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中國、批在野賣台 賴清德對內對外吹響戰鬥號角

我們想讓你知道…賴清德的就職演說是一篇鬥志昂揚的檄文,吹響對外對內的戰鬥號角,意在維持台灣的主權以及民進黨的執政權。

● 陳國祥/曾任《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

賴清德總統的就職演說,文辭看似平和,語意卻充滿對抗性。

他的講詞跟「中國」徹底割席,以自我定位的「世界的台灣」對抗對岸主張的「中國的台灣」;也頑強以對在野黨,要他們尊重少數,不要為了政權而犧牲主權。

這是一篇鬥志昂揚的檄文,吹響對外對內的戰鬥號角,意在維持台灣的主權以及民進黨的執政權。

賴清德「脫中」意志強烈

台灣長久面對中國大陸威脅,幸因美國堅持反對以武力改變現狀而獲得呵護;台灣的民主抗爭過程雖有波折,但和平從未缺席,政治與社會始終穩定。

台灣靜好歲月久矣,現世穩定久矣,現在進入外與中國大陸對抗加劇、內部政黨對抗也加劇的年代,歲月還能長保靜好?現世還能穩定不移?

相對於陳水扁和蔡英文時代,賴清德「脫中」的意志更加強烈,程度更加徹底,範圍更加廣闊。他極盡所能地割裂台灣跟大陸之間殘存的各方面連結,排除一切台灣與「中國」之間的主權合一可能性,以抗斥中共「併吞台灣」為最高目標。

▲ 相對於陳水扁和蔡英文時代,賴清德「脫中」的意志更加強烈。(圖/記者李毓康攝)

蔡英文雖然倡言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互不隸屬」,但仍保留《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當作包裝紙,用以掩飾台灣獨立於中國之外的論述。賴清德也搬出《憲法》,用意卻完全相反,用意在於以「中國大陸人民非屬中華民國國民」來確認「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論述,進而推衍台灣與「中國」分屬兩個國家的核心主張。

賴清德雖然對兩岸交流提出積極性主張,例如「台海和平、互利互惠、共存共榮」,但其意涵並非一國之內的雙邊互動之道,而是兩國主權獨立國家之間基於地緣鄰近而必要的相處之道。他也不排除重啟雙邊對等觀光旅遊、學位生來台就學,但同樣是基於兩個主權獨立國家之間的正常往來,而不在於促進中共期盼的兩岸「融合」。

兩岸之間在主權問題上的基本矛盾難以化解,統獨路線的走向上南轅北轍,近年處於美中戰略對抗加劇的夾縫中,對抗的情勢更加嚴峻,發生軍事衝突的潛在風險更大。管控風險的有效辦法之一是降低矛盾的層次,避免將兩岸矛盾上升成為兩個國家之間的主權衝突,否則將更激化對立,添增對岸的危機感與緊迫感。

▲ 管控風險的有效辦法之一是降低矛盾的層次。(圖/路透)

馬英九與蔡英文執政時代兩岸關係的截然不同,主要原因在於一國之內關係變得模糊化,兩岸之間官方交往的政治基礎動搖,有兩國之間交往之虞,所以中共當局封閉官方交往渠道,進而用各種方式對台施壓。

挑戰底線 兩岸雙方臥射預備

賴清德更進一步,索性將兩岸關係從模糊狀態脫逸而出,成為明確的兩個國家之間關係。這是堅持認定台灣的主權和土地絕不容從中國分離出去的中共無法接受的,聲稱為了阻止這個情況將不惜一切手段。賴清德總統不信邪,挑戰其底線,踩踏其紅線,不管背後是否經美國這位「指導教授」允準,都是兩岸對抗性的進一步升高。

賴清德這樣清晰的表述,激起中方強烈抨擊,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當即表示,賴清德的講話「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大肆宣揚分裂謬論,煽動兩岸對立對抗,妄圖倚外謀獨、以武謀獨」,「罔顧民意、逆流而動,釋放了謀『獨』挑釁、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危險信號,充分暴露了其『台獨工作者』的本性」。他堅稱「台獨」與台海和平水火不容,「我們解決台灣問題、完成國家統一的意志堅如磐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能力堅不可摧,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的行動堅決有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抨擊賴清德的演說「大肆宣揚分裂謬論,煽動兩岸對立對抗」 。(圖/記者任以芳攝)

這番話反映中共當局對賴清德已經死心,沒有觀察期,不再「聽其言、觀其行」,而是直接就戰鬥位置。賴清德之所以做這樣毫無保留的表述,同樣因為他已對中方徹底死心,認定台灣無論如何曲意順應中方的立場與要求,結果都一樣,就是被「併吞」。

他呼籲國人「不要有幻想。在中國尚未放棄武力犯台之下,國人應該了解:即使全盤接受中國的主張,放棄主權,中國併吞台灣的企圖並不會消失。」他跟對岸一樣,從此停止幻想,準備戰鬥。

給在野扣上紅帽子

賴清德戰鬥的對象不只是「中國」,也包括台灣的在野黨,一方面其尊重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少數地位,一方面要求在野黨不可與對岸聯手。他話說得很重:「每一個人,都要團結、愛護國家;任何一個政黨,都要反併吞、護主權,不可為了政權犧牲國家主權。」

民進黨與國民黨以及民眾黨在立法院已經尖銳對抗,賴清德以總統與執政黨主席雙重身分痛責在野黨的講法,根本是將在野黨視為中共的「在地協力者」,暗指其為爭奪政權而出賣台灣主權,這是民進黨一貫給其他政黨戴紅帽子的伎倆。

▲ 賴清德將在野黨視為中共的「在地協力者」,這是民進黨一貫給其他政黨戴紅帽子的伎倆。(圖/翻攝總統府直播)

如此一來,將更不能取得在野黨的合作。他當選後從未與在野黨會面,甚至指示民進黨立委要「轉守為攻」,而後有民進黨立委的暴衝行動。真不知今後他要如何在表決必敗的劣勢中處理好政黨之間的關係?

戰火瀰漫立法院,朝野鬥爭必然烽火遍地,難有寧日。兩岸關係亦將持續惡化,兵凶戰危風險不斷升高。台灣的靜好與穩定能維繫到何時?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陳國祥專欄

陳國祥專欄 陳國祥

政大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社董事長、選委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北市政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時報育才董事長。現為傳媒顧問。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