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如/美國的銀行危機 背後隱憂重重難解

我們想讓你知道…美國銀行危機驚險過關,短短3天內史上規模第二及第三大銀行宣布倒閉,在監理當局的明快處決下,看似船過水無痕,但危機的背後卻顯示未來重重難解的問題。

▲美國矽谷銀行遭到存款保險公司接管,銀行大門貼上政府公告。(圖/記者陳瑩欣攝)

▲美國矽谷銀行遭到存款保險公司接管,銀行大門貼上政府公告。(圖/記者陳瑩欣攝)

劉憶如/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上個月爆發的美國銀行危機驚險過關,短短3天內史上規模第二及第三大銀行宣布倒閉,另外兩家銀行也在幾天內被安排接管;但監理單位宣布存款戶的存款得以全額保障,美國金融體系的穩定也因此得以維持。

風暴過後至今一個月來,馬照跑舞照跳,美國及全球股市收拾起當時的恐慌情緒,一路長紅地展現亮麗成績。美國這一波銀行危機在監理當局的明快處決下,看似船過水無痕,但危機的背後卻顯示未來重重難解的問題。

上個月的Silvergate(銀門銀行)、SVB(矽谷銀行)、Signature Bank(標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第一共和銀行),都並未發生「資不抵債」的情況,但是例如SVB,卻在3月9日一天之間遭存款戶提領420億美元,Signature Bank也緊接著被提領100多億美元。這些都只是個案嗎?或是顯示一些引發銀行系統性危機的共同警訊?

銀行遭擠兌 存戶失信心 金融危機的開端

突然遭到存款戶擠兌,分析起來雖然都有其個別原因,但存款戶對這幾家銀行信心的突然失去,究竟還是關鍵。只是,信心為何會突然失去呢?或是問,如果銀行風暴發生在上個月,那是否過一陣子也會再度發生在其他銀行?

觀察過去發生過的幾次重大全球金融危機,不論是引發於債務危機、匯率危機,或是銀行危機;往往始於個案,且在個案爆發的當下,總有人出面說明為什麼這只是個個案。但也許幾個星期、或幾個月、或甚至一兩年後,眾人才恍然大悟所謂的個案,原來是系列事件的開端。

基本上,現代的商業銀行都是部分存款準備制,因此銀行收到的存款多數會被銀行貸放給客戶,或進行投資。部分準備制在為銀行創造利潤之餘,也經由銀行運用存款戶資金的過程,和央行共同創造貨幣供給。至於存款準備率的高低,有時由央行訂定最低標準,或也有些國家沒有法定存款率的規定,由銀行自行斟酌情況而定。

美國本來的法定存款準備率是10%,也就是要求銀行收到100元存款時,至少需保留10元的現金,以預備客戶提領,其餘的90元則可放款或投資。但在2020年3月,美國聯準會宣布無上限QE的同時,為擴大貨幣供給增加的效果,將存款準備率由10%降至0%,這個改變對大型銀行和中小型銀行帶來非常不同的影響。

缺少監管的中小型銀行 風險超標

原則上,因為中小型的商業銀行不像大銀行一樣能有許多「手續費收入」(例如投資銀行業務、財富管理業務,或是發行信用卡業務),因此小銀行傾向保留較低的現金,盡量運用資金多做放款或投資。但之前因有10%的法定存款準備率之規定,所以小銀行至少也會維持相當比例的現金;但在法定要求降至0%之後,美國4700家資產在2500億美元之下的中小型銀行,現金/資產比例大幅下降,多為個位數。例如SVB今年初的現金比例僅有6%,First Republic甚至只有2%;相對地,大型銀行則仍然維持15%的平均現金比,花旗銀行甚至維持25%。

雪上加霜的是,美國國會在2018年修改「Dodd-Frank Act」,停止對2500億美元以下的中小型銀行進行壓力測試。缺少監管後的中小型銀行,還有多少家銀行風險超標,目前實為未知數。

▲▼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 SVB)。(圖/路透)

▲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 SVB)發生破產危機後,傳出第一公民銀行(First Citizens)與保管矽谷銀行資產的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達成協議,將買下矽谷銀行。(圖/路透)

這波美國銀行危機看似平安的度過了,但風波後至今中小型銀行的存款大幅流失;除了流向大銀行之外,許多資產價格亦都因為資金的流入而上漲。股價普遍上揚之外,CRB大宗商品上漲9%,黃金、白銀、以太幣、比特幣等資產價格飆升,一個月之間分別上漲8%、22%、39%、45%;可見市場資金轉向這些資產以尋求避險。依此觀察,風險,顯然已因三月的銀行危機而被曝露出來。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中時評論網。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劉憶如

劉憶如 劉憶如

前財政部長,現任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台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