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河/假新聞高速流竄 「新媒體平台」與「多元新聞」能否畫等號

我們想讓你知道…在社群媒體逐漸侵蝕新聞資訊流動的情境下,主流媒體永續經營的不變法則,仍須不斷投入自省,堅持新聞風險管理邏輯的治本之道。

 

▲社群媒體的出現,使得新聞內容來源更加多元。(圖/路透社)

● 陳清河/世新大學副校長

智慧手機與社群媒體的興起,讓網路上的新聞資訊愈趨多元,新媒體平台的這張畫布提供更多元新聞內容的呈現方式。此一生態的改變,除了造成主流新聞平台的市場滲透率不如以往,社群中類似新聞的內容,讓一般民眾對公眾事務參與願意逐步提升。但因社群資訊環境中對訊息來源的隱匿及複雜性,對新聞訊息的溝通確實也帶來一些影響。

上月底,以「維護新聞自由、推行新聞自律、提高新聞道德標準」為宗旨的新聞媒體自律協會改選理監事,有感而發撰此短文分享新聞媒體的角色與省思。

社群化新聞內容的影響力愈趨明顯

早在2019年國發會的報告就曾指出,有34.8%的網路族對於網路訊息的真實性完全不查證,導致錯誤訊息傳播日漸氾濫;尤其現今社群網站盛行,日常生活中眾人習慣透過網路保持與親朋好友密切的聯繫,對於不實消息的氾濫習以為常。

洪采岑總監上個月於世新大學演講時提及,由於假新聞的傳遞比真新聞更容易,社群內容的傳播速度與轉發機率,已比真新聞高出6-10倍,其中假消息被轉發的機率也比真消息高6-10倍。更值得關注的是,基於誇大且快速流傳的優勢,早已影響一般人對新聞價值與行爲的反應,這些現象更成為當下社會治理的隱憂。

社會價值與媒體價值兩造之間的矛盾

個人曾在兩年前的Yahoo論壇中,針對大眾言論與意向供需結構的微妙關係提供一些分享。眾所周知,隨著媒體生態的改變,逐漸讓傳統新聞媒體的新聞焦點與專題報導成效,開始取決於點閱率。所謂選擇性的暴露、選擇性的理解、選擇性的記憶以及選擇性的遺忘,影響新聞訊息流通方式的多元化,甚至主導新聞議題產製的動態。

在社群媒體愈趨成熟的環境,社會價值與媒體價值的取捨,必須顧及各類公私領域的官網、個人部落格與臉書、Line群組的資訊內容、各類內容農場的網路搜尋、社群新聞與論壇的取向、粉絲專頁的動態留言,以及影音網站與入口網站的流傳等元素,主流媒體為能達到高效應的資訊流動,讓新聞媒體與專業記者的角色,必須接受另一波挑戰。

▲臉書的演算法不斷改變,新聞媒體的粉專經營方式,也要配合進行修正。(圖/路透)

主流媒體面對社群效應的治本之道

主流媒體包括專業新聞網站、報紙以及電視新聞台的經營,在面對市場過度競爭的環境之後,開始讓專業記者衍生是報導者還是參與者的角色,以及記者應與新聞消息來源保持何種關係的窘境。如今,新聞編輯滾動式的發稿方式、追求粉絲社群的經營、推拉式互動新聞的作為,以及標題與篇幅編輯政策的改變等作業模式,明顯衝擊出當下特異的新聞產業環境。

新聞報導內容的取向必然存在理性與非理性議論的拉拔,雖然是民主社會中不可逆的趨勢;然而在社群媒體逐漸侵蝕新聞資訊流動的情境下,主流媒體永續經營的不變法則,仍須不斷投入自省,堅持新聞風險管理邏輯的治本之道。

結語:建構新聞資訊互通的生態環境

套用資深新聞學者潘家慶所言,「這個社會是一個很不正常的社會,要用正常的理論來衡量這個社會,是不公平的;因為你說要客觀、中立,但誰相信中立?誰相信客觀?」。

但是從新聞媒體永遠是一個公共信託的高度,建構一個能兼顧持平新聞資訊互通的生態環境,必然是新聞專業需有的共識與底線,進而可在新媒體的環境中,期待與多元資訊的流通畫上等號。

熱門點閱》

►核災區食品叩關》顏慧欣/國際判決後 韓國擋福島水產有理?日韓WTO爭端案非台灣擋箭牌

►周國華/步履蹣跚向元宇宙前進、TikTok虎視眈眈!Meta股價一瀉千里

►李沃牆/恐慌指數刷破紀錄 「升息、地緣政治」灰犀牛來了

►林建甫/非主流經濟學的新書新智慧——瑞卡茲新書有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陳清河專欄

陳清河專欄 陳清河

世新大學專任教授兼任副校長,曾任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臺灣電視公司董事長兼任總經理,對於傳播產業有卓越貢獻,屢屢在大學院校舉辦大型產官學的研討會,推動傳播產業在法律、科技和管理與時並進,至今仍為各界所倚重。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