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布林肯訪北京把話說清楚 美中能否解凍待觀察

我們想讓你知道…中美關係本身就是一個「知易行難」的問題。布林肯此行最重大的意義是在關鍵時刻,讓雙方能面對面把各自關切的問題,說清楚、講明白。

▲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8日至19日訪問中國大陸。(圖/翻攝新華社)

●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於本(6)月18日至19日訪問中國大陸。這是他擔任國務卿以來的首次大陸之行,也是2018年以來,訪中的最高層級美國官員。

在中美關係緊繃的時刻,布林肯此行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新加坡外長維文甚至拿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50年前的「破冰之旅」來形容布林肯這次的訪問,聲稱「現在又接近需這麼做的時刻了」。

布林肯此行本是落實去年11月中美元首在巴峇島會晤達成「推進兩國高層交往」的共識,隨後因受「氣球事件」的影響而告延遲。布林肯這次抵達中國後,即與中共外交部長秦剛和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會談,壓軸則是他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面。

▲ 布林肯原定2月訪中,隨後因受「氣球事件」的影響而告延遲。(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布林肯北京行三目標

擺在中美面前的問題很多,涉及雙邊、區域和全球等不同的層次。美國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Kurt Campbell)和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為布林肯此行綜整了下列三個他想要達成的目標:

首先,布林肯想建立開放和授權的溝通渠道,討論重要的挑戰,澄清誤解,並防止誤判,以使管控競爭,防止衝突。

其次,布林肯將明確表態,為美國的價值觀和利益發聲。他將明確和坦率地提出美方對一系列問題的關切,他還將談到一系列地區和全球安全問題。

第三,布林肯致力於在符合美方利益情況下,探索應對跨國挑戰的潛在合作,如在氣候和全球宏觀經濟穩定等領域。美方也希望探討如何加強美中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

中美關係錯綜複雜,要達成上述目標,本身就是一個「知易行難」的問題。因此,對於布林肯此行,中美雙方事先都沒有抱太多的期待。布林肯此行最重大的意義是在關鍵時刻,讓雙方能面對面把各自關切的問題,說清楚、講明白。

▲ 布林肯此行最重大的意義是讓雙方能面對面把各自關切的問題,說清楚、講明白。(圖/路透)

美方重申對台立場不變

布林肯呼籲中共協助烏克蘭實現「公正和平」,表示中國不會提供殺傷性援助給俄羅斯;布林肯跟習近平討論朝核情勢時,要求北韓停止試射飛彈,以符合全球各國共同利益。此外,布林肯也「深切擔憂」中共對於人權的「侵犯」,明確提到新疆、西藏及香港的人權問題。

中共最關注的是「台灣問題」。秦剛形容這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最重大的問題,也是「最突出的風險」。秦剛敦促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將不支持「台獨」的承諾,真正落到實處。

針對「台灣問題」,布林肯則重申美國長期的一個中國政策並沒有改變;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和改變現狀,但聲稱已向習近平就中方在台海的「挑釁行動」表示美方的關切。布林肯認為若台灣爆發危機,恐怕會「製造可能影響全世界的經濟危機」。

從習近平會見布林肯說的一些話,我想布此行成果已經超出雙方的預期。習近平告訴布林肯:「總體上雙方談的是坦誠深入的」;「雙方同意共同落實好拜習會在峇里島達成的共識」;「雙方在一些具體的問題上,也取得了進展、達成共識,『這很好』。」

中美軍交流僅限工作層級

▲ 去年裴洛西訪台後,中共外交便宣布「三項取消」和「五項暫停」。(圖/總統府提供)

中美關係可能因布此行產生什麼進展?外界都在拭目以待。如果根據去年「裴洛西訪台事件」後,中共外交部所宣布的「三項取消」和「五項暫停」,前者包括:取消安排中美兩軍戰區領導通話,取消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取消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後者包括:暫停中美非法移民遣返合作,暫停中美刑事司法協助合作,暫停中美打擊跨國犯罪合作,暫停中美禁毒合作,暫停中美氣候變化商談。

我認為其中涉及非傳統安全的部分,可望在短期內恢復;但在涉及傳統安全方面,布林肯坦言,中國拒絕重啟軍事溝通管道。因此兩軍交往只能限於工作層級。此外,布林肯這次訪問,可望促成更多美國高階官員訪陸,包括財政部長葉倫(Janet L. Yellen)、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M. Raimondo),以及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關鍵是這些高層互訪,能否為習近平11月前往舊金山參加亞太經合會領導人峰會,做好鋪路的工作。

▲ 布林肯坦言,中國拒絕重啟軍事溝通管道。(圖/路透)

美中關係「乍暖還寒」

美國已故眾議院議長歐尼爾(Tip O'Neil)說過,「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政治」。中美今天面臨的內部壓力,會限縮雙方談判所需的妥協空間。

例如,布林肯表示美國並不尋求在經濟上壓制大陸;認為貿易增加、大陸的經濟成功對美國也有利。但布林肯也強調「某些特定科技」必須受到把關,以保護美國國家安全。我認為這就是「去風險,不脫鈎」(de-risking,not decoupling)的具體表述;但美國國會最近祭出多項遏制中共的法案,卻是要擴大對中脫鈎範圍,並以全面脫鈎為目標。

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日前在台北發表演講時指出,美國政壇的「反中歇斯底里」(anti-China hysteria)現象,以及隨之而來的政治利益,讓他非常擔憂。拜登必須處理美國內部的平衡問題。

▲ 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日前在台北發表演講時,指出美國政壇的「反中歇斯底里」現象。(圖/記者陳家祥攝)

習近平權力已定於一尊,但他也會感受到,中國大陸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情緒,可能迫使他無法在美國面前「示弱」。根據北京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中國人的國際安全觀」民意調查報告顯示:37.4%的中國民眾對美國的印象非常消極,21.7%比較消極,28.7%中性,換句話說,近六成對美國沒有好感;印象比較積極和非常積極的,加起來僅12.2%。

總之,國際關係「沒有永久的敵友,只有永久的利益。」從「聽其言」判斷,中美高層在布林肯此行當中,都表達了避免衝突的意願;但中美關係「乍暖還寒」,能否「解凍」,恐怕只有等待進一步的「觀其行」了!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美麗島電子報專欄

美麗島電子報專欄 美麗島電子報

二OO九年十二月,美麗島電子報在「引領兩岸問題討論」的簡單想法中誕生。創刊以來,美麗島電子報每天擴充政治、國際、兩岸、財經、生活專論以及新聞,鎖定重大議題,尋找各領域關心台海的專家投入專欄群。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