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營天時地利只差人和 非綠聯盟有共識才可下架民進黨

我們想讓你知道…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觀點看,國民黨面對這場選戰,占有「天時」和「地利」的優勢,問題就出在「人和」。

▲ 2024年的台灣總統大選不僅影響台灣的生存,甚至延伸到兩岸及國際地緣政治板塊的移動。(圖/記者周宸亘攝)

●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2024年的台灣總統大選,可能是台灣實施總統直選以來,最重要的一次選舉,結果不僅影響台灣的生存,甚至延伸到兩岸的和戰,以及區域和國際地緣政治板塊的移動。

打破傳統的藍綠對決

對民進黨來說,這次的選舉,不僅是一場政權保衛戰,並且希望能勝選,打破台灣政黨輪替的先例;對國民黨而言,敗選的結果就是分裂的開始,面臨「名存實亡」的命運。因此,國、民兩黨都是背水一戰,承受「不能輸」的壓力。

但與過去不同,在這次選戰正式開打前,選情就不是呈現國、民兩黨捉對廝殺的局面。民進黨的參選人已定於一尊,黨內沒有雜音,無人挑戰賴清德的主帥地位;相反地,侯友宜雖獲國民黨中央的徵召,但因民調支持度的每況愈下,其勝選的可能性不斷遭到黨內同志的質疑,也使其他藍營政治領袖及其支持者,萌生取而代之的企圖心。更重要的是,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異軍突起,已在國、民兩黨之外,展現出「第三勢力」領袖的實力,也因此打破藍綠對決的傳統格局。

▲ 有別於傳統,這次選戰正式開打前,選情就不是呈現國、民兩黨捉對廝殺的局面。(合成圖/記者陳家豪攝、翻攝賴清德臉書、記者湯興漢攝)

藍營雜音不斷 難消弭換侯論

各項民調數字顯示,處在任何「三腳督」或「四腳督」的情況下,在野黨派都無法在選戰中獲勝。柯文哲的民意支度再高,但「頭重腳輕」,也沒有強大的組織和足夠的糧草,來進行一場「持久戰」。國民黨有自知之明,理解不能靠「單打獨鬥」從事這場選戰,因此提出「三階段」的競選策略,這是不得已,但卻是正確的選擇。

國民黨的問題涉及戰術層面。相信侯友宜代表國民黨角逐大位,是經過黨中央對從政黨員的徵詢,但過程不免讓外界質疑這是在搞「民主集中」。鄭麗文的「換侯論」,代表藍營許多選民的焦慮;但她表達的方式不對,主張「韓上侯下」,不僅陷韓國瑜於不義,且無端增加「韓粉」對黨中央的不滿。

金溥聰臨危受命,承受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為了鞏固內部堡壘,採取「快刀斬亂麻」的強硬手段,也是不難理解;但他的「青春痘膿包說」,卻讓自己陷入一場無謂的口舌之爭,也給那些「唯恐天下不亂」的好事之徒,有藉題發揮、大做文章的機會。

▲ 鄭麗文的「換侯論」,恐怕只會無端增加「韓粉」對黨中央的不滿。(圖/記者蘇晏男攝)

天時地利俱足 只差人和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觀點看,國民黨面對這場選戰,占有「天時」和「地利」的優勢,問題就出在「人和」。

首先中美關係經過一番高層外交,目前已出現緩和的跡象。上(6)月中旬,布林肯(Antony Blinken)成為5年來首位訪華的美國國務卿。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他時說,期望「讓中美關係穩下來、好起來。」本(7)月13日,布林肯和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在印尼雅加達會面,討論地區和全球問題,包括台海的和平與穩定。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Matthew Miller)聲稱,雙方的這次討論「坦誠且富有建設性」。

中美關係緩和,有助於國民黨免於陷入被迫「選邊站」的困境。中美持續對話的目的是管控分歧,期望不因誤判而擦槍走火。國民黨是台灣目前唯一和對岸擁有高層溝通管道的政黨,可以在這方面扮演一定程度的角色,應該說是助人助己。

在九合一地方選舉後,國民黨的政黨支持度,居然沒有投射到總統大選的民調上,顯見「所有政治都是地方的」這句名言,還是有些道理。但台灣幅員狹小,地方事務和中央事務很難「一刀切」。國民黨應運用地方執政的優勢,把兩者加以有機結合起來,把民眾在地方選舉對國民黨的支持,外衍到中央選舉。

▲ 國民黨的當務之急是要「求同化異」。(圖/記者崔至雲攝)

談到「人和」,昔日大禹治水採「疏導」代替「圍堵」的手段,短期雖然艱苦,但卻帶來長期利益。國民黨為統一內部口徑,企圖祭出黨紀來製造「寒蟬效應」,結果卻產生「口服心不服」的後遺症。

國民黨的當務之急是要「求同化異」。「凡走過必留痕跡」,對於國民黨今天出現的「內亂」,過去擁有政治權力的人,都有難以推卸的責任。要做到「化異」,這些國民黨的「大咖們」都要站出來,都應扮演「和事佬」的角色。

團結非綠才有望下架民進黨

民調顯示,有六成的台灣民眾希望明年選後出現政黨輪替。在民主國家,政黨組織選舉聯盟是正常的事。以台灣目前的政治生態看,國民黨單靠本身的實力,難以「下架民進黨」,因此,需要與不同的非綠陣營合作。

要建立非綠聯盟,首先要有「殊途同歸」的共識和採用「分進合擊」的手段。因此,目前討論「誰正誰副」、「誰和誰配」,以及勝選後是否和如何組織聯合政府的問題,都是言之過早,不利於選前的合作。相反地,我認為需要進行「超前部署」的是,結合在野陣營的智庫人士,協調一份「異中求同」的政策白皮書。

2024年總統大選,擺在台灣選民面前的,確實是一道「戰爭或和平」的選擇題。對岸不可能讓兩岸維持目前的現狀,台灣面臨的挑戰是,對岸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改變現狀。如果上述國民黨的內部團結和非綠合作,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民進黨的持續執政,就是台灣民眾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

▲ 要建立非綠聯盟,首先要有「殊途同歸」的共識和採用「分進合擊」的手段。(圖/記者李毓康攝)

蔡規賴隨無異是浪漫的憧憬

賴清德本月5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提出台海和平的「四大支柱」,被視為他赴美「面試」前對華府的「交心」。多名學者對《BBC News中文》分析稱,賴清德務求減弱其「台獨」形象爭取美國信任,預料他在國際和兩岸政策上將延續蔡英文總統的路線。

然而,賴清德畢竟不是蔡英文,他的對手不是美國,而是中共;因此,期待勝選後獲得美國支持,走「蔡規賴隨」的路,無異是一個「浪漫的憧憬」。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美麗島電子報專欄

美麗島電子報專欄 美麗島電子報

二OO九年十二月,美麗島電子報在「引領兩岸問題討論」的簡單想法中誕生。創刊以來,美麗島電子報每天擴充政治、國際、兩岸、財經、生活專論以及新聞,鎖定重大議題,尋找各領域關心台海的專家投入專欄群。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