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其實並不真正的關心自己的未來和目標。(圖/翻攝unsplash)
● 唐道德/美國催眠師協會NGH授證導師、台灣NLP學會理事
隨便先生與隨便小姐其實並不隨便
所有近代短期心理治療的共通點是,比起探索過去,我們更關心「未來我想要達到的成果是什麼」?說是這麼說,事實上多數人並不真正的關心自己的未來和目標,這些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就可以窺見一二。
舉個例子,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經驗,參加一個會議或課程,中午休息時間,不熟悉的幾個人為了融入團體,相約一起去吃午餐。
這時團體中會自然且自動地產出一位帶領人,他提問:「大家要吃什麼?」
大多數的人會說:「隨便。」
如果沒有人(即使有人心有所屬)推薦好吃的,這時帶領人就發聲提議:「這附近有一家餛飩麵還不錯。」
此時你或許就會聽到,隨便先生或隨便小姐出聲:「我昨天剛吃麵,所以……我今天不想吃麵。」
帶領人聽見之後,很快提出另一案,可能是在轉角一家很有名的燒肉飯,然後隨便先生或小姐又出聲了:「蛤!燒肉飯太油。」
於是,帶領人只好再給出另一個提議,但是很快又被否決了,最終帶領人無奈的再問一次:「那,你想吃什麼?」
只見隨便先生或隨便小姐又不急不徐地說:「就,隨便啊!」
生活中,你遇見過這樣的人嗎?還是你就是如此? 其實,隨便小姐或隨便先生並不隨便啊! 從他拒絕提議的行為中,我們可以推測,他顯然有一個「想要」的目標,只是他無法清楚說出「想要」,從這裡,我們可以再推測,他只有一個模糊的目標,可是又不想去探究自己的「想要」。
▲有些人有一個「想要」的目標,只是他們無法清楚說出「想要」。(圖/翻攝unsplash)
這樣的場面在團體裡十分常見,開會時,需要大家建言時,常常鴉雀無聲,當有人提議時,就又會出現否決者,這類人常常無法給出建議,但是對每一個提議又能說出反對的道理。 相似的情況,其實很常在我們的日常發生,像是有些人遇到人生困境的時候,不也會有類似的對話。
求助者:「我不想要……,我不想要……,我不想要……」
助人者:「假如你沒有這些限制,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求助者:「就不要……跟不要……」
助人者:「我一直聽到不要,那你想要什麼?」
求助者:「就不想要像現在這樣!」
助人者:「……」
事實上,這些說不出想要的人,都不是有意要找我們的麻煩,會有這個情況,可能是他在過去的生活中,每當說出「想要」時,可能都被父母、師長無情的評判,這會讓他學習到「發表自己的看法是危險的」,甚至更糟的情況是,他「不再構築自己的夢想」,因為對他來說都是白費力氣,是沒有用的掙扎。
但是,「想要」是一個深植於基因的基本需求,是無法抹滅的人性需要。因為是真實的需要,於是這個「想要」,會變成一個披著安全的外衣的否定者或攻擊者,或出現在每一個團體或社群網路上,他們伺機發表意見,爭取他們的存在感。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幫助他們,在真實生活中表達心裡真正的想要呢?又或者這麼說,我們能如何幫助一個人,從漫無目的的生活狀態中,變成一個有動力有目標的人呢? 也許,我們可以善用「NLP時間線」來探索未來結果並且擴大可能,也就是說,我們要重新設定我們的未來,這第一步就是要先顛覆「結果不是目標」的觀念! 不過在進入這個說明與技巧教學前,我想先來說說提摩西.高威(Timothy Gallway,以下簡稱提摩西)的故事。
提摩西.高威的網球教練故事
▲提摩西教練在指導學生網球時,總是告訴學生「你要做什麼」。(圖/達志影像)
提摩西是企業教練Coach的先驅。
當年在社區大學任教的他,厭倦了這樣的生活,於是辭去工作,並留給自己一點空間去找到自己真正的「想要」。
但是他很快地發現,自己不知道怎麼排遣這些多出來的時間。只是他也不想隨便找份工作,因為那樣就失去原本辭職的用意。於是,他決定找份有收入的兼職,讓自己不會那麼無聊,同時又有空間尋找自己的道路。
於是,他想起自己曾是大學的網球隊員,當年也打得相當好,因此他來到社區的網球場應徵網球教練,而他也被錄取了。
不久,他的學生越來越多,而且學生都跟他說,他教的比其他教練好。
聽見學生們的誇讚,讓他有些不相信也有些好奇,他真的跟其他教練不同嗎?
於是,他開始觀察其他教練的教學情況。他發現,當學生速度不夠快,或手肘的位置不對時,別的教練會說:「你跑得太慢了,手不要再放那麼低。」
反觀自己,他則是這麼說:「跑快一點,手肘抬高一點。」 看見當中差異了嗎?
是的,差別就在別的教練給學生的是「不要做什麼」,而提摩西總是教學生「你要做什麼」。
▲ 唐道德著,《用NLP改寫你的每一天:一本能讓你真正心想事成的神經語言學秘笈》,商周出版。(圖/商周出版)
熱門點閱》
●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轉載自《用NLP改寫你的每一天:一本能讓你真正心想事成的神經語言學秘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有些人無法提出自己的建言,但對每個提議又有意見,這類人顯然有一個「想要」的目標,只是他無法清楚說出「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