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賣竹竿的小販不會倒?作者推論可能其營收本身就高,或者其進貨費用低。(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 山田真哉/日本會計師
竹竿喔~賣竹竿~
在日本,任誰都聽過這樣的叫賣聲。叫賣竹竿的「主題曲」,總是不知在何時、從何處悄悄登場,又悄悄離去。前幾天,突然看到許久未見的叫賣竹竿的小貨車從眼前經過。然而仔細想想,從小到大,我一次也沒向叫賣竹竿的小販買過竹竿,也未曾目睹別人買過竹竿,甚至不曾聽誰說他買過竹竿。
當下我突然冒出這樣的疑問:究竟誰會向叫賣竹竿的小販買竹竿?叫賣竹竿究竟有什麼利益?這算是一門生意嗎?我左思右想,想不出有什麼賺頭。我們就來揭開這個具有「都市傳說」色彩的行業謎底,同時探討會計的根本思考──如何才能創造利益?
展開調查
我立即詢問周遭的人,看誰有向叫賣竹竿的小販買過竹竿,但是都沒得到肯定回答。倒是對於一般的叫賣生意,大家都回答曾經買過烤地瓜、豆腐或蔬果。當然,地瓜、豆腐、蔬果是食物,和竹竿是完全不同類型的商品。
對於烤地瓜這種東西,有時會心想:「嗯,來嘗嘗看吧!」「今天的地瓜看來很好吃耶!」而半衝動性地消費。但恐怕沒有人會想:「嗯,今天好想曬東西喔!」而衝動地買竹竿吧?
兩大疑問
於是,第一個浮現的疑問便是:「為什麼賣的是竹竿?」不賣竹竿也無妨吧?剪刀也可以,鍋子、水壺、衛生紙都不錯,只要是生活必需品,應該都是可以兜售的東西。竹竿這種東西,搬家的時候買一次,應該會有好長一段時間不用買新的。一年買一次,或是像奧運般,四年買一次也不為過,一般都會用個十年左右吧!
不妨想想,一生之中,能買幾次竹竿?換句話說,作為商品,竹竿的消費需求顯然相當低,比起賣一般家庭經常需要的豆腐、蔬果這類生意,在本質上完全不同。而且,就算家裡的竹竿斷了或腐爛而無法使用,非得馬上買新的來汰換,恐怕也沒有人有耐心地等候叫賣竹竿的小貨車來到住家附近。
我想,一般人的運氣不會好到叫賣竹竿的小貨車這時剛好經過。運氣不好的,或許要等上好幾年,縱使運氣好遇到了,也未必來得及叫住它。因此,在過去人們通常會到附近的五金行買,現在則是到超市,或開車到大賣場購買。既然如此,叫賣竹竿的小販何苦整天在大街小巷兜售?
莫非,跟叫賣竹竿的小販買竹竿有什麼天大的好處,讓人等上幾年也甘願?我想了想,似乎也沒有,充其量只是省下搬運竹竿的工錢罷了。現在,我把重點整理一下,可以列出兩個問題點:
①竹竿這種商品本來就沒什麼需求。
②我們特地向叫賣竹竿的小販買竹竿也沒什麼好處。
叫賣竹竿小販的財務報表
以常識判斷,沒需求、沒好處的生意是存活不了的。世界上有許多生意,都是因為提供某種需求或好處,得以創造利益,才能繼續下去。那麼,究竟為什麼叫賣竹竿的小販不會倒?即使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還是生龍活虎地在大街小巷「竹竿──」「竹竿──」地叫賣?這讓人不禁胡思亂想起來:難不成叫賣竹竿的小販是間諜,其實另有其他目的?
在審計上,估算一家公司會不會倒閉,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叫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這個謎,會計師也很感興趣。叫賣竹竿小販的財務報表,有機會一定要拜讀一番。
企業的大前提:永續經營
不僅是叫賣竹竿的小販,只要是企業,「繼續下去」都擺在大前提上,會計用語叫「永續經營」。而要繼續下去,首先就要有利益,沒有利益,什麼都免談。
如果問我為什麼企業要以「繼續下去」為大前提,這頗難說明,勉強要說的話,我會說企業是所謂的法人,是法律上虛擬的「人」。人要存活下去,必須勤奮賺錢、儲蓄,企業也一樣,即使發生事故、社長離世,提高利益讓公司繼續下去,是它的使命。
個人賴以存活的標竿,一般都會認為是錢(現金),而企業存活的標竿卻不是現金,通常提到的是「利益」,或許有些人聽了會覺得彆扭。這絕對不是說企業不需要現金,任何大企業都要將現金的出入情況,編造所謂的「現金流量表」,這就是企業需要現金的證據。
企業之所以以利益作為存活標竿的重要理由,是因為有時候企業即使沒有現金,也可以存活下去。例如,企業可以不用現金,以賒帳購入商品,此外,使用票據也可以交易。甚至只要擁有未來可以賺錢的工廠或機械等設備,也可以暫時不用支付貨款。因此,企業就算沒有現金也不會倒閉,照樣能繼續下去。
換句話說,光憑現金這個指標,無法評估一家企業的優劣。另一方面,利益不能只看現金的流向,會計上的獲利指標,還必須估算賒帳、票據,以及工廠或機械等設備的流向,這些在評估企業時都相當重要。言歸正傳。叫賣竹竿到底是不是可以創造利益的生意?
一般的想法是,這種沒有需求的商品,絕少賣得出去,也就是說,幾乎沒什麼營業收入。然而,卡車費、汽油費、人事費等各種經費,卻還是少不了。如果是賣烤地瓜,我們不難想像它多少有需求,可以預估營業收入,而且藉由大量採購,也能節省進貨的費用。靠著薄利多銷,雖然創造的利益不算龐大,但也足夠生活。
至於叫賣竹竿,我們連它靠什麼名堂創造利益都無法想像,但它卻可以長年存續,而且各處都有。各處都有的原因,並非有錢人為了興趣或當作業餘嗜好搞出來的,它應該有它賺錢的手法,大家才會以相同的型態做起生意。
利益=營業收入-費用
不過,我們一味地嚷嚷「謎團難解」,反而看不到它的真面目。
現在,就試著來探討現實中的兩個假設。
前面我們使用了「營業收入」「費用」「利益」三個會計用語,將它們整理如下:
營業收入-費用=利益
「利益」是企業存續不可或缺的必要事物。所有的生意要成立,就必須「增加利益」,也就是只有「增加營業收入」或
「減少費用」兩個方法而已。因此,我們做出以下的假設:
〈假設①〉叫賣竹竿的營業收入確實很高。
〈假設②〉叫賣竹竿的進貨費用確實很低。
▲山田真哉所著,《叫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先覺出版。(圖/先覺出版社提供)
熱門點閱》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摘自「叫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叫賣竹竿究竟有什麼利益?這算是一門生意嗎?我左思右想,想不出有什麼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