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高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阿富汗情勢劇變,美國及支援的盟邦被迫倉皇撤軍及撤僑,為了降低各界尤其是盟邦的質疑,拜登及其國安官員近日紛紛對外強調美國對於盟邦的承諾及護衛不變,台灣也屢次被提及。阿富汗事件後,對於美中台關係皆產生了影響。
美國是阿富汗撤軍大輸家
美國是阿富汗事件最大的輸家。在此之前,美國已介入阿富汗20年,投入了至少一兆美元及大量的人力,犧牲士兵2,400人,最後仍得撤離,等於前功盡棄。
拜登政府或許希望在撤軍後仍能維持對阿富汗的影響力,如今局勢鉅變,與原先的期望完全不一樣,美國等於在世人面前呈現阿富汗介入政策的失敗,以及失去在阿富汗的政軍影響力。
▲駐阿富汗美軍。(圖/路透社)
在川普單邊主義的外交政策下,美國在國際上的聲望及領導力本就已經下滑,拜登上台後努力修復受損形象,已逐漸恢復與歐洲及亞洲盟邦的關係,並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推動民主及人權價值。
然而,拜登在回應撤軍政策的發言卻讓世人甚為失望,其思維完全反映出現實主義的色彩,不具備任何的理想主義精神,強調美國介入阿富汗的目的在於打擊恐怖主義,不在於國家重建。
如果是如此,美國當時有考慮過一旦以武力推翻塔利班政權及摧毀蓋達組織後,阿富汗會成為何種局面,美國無須負責嗎?如果美國無意輔導協助戰後阿富汗的重建,拜登現在標榜民主價值以對抗中俄的威權政治又有何號召力?
▲阿富汗人擠向喀布爾機場尋求撤離。(圖/路透)
美國當然曾希望能幫助阿富汗重建及轉為民主政體,只是現在失敗了而已。當拜登一再強調要讓所有身陷阿富汗的美國人民能安全返家,卻無視於美國倉促撤軍帶給阿富汗的問題,以及在撤軍前對於情勢的誤判及撤軍時的混亂,均嚴重影響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威信,以及盟邦對於美國的能力與承諾的信心。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致電中國外長王毅,商討合作穩定阿富汗當前局勢。客觀而言,面對塔利班的執政,美中兩國都希望其局勢穩定,尤其是中國,至少可以避免疆獨的惡化及難民流竄的問題,對於美國而言則可以避免被批評是因撤軍而導致阿國內亂的主因,以及恐怖主義的再度興起及蔓延他國。
阿富汗成為美中關係轉捩點?
美國主動邀請中國一起合作穩定阿國局勢,亦符合拜登政府對中政策的原則,亦即雖有競爭與對抗,但是「該合作就合作」。反倒是中國並不如此樂意回應美國的請求,王毅說美國不能一方面打壓中國,一方面又要求中國支持配合。
阿富汗問題目前因中國與塔利班關係良好取得較美國有利的外交位置,有可能成為美中間合作以改善關係的機會。
為了平息外界對於美國維護盟邦安全的質疑,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特別在記者會表示「美國對盟友及合作夥伴的承諾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對台灣和以色列的承諾一如既往堅定」。拜登本人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強調「若有人要入侵或對於北約盟國採取行動,美國會回應,日本、南韓、台灣亦然」。
▲白宮安全顧問蘇利文重申美國對台承諾一如往常堅定。(圖/翻攝AIT臉書粉專)
台灣屢次被提及,顯示在美國官員及媒體的心中,台灣的安全確實是當前美國外交的重要議題,也是未來檢視美國會否履行對盟邦承諾的重要考驗。
▲葛來儀的推特貼文。(圖/翻攝自Twitter/@BonnieGlaser)
拜登將台灣與北約及日韓並列,美國學者葛來儀質疑是口誤,也不代表美國對台的「戰略模糊」政策改變。美國與北約盟國是集體防衛的關係,與日韓兩國各自簽有共同防禦條約,對於這些盟國均有出兵防禦的條約義務,但是對於台灣並無此項條約義務,僅有《台灣關係法》的規範,依該法美國的責任是協助台灣具有自我防衛的能力。
如果大陸進犯台灣,美國可能會有回應,但不必然是派兵介入戰爭,有可能如當年柯林頓政府派航母進行嚇阻而已。美國國務院也立即對於拜登的談話加以澄清,強調美國的對台政策並未改變。
拜登政府目前急於向外界強調美國對於盟邦承諾的決心,然而阿富汗撤軍的決定及操作,已使得全球包括北約同盟在內的國家質疑美國的領導及能力,台灣也必須審慎看待拜登政府近期的承諾發言。
熱門點閱》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阿富汗問題目前因中國與塔利班關係良好取得較美國有利的外交位置,有可能成為美中間合作以改善關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