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資深產業分析師
面對物價上漲,經濟部邀請了各大賣場及零售通路業者設立所謂的「抗漲專區」,然後,物價就因此不會上漲了嗎?說穿了,經濟部所謂的「平價專區」,只是名義上是要業者把尚未漲價的商品集中陳列,如果只是商品從此區移到彼區,這與平抑物價何干?
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平價專區」
各位都聽說過「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諺語」。相傳民間有人把三百兩銀子埋在土地裡,地上插著「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牌子,豈料被鄰居瞥見後隨即把銀子挖走,然後寫上「隔壁張三未曾偷」的牌子。
這個諺語告訴我們,如果想掩飾事實,卻反而暴露。經濟部要業者建立「平價專區」的想法,不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想要掩飾物價沒有漲價的事實,事實上卻釋放出物價已經飆漲的訊號,不是嗎?
▲配合經濟部推動平價專區政策,量販業者規劃抗漲省更多專區。(圖/業者提供)
經濟部倡議業者成立「平價專區」此舉,讓我憶起我在《搞笑經濟學》裡寫的一則笑話:「經濟學家遇見兩位盲人打高爾夫球,造成大家大排長龍,於是乎建議他們晚間來打球即可,因為盲人的世界裡,可以節約能源!」笑話裡經濟學家無濟於事的建議,是不是和經濟部的舉措很相似呢?
朋友問我經濟部此舉的「平價專區」在經濟上有何實質意義可言?我回說,經濟部企圖讓民眾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失效。
但民眾皆知,現在的物價不只蠢蠢欲動,甚至有山雨欲來的感覺。
然政府企圖壓抑民眾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這心態老實說沒錯,只是這個「行為」(指的是「平價專區」與嚴查物價)從訊號經濟學的角度看起來,卻馬上坐實了物價上漲的訊號。
▲經濟部企圖讓民眾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失效,卻坐實物價上漲的訊號。(圖/記者屠惠剛攝)
通貨膨脹要成立的條件,當然是物價持續上漲,現在各國客觀的條件是CPI年成長率超過2%,中央銀行用更狹義的觀點,取的是核心CPI的年成長率要超過2%,至於物價到底要持續多久才算是通貨膨脹?政府只能用主觀的角度去論定。
事實上,民眾恐怕只要一次的物價上漲就受不了,加上中低所得的消費結構傾向於受物價影響較高的商品,且消費頻率也高,當然容易認為物價偏高,實質購買力下降了!
物價上漲 實質購買力下降
我再舉個笑話大家提供大家參考。小朋友回家後,望見餐桌上只有白飯和白開水,問母親說現在物價上漲了嗎?母親回答說不知道,現在餐桌上供應的是「平價專區」!
這笑話說得也沒錯,若一般家庭的日常消費是固定支出,當物價上漲時,實質購買力就會下降,餐桌上供應白飯和白開水,不僅僅是平價,當然是購買力下降的事實。
通貨膨脹是否會成真?經濟部、主計總處和中央銀行都認為不可能,中央銀行總裁更堅定的認為不會發生。
▲蚵仔麵線。(圖/ETtoday資料照)
但對比過去這些官員的對外說明,除經濟部長的「平價專區」不論,主計長的20元蚵仔麵線(之後「乃覺三十里」翻報告修正為52元),以及中央銀行總裁認為國內物流非常通暢,不會有停滯性通膨的問題,官員的說詞不僅天馬行空,更甚之還荒腔走板。
物價持續上漲 政府只能「掩耳盜鐘」?
我們該問的是,面對日益走高的物價,政府的實質政策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對,而不是拿著大聲公四處嚷嚷,台灣絕對沒有通貨膨脹的問題。
我請大家回憶一下《呂氏春秋》中「掩耳盜鐘」的成語故事。「掩耳盜鐘」後來被改為「掩耳盜鈴」,意思大家都很清楚,指的是「比喻妄想瞞騙他人,結果卻只是欺騙自己而已」。
經濟部此舉的「抗漲專區」與《呂氏春秋》講的「掩耳盜鐘」,不就有異曲同工之妙?以為成立「抗漲專區」,要業者把一些看起來沒有漲價的商品集中銷售,官員先麻痺自己的物價感覺,然後老百姓就會慶幸原來物價沒有上漲,過去的耽驚受怕,原來只是一些人傳遞的假消息,讓大家「杞人憂天」罷了!
價格本來就是一種市場交易訊息,價格變貴了,消費者自然而然會去比較競爭品牌之間的價格,如果都漲價了,就會評估替代品,再不行就減少消費。這其實是價格機能下運作的結果,根本不必政府跳下來干預,要業者大張旗鼓,「大家照過來,這裡有便宜專區喔!」我認為這根本是多餘的,而且無法解決日益高漲的物價,不是嗎?
熱門點閱》
► 萊豬公投》李淳/教訓民進黨?參與國際障礙無需再“Made in Taiwan”
► 藻礁公投》邵廣昭/興建三接=破壞藻礁?拼環保不顧社會經濟 亦難永續發展
► ET民調》陳陸輝/「豬、投、核、藻」糕?疫情控制與當日動員成公投關鍵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面對日益走高的物價,政府的實質政策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對,而不是拿著大聲公四處嚷嚷,台灣絕對沒有通貨膨脹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