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廿大後,習近平的權力已定於一尊,新一屆7名政治局常委,排名第1的習近平三度擔任總書記,其餘6人是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均為「習家軍」。(圖/路透)
●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出席2017年度中共駐外使節工作會議時,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論斷。習在這次中共廿大的報告中,再度說明:「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於各國人民的抉擇。」
中共廿大後,習近平的權力已定於一尊;在王毅「入局」後,新的外交團隊也呼之欲出。習近平能為中國人民在外交上做出什麼選擇,這是世界各國關注的一個問題。
上世紀末共產陣營遭逢巨變 鄧小平時期重在先做好自己的事
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曾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問題」的論斷,他的用意是為經過文革十年浩劫後的中共改革開放,營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至80年代末,中共又面臨「天安門事件」和「蘇東劇變」的內外衝擊,鄧小平遂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有所作為」的28字外交方針,其核心内容是「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鄧小平擔心中共會在西方「和平演變」的戰略下,成為社會主義陣營最後一個倒下的骨牌。因此,鄧小平認為當時中共的優先課題,應是鞏固「內部堡壘」,即先做好自己的事。
▲鄧小平時期,中共的優先課題是鞏固「內部堡壘」,即先做好自己的事。(圖/記者任以芳攝於鄧小平故里旅遊區)
中國崛起、美改變對華政策 中國從「韜光養晦」轉為「奮發有為」
大陸學者認為2010年以後,中國外交已發生某種重要的變化,即從「韜光養晦」轉向「奮發有為」。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參加中共「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過去鄧小平強調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已經悄悄變成了「奮發有為」。造成此一變化的原因,一是中國的崛起;二是美國改變對華政策。
根據前美國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Susan L. Shirk)的說法,在2008年北京奧運前後,尤其在金融海嘯爆發時,中共不以西方的「民主資本主義」模式,而是透過經濟刺激措施,避開了危機,並保持高速增長。2011年中共已正式超越日本,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影響力也隨之日增。於是,中國國內出現「過早勝利主義」(premature triumphalism)情緒。中共領導人和大陸民眾,要求採取更為積極的外交政策。
2012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策略,把外交重心從中東、歐洲移往亞洲。歐巴馬任內對中共的定位,從「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到「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中美還能維持競爭與合作共存的關係。
▲自川普擔任美國總統以來,中美關係急轉直下,美國視「中國崛起」為「中國威脅」。(圖/路透)
但從川普到拜登,中美關係急轉直下,美國視「中國崛起」為「中國威脅」。川普對中共發動貿易戰爭,拜登則視雙方的競爭為一場「民主與專政體制的鬥爭」,雙方逐漸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共召開廿大前夕,拜登政府公布了國家安全戰略,稱中國是美國「最為重大的地緣政治挑戰」,是「唯一不僅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且越來越有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實力,來實現這一目標的競爭者。」就在同一天,拜登政府祭出了迄今為止最為嚴厲,對中國的晶片技術和產品出口實施管制措施,這項決定的針對性相當濃厚。
習近平廿大報告高談意識形態 「安全」是關鍵字
習近平的廿大報告,有很大篇幅談意識形態問題。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其實,早在2018年6月2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就已確立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導地位。中共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在廿大會前,除對中國未來5年外交路線強硬表態外,也針對習近平的外交思想內容,做了重點式的描述。
除了意識形態外,分析一個國家對外政策目標的形成,也須考慮其國內因素,以及國際環境的變化。學者勃德(R.G.Boyd)曾列舉中共對外政策的三項主要目標:一是維護中共本身的安全;二是利用外來的資源,以幫助中共發展成一個強有力的現代化國家;三是擴大中共的權力和影響力,特別是針對鄰近地區。這三項目標在中共面對國際變局的時刻,會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
在習近平的中共廿大報告中,「安全」是關鍵字,出現多達數十次。中共今天面對的安全課題,包括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兩個部分。傳統安全以「防美」為首,即防範美國對中國崛起採遏制戰略。《美國之音中文網》引述卡内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包道格(Douglas Paal)的話說,「在中共廿大後,我們很快會看到美中衝突的尖銳化。」這意味著習近平在涉及中共的核心利益問題時,會「敢於鬥爭」。
中國是否企圖改變世界秩序尚不明 力求獲得更大的影響力
論及中共的擴大影響力,其中以習近平倡議的「一帶一路」最重要。據中國官方統計,截至2021年11月,中國已與140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截至2021年9月,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累計達到10.4兆美元,對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超過1300億美元。中共運用外交、軍事、經濟和宣傳工具,在全球各地擴大影響力,且不斷敘說「中國故事」。
▲習近平追求的目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在國際政治學者筆下,國家對外政策的長期目標,是企圖改變現有的世界秩序,以符合自己的理想。習近平在廿大報告中表示,將「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也提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等概念,這些都代表習近平的「世界觀」;但因為習追求的目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故在「文明衝突論」的思維下,不免讓一些西方人士認為,這是意圖改變「遊戲規則」的想法。
但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看來,「今天的中國領導人與其他大國的想法並沒有什麼不同,它不想重新開始並建立一個完全不同的體系,只是希望獲得更大的影響力。」黎安友長期從事「中國研究」,他的看法值得參考。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熱門點閱》
我們想讓你知道…今天的中國領導人與其他大國的想法並沒有什麼不同,它不想重新開始並建立一個完全不同的體系,只是希望獲得更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