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麼敏感正常嗎?」 當孩子的情緒從小被否定

 

▲會冒出「這樣正常嗎?」的自我評價,很大一部分也來自於成長過程中,我們的每一種情緒並沒有好好被接納。(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留佩萱/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諮商教育博士。

「我這樣正常嗎?」今年二十八歲的伯特,因為工作和感情問題來到諮商室──他最近剛換了一個新工作,對於工作充滿焦慮,另外,兩個月前伯特才與交往五年的女朋友分手,經歷工作和戀情上的轉變,伯特感到壓力很大、很焦慮。幾次的諮商會談中,我觀察到,每當伯特描述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時,都會補上一句:「我這樣感覺正常嗎?我這麼焦慮是正常的嗎?我這麼悲傷正常嗎?」

不僅僅是伯特,我有好幾位個案也問過我類似的問題──「我有這些反應正常嗎?」「以妳的專業來看,我這樣是不是有問題?我是不是不正常?」如果你也有過這樣的想法,那你一點都不孤單,數據顯示全球每天有數百萬人上網搜尋「我正常嗎?」就算身為一位心理諮商師,我偶爾在情緒出現後,腦中也會冒出這樣的疑問:「我這樣感受是正常的嗎?別人都是怎麼反應?」

根據字典定義,「正常」是指「合乎一般標準、符合常規的」,我多麼希望可以有一台神奇的機器,在掃描每個人的心之後,就能在機器螢幕上顯示出你現在有的情緒和劇烈程度,像是「焦慮,程度六十分」、「悲傷,程度八十分」。這樣,我就可以告訴自己:對,你看,我這樣感受是正常的,別人也是這樣的情緒和分數!

但可惜的是,「正常」這個詞,似乎無法適用於人的內心世界。沒有客觀的量尺,我們無法測量別人有哪些情緒、程度。就算我們都經歷類似的事情,我也無法百分之百理解你有哪些感受。而因為沒有一個標準可以比較,我們開始擔心──我有這些情緒,和別人一樣嗎?我這樣正常嗎?

「我正常嗎?」的聲音,從哪裡來?

假如你今天走路不小心跌倒擦傷膝蓋,你覺得很痛,我猜想你內心並不會質疑:「我這樣正常嗎?我感覺到痛正常嗎?」受傷後,你會清理消毒傷口、擦藥、包紮、如果傷口嚴重你可能會去看醫生,這些是你從小被教導受傷後該做的事情。

相較於身體的傷口,我們對心理傷口的反應態度卻截然不同。就像身體會受傷生病,我們的心理也會受傷──遭遇重大事件或創傷、失敗、被拒絕、被背叛、失去…等等,面對這些人生過程中會經歷的事情,你感到焦慮、悲傷、恐懼、憤怒、憂鬱…,而對於這些「心理的痛」,你內心第一個冒出來的卻是質疑和指責:我這樣正常嗎?我是不是反應過度?我是不是太敏感了?

會冒出「這樣正常嗎?」的自我評價,很大一部分也來自於成長過程中,我們的每一種情緒並沒有好好被接納。當你小時候焦慮、難過、害怕、生氣時,身邊的大人指責你:「這沒什麼好難過的」、「不可以生氣!」、「這有什麼好害怕,膽小鬼」。當你擁有的情緒常常被大人糾正、否定、與評價,你就會學習到:有這些情緒是不正常的、不好的。於是當你長大後,面對冒出來的各種情緒和感受,你也會懷疑:這樣是不是不正常?

果然,伯特的成長過程中,他的情緒從來沒有好好被接納。他記得,他從小就容易焦慮緊張,而每一次焦慮時,小男孩伯特總是會被媽媽指責:「你怎麼這麼膽小!」「你是男生,不可以哭!」在小男孩伯特內心,擁有這些情緒都是不對的。到現在二十八歲,每當伯特感到緊張或悲傷時,他腦中「你這樣不正常」的聲音就會越來越大聲。

如果伯特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大人能夠接納他擁有的每一種情緒,會不會就不一樣?

重新看待心理健康

如果每次當小男孩伯特焦慮時,媽媽可以告訴他:「第一天上學真的會讓人很緊張,我們可以一起做幾次深呼吸。」在他難過時,爸爸可以同理他:「對阿,發生這樣的事情真的很令人難過,難過時哭沒有關係。」憤怒時,學校老師可以幫助他理解:「生氣是一個很正常的情緒,每個人都會生氣」然後教導他用健康的方式發洩憤怒。就像學到身體有傷口時要怎麼消毒處理,如果每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到的是:每一種情緒都很正常,情緒來時我可以如何面對和處理,那麼,這個世界現在或許會很不一樣。

正是因為從小沒有學習到如何處理「心理傷口」,許多人在面對情緒痛苦時,會花很多時間自我懷疑與指責──「我這樣正常嗎?」「我是不是太敏感?」「我真沒用,竟然現在還會悲傷。」「我應該要克服、放下才對,不應該再被影響。」這些行為就像是繼續在心理傷口上撒鹽,讓情緒傷口越來越惡化,但在面對跌倒擦傷後,我想你不會拿著刀子繼續往傷口處割好幾刀,我們對於身體傷口和心理傷口實在是有很大的差別對待,是吧?

心理健康,就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

我們對於身體健康的重視遠遠大於心理健康──生病時會去看醫生、有傷口時會擦藥包紮、知道要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每天會刷牙洗澡保持個人衛生。但心理健康卻像是個禁忌一樣,談論起來讓人恐懼、覺得很丟臉、深怕其他人會認為自己有問題。如果你對於談論心理健康議題感到很不舒服、內心充滿評價,你也可以試著想想看,這些評價或不舒服是從哪裡來?

經歷心理傷口是身為人的一部分,每個人在生命過程中都會承受痛楚和各種情緒,我們需要開始談論情緒、談論如何處理情緒痛楚。因為保持心理健康,就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

就像身體受傷時,你要消毒清理傷口、擦藥、包紮、看醫生;當心理受傷時,你也可以做很多事情來幫助自己處理心理傷口──像是尋求心理諮商、看精神科、找信任的朋友或親人分享情緒、參加支持團體、讓自己緩慢下來好好面對內心世界、給自己空間去感受情緒、練習深呼吸與正念…等等,這些都是處理心理傷口的方式。

當你固定運動、去健身房、健康飲食時,大家會讚賞你非常注重身體健康,我們也該用同樣的態度重視心理健康──做心理諮商就像是心理健康的健身房,幫助你鍛鍊與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狀態。對我自己來說,我每個禮拜至少會去健身房運動三次,這是我保持身體健康的方式,另外,我每周也固定去見諮商師,而每個禮拜那一小時的諮商時間,是我最期待、可以好好照顧我心理健康的時間。

身為一位心理諮商師,我一直有個願望,期望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可以好好重視心理健康──我們可以安心談論情緒和心理傷口,然後當你聽到另一個人說「我在做心理諮商」時,你可以為對方願意重視心理健康感到開心與驕傲,然後心理想著:或許我也可以來試試看!

熱門文章》

►一定要原諒傷害我的人嗎?也許你更該和解的人是自己

►他們其實不想死,只是需要「對的人」的陪伴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留佩萱「ABOUT COUNSELING」部落格。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