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如/市場等待降息 還須耐心

我們想讓你知道…如果過早啟動降息循環,但通膨卻捲土重來,就會逼著央行重返升息,造成政策反覆的各種負面效果。

▲ 美國景氣並無降溫跡象,讓人看不出聯準會如何能在近期內「降息救景氣」。(示意圖/路透)

● 劉憶如/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日前美國公布今年1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年漲率3.1%超出市場預期,另外美國1月份的非農就業人數也創下35.3萬人的佳績,是原本預期的幾乎兩倍;這些訊息顯示美國景氣並無降溫跡象,讓人看不出聯準會如何能在近期內「降息救景氣」。原本對於3月啟動降息循環的希望,瞬時被澆了一盆冷水,市場以股債價格下跌回應之餘,也只能轉而期待5月或6月能開始降息。

降息對經濟成長的幫助是多面向的。占家庭支出最高比重的房貸支出一般來說隨著利率上下調整;因為銀行的房貸利率多數錨定各國央行利率後加碼訂之。過去兩年許多人每月房貸的繳納金額都隨著升息而提高,也因此限縮了個人消費能力,更因此限制了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動能。

其次,民間投資與利率,尤其是實質利率呈反比。實質利率是名目利率減去通膨率,也是企業考量是否進行投資時的機會成本。2021年全球尚未升息,且通膨開始發生時,名目利率多為零利率,減去通膨後全球實質利率皆為負值;投資成本屬於歷史上罕見的低廉。當時世界各國民間投資均極為熱絡,甚至創下該年6.3%全球平均經濟成長率的亮麗成績(全球6.3%之外,美國5.9%,中國8.1%,台灣6.6%)。

▲ 實質利率是名目利率減去通膨率,也是企業考量是否進行投資時的機會成本。(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但其後兩年不但升息,銀行放款的名目利率調高,更由於抗通膨有成,通膨率逐步下降,因此實質利率較兩年前大幅攀升:例如兩年前美國的實質利率為負8%,現在則已超過2%;差距達10%之高。投資成本的飆升,是全球景氣不振的重要因素,也是業界殷殷期盼降息早日來臨的主因。2023年全球平均經濟成長率大幅下滑至僅為兩年前的一半(全球3.1%,美國2.5%,中國5.2%,台灣1.4%),此與實質利率的急遽攀升極為相關。

只是,明知市場對於降息啟動迫不急待,但各國央行卻仍按兵不動,兩者之間存在明顯差距,這卻又是為何?過去兩年間,美國聯準會升息11次,歐洲央行十次,英國央行14次;但巧的是,這全球三大央行皆在去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的一個星期之間,分別宣布停止升息。去年的11月,自此成為分水嶺。終於等到了停止升息的宣告後,市場隨即進入對於降息的期待,並熱烈展開慶祝行情:自去年11月初至今三個月餘,道瓊上漲17%,那斯達克23%,日經24%,台股17%,對利率更為敏感的比特幣及以太幣,分別續漲50%及61% (目前比特幣價格52,051美元,以太幣2,918美元)。

▲ 過去兩年間,美國聯準會升息11次,並在去年11月初宣布停止升息。(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諷刺的是,市場愈是殷切期待降息,央行啟動降息的腳步可能就愈慢。從去年11月至今,因為高度期待今年3月開始降息,市場瀰漫一片樂觀氛圍,美國的消費情況尤其熱絡,也造成通膨欲降不易的情況。對各國央行,特別是聯準會而言,因此不願意冒著通膨餘苗未盡的風險,啟動降息循環。

尤其貨幣政策的效果需要時間發酵,因此升息降息都不能驟而為之,通常一但開始,就需要在一段期間之內維持同一個方向。因此,如果過早啟動降息循環,但通膨卻捲土重來,就會逼著央行重返升息,造成政策反覆的各種負面效果。央行在此作為上的謹小慎微,因此也可理解。市場對降息的期待,還是需要再多一些耐心。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經濟日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劉憶如

劉憶如 劉憶如

前財政部長,現任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台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