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昶宇/救到底真對病人好?每個DNR放棄急救都不容易

我們想讓你知道…每個DNR放棄急救,都是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共同討論之後,所下的一個非常不容易的決定。

●陳昶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擔任主治醫師

還是要幫張上淳教授講一些話,老師在說DNR放棄急救有一部分救得回來,其實是在解釋之前外界批評死亡率過高這部分,表示這波疫情突然爆發後確診染疫族群年齡偏高,很多都合併多重慢性疾病,有的甚至合併癌症,因此家屬不願意病人受苦,所以簽署了DNR放棄急救。

當然如果這些病人都盡力插管急救到底,也許有一定的比例是能救得回來沒錯,但年紀大又合併多重慢性疾病,救回來之後不太可能都沒有後遺症,原本還可以自行活動的可能就變成需要臥床,原本就臥床的可能需要氣切無法脫離呼吸器,或是剩餘的人生只無意識地在床上度過。

▲剩餘的人生只無意識地在床上度過。(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DNR都是艱難決定

所以每個確診染疫住院的長者,我們都會盡量評估設想,怎麼樣治療模式對他們的預後及未來生活品質最好,如果真的覺得年紀太大且多重慢性疾病,都會好好跟家屬解釋目前COVID嚴重肺炎疾病的狀態,如果真的需要急救之後的預後,能救回來的比例及可能後遺症,有的是長輩自行表達意願,也有不少家屬不願長輩持續受苦,因而簽下DNR放棄急救。

當然之後不同病人就會有不同的故事,包括以前提過的交代兒女要好好照顧自已,或是靠類固醇跟自己趴著俯臥呼吸把自己救回來。但筆者要說,每個DNR都不是件容易的決定,都牽涉到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的複雜情緒。

▲每個DNR都不是件容易的決定,都牽涉到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的複雜情緒。(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也不是簽了DNR就什麼都不做,醫師還是會判斷是否為疾病末期,如果覺得救了之後有機會復原,都還是會盡力急救治療。就算真的符合不急救條件,大家都還是會用盡一切手段盡力救治,病人真的治療無效往生也都還是會非常難過。

所以外界看到的死亡率都只是數字,或是逼使教授講出有些其實可以救活的話,又覺得會讓家屬受到打擊,這每個冷冰冰的數字背後其實都是複雜且充滿情感的真實事件,在做出任何評論的時候,還請想想每個DNR放棄急救,都是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共同討論之後,所下的一個非常不容易的決定。

▲每個DNR放棄急救,都是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共同討論後,所下的一個非常不容易的決定。(示意圖/Pixabay)

熱門點閱》

► 林忠正/東元經營權父子之爭 揭露大眾資金被私人濫用

► 李沃牆/大陸「滴滴出行」突遭審查 揭開美中數據安全冷戰面紗

► 單驥/「反殖民主義」外加「一帶一路」 中國如何重塑全球新秩序?

► 鍾文榮/醫療口罩價格 是不是該「解錨」了?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陳昶宇」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陳昶宇

陳昶宇 陳昶宇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專長為消化道疾病診斷與治療、肝炎診斷與治療、食道相關疾病及胃食道逆流診斷與治療。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