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慧應援娛樂行銷 職棒回歸球員和賽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看熱鬧」是一時的,如何引領「看熱鬧」的潛在消費者,持續關注職業運動的賽事本質,才能留下這些消費族群,進而建構及拓展球團市場。

● 張家羽/曾任記者、企業媒體公關,現為機關人員

韓國職棒知名啦啦隊成員李多慧日前加盟中華職棒樂天桃猿隊,不僅掀起一波熱潮,也吸引許多粉絲進場朝聖,間接引發了一場「本質論」的熱議,土球迷認為球場焦點必須回歸球員及賽事,另一派則認為職業運動本具有娛樂性質,因此無可厚非。探究其中,筆者認為這不是是非題,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基本上這些娛樂元素是商業行銷的手法,而著墨比例的輕重,端視市場的規模而定。

MLB去年轉播權利開紅盤 球迷多關注在賽事本身 

以全球最具指標的職棒體系──MLB來說,過去球季每年約可吸引近7000萬人(一場平均約3萬人)進場觀賞球賽,儘管近年來受到新冠肺炎影響,球迷進場人次略有下降,但去年球季仍有6460萬人入場,不僅如此,去年MLB轉播權利開出紅盤,共進帳17.6億美元(合約期間轉播單位按年支給),加上串流平台、票房收入、企業贊助及周邊商品等收入,2022年MLB整體收入達108億美元,市場規模之大,另他國望塵莫及。有趣的是,MLB各球團也有設置應援吉祥物、主題活動及相關娛樂元素,只是球迷關注重點鮮少失焦。

▲ 在去年疫情期間,MLB仍吸引6460萬球迷入場觀賽。(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企業單從球隊獲利不易 多角化經營成必然

而至今邁入34歲的中華職棒,聯盟共6支球團(台鋼雄鷹自2022年成立),去年共累計147萬人次(一場平均約4900人)進場觀賽,也許與超過百年歷史的MLB相比,基準明顯不平衡,但由此可知,以中華職棒現下的市場規模,職棒球團的母企業想從中獲利,相當不容易,因此必須結合多角化經營,才能開發新市場,「娛樂元素」即是其中一例,這也是各球團經營啦啦隊應援團的原因,就連球賽之餘,在公開活動及媒體版面表現都很活躍,因為企業主同時也在拓展新商機。

娛樂元素也能讓一日球迷轉為忠實球迷

這並不代表,職業運動將失去本質,球賽及球員表現將就此被忽略,而是操作手法及著墨比例的考量,畢竟這些周邊活還是從職業球賽延伸而設計,站在聯盟及職業球團立場,開發市場是有節奏,運用娛樂或周邊元素,吸引潛在消費者進入消費鏈,才能有將其轉換成球迷的可能,換言之,許多人是因為熱愛棒球、欣賞球技而成為死忠球迷,但也有部分人士是因為其他因素(例如:啦啦隊成員)才開始關注職棒變成粉絲。

▲ 運用啦啦隊員等娛樂,能吸引潛在消費者進入消費鏈。(圖/翻攝自「Rakuten Girls」臉書)

「看熱鬧」是一時 引領吃瓜群眾成潛在消費者是關鍵

筆者認同上述看法,職業運動有別於競技運動,是因為職業球賽本身是一件商品,也是一場專業表演(Show),而周邊自當會有搭配性的活動設計,以豐富化球迷的消費需求,但筆者認為,職業運動的發展是建立在競技運動的基礎之上(註解:具有精湛的運動比現、高水準及高品質的賽事,才有機會發展成職業運動),因此職業球團終需思考,任何行銷、宣傳事務,終歸要回歸運動本質,即便娛樂元素廣受熱烈回響,最後宣傳主題也必須扣回運動員及運動賽事之上,才是長久之策,同時也避免失焦。

畢竟,「看熱鬧」是一時的,但任何資深粉絲卻都是從「看熱鬧」而開啟支持行動,因此如何引領「看熱鬧」的潛在消費者,持續關注職業運動的賽事本質,才能留下這些消費族群,進而建構及拓展球團市場。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張家羽

張家羽 張家羽

土生土長體育人、體育保送生,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系碩士班畢業,跨足媒體領域,先後擔任體育記者/採訪編輯、企業媒體公關,現為地方政府機關人員。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