨時可以回去那個你熟悉的痛苦,只是你多了一點點移動的可能;當你知道改變並不是縱身一躍,而是循序漸進,當你終於發現你漂泊多年遠走他鄉,還是有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而你可以自己決定,自己要不要回去。光是這件事情本身,就足以給你嘗試改變的力量。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海苔熊臉書,本文為海苔熊SoundOn節目介紹,收聽海苔熊的心理話獲得更多心理知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熱門點閱》
我們想讓你知道…她不知道的是,有時候她所以為的保護跟愛,其實是另外一種變相的控制跟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