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移民》林忠正/敦促立法院儘速完成難民法的立法程序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灣人口老化非常迅速,各行各業已經出現缺工現象,未來勞動力不足問題更加嚴峻。台灣在經濟上絕對有必要,也有能力每年接納一定數量的國際難民。

▲▼孟加拉東南部城市科克斯巴扎爾(Cox’s Bazar)的洛興雅(Rohingya)難民營。(圖/路透)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全球被迫流離失所人口已經超過1億,包括近2年暴增超過500萬的烏克蘭難民。(圖/路透)

● 林忠正/經濟學博士、前中研院研究員

每年6月20日是聯合國製定的世界難民日(World Refugee Day)。原先它來自「非洲難民日」,因為非洲歷來是包容、庇護難民數量最多的地區。2000年12月各國在聯合國大會上一致通過「非洲難民日」改為「世界難民日」的決議;通過之時也正是1951年「難民地位的公約」生效的50周年;現有締約國為148個。

接納難民實踐大同世界!

人類之不同於其他動物,就是人類具有同情心與利他主義,這也是所謂「人性價值」的兩大基本支柱,沒有這兩者,人類只是另一種懦弱強食的動物而已。人會同情他者只因對方為人,而不是因為對方的種族、宗教或政治,人性是人類建構文明社會的基石。

台灣做為國際社會的一份子,對於國際難民也應該像鄰近的日、韓以及許多國家一樣,對流離失所的人盡一份心力。這種胸懷不就是中華文化強調的大同世界嗎?「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正是世界難民日追求的目的!

當前有1億84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成為難民!

但是,人性的黑暗面也使一些人,尤其是統治階層,常常為了爭權奪利或藉宗教理由,迫害異己及無辜的平民百姓。以致於全球當前已有1億84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這是人類社會前所未見的歷史新高。

各種難民之中有近3,530萬人為國際難民,6,250 萬名境內流離失所者,540 萬名尋求政治庇護者;而且,所有難民之中有41%是18歲以下的青、少年及兒童。此外,也有數以百萬的無國籍人士被剝奪了國籍和基本權利,如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和行動的自由等。目前,地球上每74人就有1人因為迫害或衝突而被迫逃離家園。故此,聯合國難民署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台灣曾簽署聯合國「難民地位公約」!

台灣在1951年也曾是第一批簽署聯合國「難民地位公約」的18國之一,也在1967年簽署過「難民地位議定書」,卻一直未於國內立法,其後又退出聯合國,因此台灣迄今尚未立法實踐「難民公約」。除了戒嚴時代台灣曾接受過中南半島親台的華人之外,從未接受其他非華人的國際難民。

至今政府對於已在台灣的難民,也缺乏明確的申請流程及審查機制。目前在台難民的個案只能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17條、「港澳條例」第18條進行專案審查,但中港澳地區外的他國個案仍面臨無法可循的狀態。

▲▼立法院 全院談話會。(圖/記者屠惠剛攝)

▲民間團體呼籲行政院應於「國家人權行動計畫」針對《難民法》提出更具體的實踐路徑,同時立法院應儘速立法 。(圖/記者屠惠剛攝)

台灣至今沒有接納國際難民的法律!

台灣難民法草案曾由內政部在2005年提出,歷經多年朝野協商,修改多個版本。2016年在立法院聯席委員會一讀初審通過,但至今仍未完成立法程序。草案包括難民認定的要件、程序及審查機制,提供難民資格申請人在台灣停留期間法律諮詢、醫療照顧、安置、收容等基本權利及支援。

當年難民法在立法院不能順利完成立法程序,原因居然是卡在主權及於中國大陸的主張,因此就有黨團認為台灣既然不能收容中國大陸的難民,就不必立法了!不過,時至今日目前憲法已經有所增修,應該可以解決「主權」的荒謬障礙。

▲▼ 台中,鐵娘子,工地,鐵工,勵志,女性,性別平等,缺工,建築            。(圖/記者陳筱惠攝)

▲台灣受到少子化、資金回流等影響,產業面臨嚴重的缺工問題,女性接手做工地建築工作。(圖/記者陳筱惠攝)

完成「難民法」,善盡國際道義責任!

台灣的政府應該考慮國際慣例、國際社會成員應盡的道義或人道義務、人權保障、國際視聽、以及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等因素,儘快開始收容適量的境外難民。何況,現在香港有不少居民因為政治因素導致安全和自由受到緊急危害,台灣也有道義上的責任提供必要的協助。

此外,台灣經濟的發展已經有相當的成就,但是人口老化卻非常迅速,未來總人口勢必持續下降,現在各行各業都已經出現缺工的現象,未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只會更加嚴峻。台灣在經濟上絕對有必要,也有能力每年接納一定數量的國際難民。這不只是助人,也助己的美事。我們深切期待各界和人權團體一起催促立法院諸公儘速完成「難民法」的立法程序!

熱門點閱》

►擴大移民》擴大引進勞工或移民解決人口不足問題

►擴大移民》法規限制多 修法解決移民缺工提升國家競爭力

►移民解缺工》徐美/低薪讓人才外流 以友善環境留住資深移工

►移民解缺工》田維華/創造移工友善環境 開放移工家庭移民

● 本文獲授權刊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林忠正專欄

林忠正專欄 林忠正

經濟學博士、前中研院研究員。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