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政男/精神科醫師
現在人人都是疫情專家,大家都有自己的評估,就姑且看看小弟的評估跟您差多少。
昨(17)日以前,有人說接下來每日將新增四、五百,也可能破千,也有人喊到四千、五千,結果今(18)日是新增240。
你要怎麼喊都可以,問題是根據何在?
要亂喊,我也可以,而且是有憑有據!我說,疫情曝光前舊案例數是1萬2!證據:目前每天檢驗PCR約1萬6千件,陽性率約2%,而細胞簡訊說是發出60萬封,因此會有1萬2確診案例。
但,如果5月11日疫情曝光時已有1萬2案例,放了5天,也就是一個傳染周期以後,會增加多少案例?
多到可怕!但,事實證明今天卻是減少。
所以說「2%陽性率」是一個高估數字,因為這幾天會去篩檢的,都是比較可能染疫的,因此比例偏高。
▲台北第五篩檢站。(圖/記者陳煥丞攝)
顯然,「10%陽性率」更是離譜了,裡頭大多數都是偽陽性。但,柯文哲今(18)日說,台北快篩陽性率已降到了4.7%,這就有參考價值了,因為是跟自己比,也就是顯示確診率已經下降了。
現在對疫情規模的估計可分成兩部分:疫情曝光前舊案例數目與曝光後R0值。
今(18)日有專家說,「還有1千4百案例還沒篩出,因為R0值是4-7」。歹勢,R0值如果是7,會有1萬6千案例,顯然不是這樣。事實上這是美國的R0值,比台灣高太多。B.1.1.7病毒株(最先在英國出現)的R0值比舊病毒株增加50%,因此,如果原來R0值是2,就會變成3。
問題是,台灣過去一年多的R0值是多少?顯然是小於1,才能零確診。但,是0.8,還是0.4?沒人講得出來。總之,是相當接近0了。
萬華茶室的R0值並非台灣平均,而是一個超密集空間的群聚,因此合理估計是4,也就是英國小酒館完全沒有防護狀態的R0值。
R0值的5次方,就是舊案例數目,因為從四月中旬傳到疫情曝光,就是傳了5輪。
比如R0=4,就是1,024,R=5,就是3,125,依此類推。
而由重症比例推估(3-5%),目前41例,回推是1,400左右。所以說今(18)日那位專家的意思,應該是社區有1,400,不是還有1,400,因為已經回溯出9百多案例了。
所以說疫情曝光前案例數合理推估是一千多。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板橋院區急診室外設立快篩站。(圖/記者李毓康攝)
當然,如果R0值低估了,或者重症數又增加了,這個數字就會增加。
至於疫情曝光後,也就是5月11日防疫上緊發條後的R0值,確定是小於1了。
因為,如果是1,今天新增應該至少是1千例,更不用說是大於1,但今天只有240。你說,還沒篩出來?那麼重症也會暴增30例,但顯然也沒有。
從台中、宜蘭等地今(18)日未再出現確診案例也知,R0值已經低於1了。這樣的R0值,就是台灣過去一年多的R0值,而雙北因為加了三級警戒,會比這個值更低。
所以說,疫情很快就會得到控制了,大家可以放輕鬆點。
關心,但不必憂心。
附圖是我整理的這幾天確診案例的年齡與性別分布。
內行看門道,其實這張表必須分別看40歲以上與40歲以下,前者代表萬華茶室群聚,後者代表萬華以外傳染狀況。
為什麼女性確診者較多?因為,茶室工作者大都是女性。為什麼中老年較多?因為是一個全世界絕無僅有的老年紅燈區群聚事件。
有沒有注意到,40-60歲是女性較多,60歲以上卻是男性較多?因為,客人普遍年紀比較大,而60歲以上的茶室工作者就比較少了。
你看40歲以下的每日新增數,到了今(18)日也都沒有更高,這代表萬華以外感染並未繼續擴散,也就是R0值已經壓到1以下,而且是以下很多了。
▲台大醫院也於19日傳出內部有員工感染新冠肺炎的消息,圖為台大門診大樓 。(圖/記者屠惠剛攝)
今(18)日說是彰化新增22例,其實也無須太擔心,因為這是中部版的「獅子王」,也就是「葡萄媽媽」,因為過於活躍的社交與喜宴,一下子把R0值拉到很高,但這是疫情曝光前,接下來不可能再發生了。
今(18)日也出現了院內感染,這點就必須謹慎了,因為,這將給醫療人員帶來額外壓力。
雖然有一千多案例,但重症很少,因為形同回溯普篩,不是自己去看病。大部分人只需一個不會繼續傳染的隔離環境,現在應該趕緊規劃好輕重症安置SOP,讓輕症者有地方隔離,而不是在家等。這其實就是一種檢傷分類,但台灣事先沒有做好新冠大流行的部署,才會有些手忙腳亂。
熱門點閱》
► 王宏恩/疫情持續升溫 企業陸續分流上班 如何「WFH」?12點建議告訴你!
► 台灣原來沒有超前部署 疫情未達高峰 短時間難清零(黃韻如、鄭如韻)
● 本文獲作者授權,原文轉載自「作者臉書」,原標題為「疫情曝光後R0值已低於1 曝光前舊案例共約1千多 關心但不必憂心」,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大部分人只需一個不會繼續傳染的隔離環境,現在應該趕緊規劃好輕重症安置SOP,讓輕症者有地方隔離,而不是在家等。這其實就是一種檢傷分類,但台灣事先沒有做好新冠大流行的部署,才會有些手忙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