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操作「疑美論」 反而逼美國走向對台灣戰略清晰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灣是寶貴的資產,中共想拿下這個資產,卻不想付出應有的代價,這種土匪流氓作風只會逼出更強硬的反彈,最後是吃力不討好。

▲▼拜習會,美國總統拜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圖/路透)

▲中共跟美國較量對台影響力,於是運用「認知作戰」,散播「疑美論」,反而是在逼美國越來越明確表態。(圖/路透)

● 吳嘉隆/總體經濟學家

中共想跟美國較量對台灣的影響力,於是運用「認知作戰」,整天挑美國的骨頭,散播「疑美論」,例如說美國把台灣這個棋子當作棄子,卻不去說中共自己想把台灣併吞與欺壓,結果呢,反而是在逼美國越來越明確表態。

中共對台灣氣急敗壞 美國反而越來勁

川普說,台灣拿走、偷走美國晶片產業,真正的意思只能說是台灣拿走美國的晶片訂單,做了美國的晶片生意,可是,川普是要由這裡引出下面「關鍵的一句話」,就是台灣有了半導體產業之後,需要美國的保護,可是台灣沒有付保護費,或者保護費付得還不夠。

這句話,又被拿來炒作,其實,重點還不是保護費本身,而是美國想要保護台灣,剩下的只是價錢的問題,也就是費用分攤的問題,那就好談了,不是都說了嗎,錢能解決的事就不算是個事。這說明了什麼?川普的意思就是,美國要軍事保護台灣,也就是要把台灣納入美國的地盤,而這些話當然是說給中共聽的,告訴中共,你越是打台灣的主意,我美國就越是攤牌!

所以,台灣不但不會是棄子,而且還會從棋子升級為棋手。簡單講,在大國博弈當中,台灣完全有操作空間!現在看來,川普向台灣提到保護費,可能還會有別的意思,你想想,美國在日本與韓國有駐軍,要日本與韓國增加美國駐軍的費用分攤,這就是付保護費的概念,所以,難道川普要台灣付保護費,是在預告、暗示美國打算要在台灣正式駐軍,是嗎?會不會有這個弦外之音呢?

如果真有這個意思,那麼美國可能會想先刺激中共,讓中共對台灣更加囂張,於是美國在台灣增加駐軍,就師出有名了。中共會不會是上了美國的當,自己還不知道呢?中共越是對台灣氣急敗壞,美國反而越是來勁,不是嗎?

▼川普保護費的意思就是,美國要軍事保護台灣,就是要把台灣納入美國地盤,而這些話當然是說給中共聽的。(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美國共和黨候選人川普在賓州造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疑美論、土匪流氓作風 只會引來反效果

疑美論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中共沒有真正承認台灣的地緣政治價值,假裝沒看見、假裝不知道台灣對日本與美國的國家安全是重中之重,以為台灣只有半導體產業聚落,完全忘記一個根本的事實,就是台灣在半導體產業崛起之前,美國早就在軍事保護台灣,一開始是與中華民國有正式的共同防禦條約,那時候還沒有台積電。

後來,1996台海飛彈危機之後,為了對付中共升高對台灣的威脅,美國與日本商量,悄悄重新界定「美日安保條約」,美國等於對日本承諾,會確保日本的海上與空中運輸的安全,所以也會確保台海周邊的安全,等於說,把台灣悄悄納入美日安保條約的適用範圍。難怪安倍會說那句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就是日美同盟有事」!合起來,簡單講,台灣有事,就是美國有事!

所以,中共越是操作疑美論、越是增加對台灣的軍事威脅、越是不斷在台海周邊挑釁,結果是逼美國越來越明確表態,無一例外!台灣是寶貴的資產,中共想拿下這個資產,卻不想付出應有的代價,這種土匪流氓作風只會逼出更強硬的反彈,最後是吃力不討好,忙了半天不但沒有效果,還會引來反效果,我真不知道中共什麼時候才會有足夠的智慧來看清楚這樣的局面!

中共的算盤,不管是從台灣外面施加壓力,還是從內部製造分裂,這些都會徒勞無功,因為中國自己內部的經濟問題一大堆,一切的政策與制度設計,說到底,都是想收割韭菜,對別人根本失去吸引力,而中共整天這樣耍流氓的結果,只會引出更大的流氓來處理你。

與此同時,台灣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從地緣政治價值到產業供應鏈的價值,再到民主自由價值觀的價值,對別人更有吸引力。所以,中共看到台灣在上升,就心急了,甚至病急亂投醫,反而給自己添亂,被全球化拋棄、被國際社會排擠。

▼中共越是操作疑美論、越是增加對台灣的軍事威脅、越是不斷在台海周邊挑釁,結果是逼美國越來越明確表態。(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2019年於大阪G20高峰會見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吳嘉隆」臉書。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吳嘉隆專欄

吳嘉隆專欄 吳嘉隆

總體經濟學家,台大經濟研究所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後選人,受教於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大講座教授Edmund Phelps,專長於總體經濟、貨幣政策、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評論與寫作。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