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信昌/全球聯手 打破通膨「預期心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零碳排的成長和元宇宙的想像之外,全球經濟體有著同舟共濟的意願,才能有達成美好未來的一日。

● 盧信昌/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知識創新組召集人

自今年春天以來,媒體報導即不斷刊行物價上漲的新聞評論;英國經濟學人週刊,更連番以全球石油危機和嗣後在八零年代發生的停滯性膨脹做對比,希望喚醒主政者和讀者的關注。畢竟之於歐陸和美國,因為英國脫歐的拖延、僵持,運輸堵塞、物資短缺和物價上漲,早已不是新聞。

全球性物價上漲 供應鏈遇瓶頸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新近發布的十月份數據,資料顯示消費者物價上漲,6.2%;扣除食物(常有季節性波動)與能源價格(自外於本國政策的影響範圍),餐飲在內的勞務提供,上升3.2%;菸酒、汽車製造品等,上漲幅度更高達8.4%。

有趣的觀察是二手車指數,上漲26.4%;將近兩倍高於新車的9.8%。汽車屬耐久財,因為通勤習慣與居住遠近,短期需求較無彈性;因此全球晶片短缺和美國車廠關閉部分生產線的決定,減產計畫而讓新車的漲價誠屬預料之中。可二手車的超級漲輻,意味車主惜售與批發商可能囤貨的現象正在發生。

關於汽車晶片短缺的原因,台積電董座劉德音先生根據交叉勾稽的彙整結論,推定是經銷通路有在囤積。此前,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更公開要求,晶片製造業者自願提交銷貨資料給商業部;否則不排除要動用國防法案,啟動對該產業的負載能量與銷售網絡的全面調查。

▲汽車晶片短缺,推定是經銷通路在囤貨,美國商業部因此要求晶片製造業者提供銷貨資料。(圖/路透)

現下,關鍵零組件與需用物資的供應瓶頸,連帶使通膨預期心理緊跟著形成;而這樣的發展態勢,讓包括拜登總統在內的全球領導人,無不坐立難安。像是美國境內的汽油均價,比去年同時期貴了一半;也是七年以來的最高價;對於通勤上班的受薪階層而言,車價與油價飆漲,感受特別深刻。

三主因佐證物價上升 美中日釋出戰備油

不必懷疑價格普遍要上升的可能性。其一,於疫情期間,聯邦政府所曾給過的工資補貼不再有;其二、汽車晶片的短缺是預期物價會上漲的現象之一,而不是物價上漲的主因;其三、聯邦政府的債務上限行將被碰觸到,最新估計是在下個月中。即使兩黨聯手修改上限,以避免政府的再次停擺;但貨幣融通的必要性和利率因此看漲,都會反饋到物價的長期走勢。

世亂紛紛之際,於台北時間的11月16日,上星期的周二上午,習近平總書記與總統拜登舉行視頻會議;雖然看似氣氛融洽,但對於四大聚焦領域和工作小組的後續對談,外界所能掌握的實在不多。有趣的是,拜席會議結束的隔天清晨,香港的南華早報即釋放消息,指出在視訊會議上討論過美、中合作釋出戰備儲油。再隔一天的星期四,路透社改以獨家新聞的形式,宣稱美國將要求中國、日本和其他國家一起配合;雖然白宮新聞室拒絕透露更多的細節。

▲拜習會上溝通融洽,會後釋出美中將釋出戰備儲油,不過由美中何方主導,東西方媒體報導徹底相反。(圖/路透社)

上個周五,日本首相Fumio Kishida親口說明五百億美元的財政振興計畫,還主動提及要釋出戰備油的決定;同時編列特別預算來補貼煉油廠,期能降低民眾的購油支出。

早在今年七月間,中國大陸即以釋出戰備油的方式來阻卻輸入型的通膨;其後又公開其階段的釋出目標。究竟主要國家的共同釋出儲油,行動方案是由哪一方所提出和在積極執行呢?路透社的獨家報導跟南華早報的說法,可說是南轅北轍。不過,日本首相聲稱是應美國之請,顯示此一釋出戰備油的構想,確實是在幕後溝通過的共同行為。

疫情可能再起 各國投入面對通膨

這場習、拜峰會,不單由雙方最高層確認了不要有戰爭,先行排除誤判而可能導致的戰爭引信。可以鬆口氣的還有,過去半年來拜登經濟策士矢口否認通膨會發生,如今也都得到重視。畢竟,在此之前每桶原油早已飆破84美元,也是近3年來的新高。此外今年冬季的新冠疫情,可能捲土重來,蠢蠢欲動的物價與預期心理,都必須要積極做面對。

▲新型變種Omicron,強大的傳播能力可能會再掀起一波疫情。(示意圖/達志影像)

東、西兩大媒體的報導,固然是高手過招,於世局的領導能力各有所圖;但打破惡意囤積與趁機哄抬,則需要有開誠布公的積極作為。究其實,中方持續執行和釋出戰備儲油,已經有幾個月;此際有了美、日等國的聯手加入,則是最可被信服的避戰證據和國際合作。

往下,如何在量化寬鬆的漸進退場與財政振興的輪番推出之後,能引導全球資金、人才、消費和產業,可以和順平滑的轉向低碳生活與綠能生產呢?零碳排的成長和元宇宙的想像之外,全球經濟體有著同舟共濟的意願,才能有達成美好未來的一日。

熱門點閱》

►謝金河/Omicron病毒嚇壞股市! 疫情緩解通膨升溫

►亓樂義/台澎防衛作戰由消極轉向積極 一個好開始!

►鍾文榮/經濟部設平價專區 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莊春發/「鸚鵡故事」現象 政府立法要盡量避免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盧信昌專欄

盧信昌專欄 盧信昌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知識創新組召集人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