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立陶宛不怕大陸施壓?捐疫苗義舉有跡可循!

我們想讓你知道…因為疫情,現在台灣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只是不知道我們願不願意放下成見和心中的顏色,讓不同意見的國人有一起打拼的機會?

●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波羅的海的立陶宛(Lithuania)政府宣布捐贈台灣兩萬劑AZ疫苗!意不意外?開不開心?其實,中歐有不少國家與中國的關係近年來已經產生了不小的變化,立陶宛就是其中之一!

立陶宛為何幫助台灣?

今年二月,立陶宛缺席中國主導的「17+1」線上領袖峰會,加上由國會通過譴責中國對新疆人權的危害,並且要求聯合國調查新疆人權爭議,接著在五月中又正式退出「17+1」,可以明顯反映出立陶宛對中國的不滿程度。

2012年由中國提議在中東歐推動的「12+1」論壇,原本希望搭配一帶一路計畫,讓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展開更緊密的經貿合作,如同所有美好的計畫一樣,一開始都大受好評,甚至陸續有國家加入,到了2019年希臘加入之後,來到了「17+1」的規模。

不過,過程中各國陸續發現,不是每一個計劃都如原本預期的美好,甚至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未來可能被投資方(中國)限制的可能,更不用說中歐國家想要與中國合作的目的都不同,讓這個聯盟本身就很難達成共識。

 

▲「一帶一路」地圖。(圖/翻攝自新華網)

另外,歐盟(27國)也始終對中國在歐洲地區背著歐盟另起聯盟感到威脅和不滿,這幾年歐盟對中國在歐洲國家的情報搜集工作有所防備,並且開始展開調查,發現確實有不少爭議和疑慮,導致歐盟對「17+1」的會員國施加壓力,讓原本就已經覺得好處不如預期的國家逐漸改變主意。

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地海三小國,加上波蘭以及這幾年對台灣大力表現支持的捷克,原本都是這個論壇的成員,也都對中國有高度的期待,但是現在都開始重新檢視與中國的關係。

不過,持平而論,這些國家也還沒有真的要跟中國決裂,所以,捐贈疫苗當然也有可能是向中國表態,換取中國投入更多資源,到底實情為何,值得我們繼續觀察後續的動態。以上這些背景資訊,應該可以稍微解釋立陶宛為何現在會不擔心中國壓力,主動宣布捐贈疫苗給台灣!

 

▲ 立陶宛宣布捐贈2萬劑AZ疫苗給台灣。(圖/路透)

拓展與小國交往路線

立陶宛要重新調整與中國的關係,所以給了台灣和立陶宛交流的機會。我們感謝立陶宛捐贈疫苗之餘,其實也可以思考台灣在世界上有很多潛在的朋友,尤其是在歐洲和非洲地區,很多國家在與中國接觸之後,都開始有了不同的想法。

當然,台灣不可能一夕之間就可以得到多大力的支持,而且就算有接觸,可能也要擔心對方會變卦。但是,向來把外交工作重心放在美國和日本的台灣,真的值得更務實的接觸以前沒有重視的國家,就算可能會受傷,但也應該大膽交往。

畢竟要加入國際組織,美國日本很重要,但是每一個國家不論大小都是一票,沒有足夠的支持,就算有主流民主國家力挺,效果也很有限。

▲聯合國大會。(圖為第74屆聯合國大會/達志影像/美聯社)

疫情讓台灣被看見

最後還是要強調一下,中國很大,台灣需要的不是害怕,而是面對中國的各種行動作出準備。如果大家在媒體上只看到中國的缺點,而看不見中國的優勢,可能會讓很多台灣朋友覺得中國只是紙老虎,而以為台灣有了美國日本幫忙就可以有恃無恐!

事實上,國際關係很現實,各國這一分鐘站在反中的一方,下一秒談好了條件,為了國家利益就可能會加入另一方。為了台灣的和平發展,不管是要與中國談判或是要競爭,台灣對中國和世界局勢的發展,恐怕都要有更充分的了解,願意誠實面對台灣的優勢和弱點,然後團結的思考國家級的發展策略,共同為國家的未來找出路。

團結很難嗎?如果我們都願意放下立場,包容不同意見,就會看見台灣的路。因為疫情,現在台灣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只是不知道我們願不願意放下成見和心中的顏色,讓不同意見的國人有一起打拼的機會?

▲全民共同防疫。(示意圖/記者屠惠剛攝)

熱門點閱》

► 哭啊!沒紓困拿還要被嗆 年輕人不爽的10大疫情爛事

► 二期免疫橋接三期疫苗臨床試驗 加速獲得EUA應對變種株(陳秀熙、張金堅、許辰陽、陳立昇)

► 李俊宏/打疫苗後亡故給付600萬?小心接種受害救濟基金不夠!

► 顧正崙/別用道德綁架別人打疫苗 接種與否是民主自由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翁履中」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翁履中專欄

翁履中專欄 翁履中

旅美政治學者,希望以不分黨派的中間觀點,連結學術研究與政治現況,憑藉證據剖析時事,盼更多人能就事論事,了解到意見可以不同,但願意接納歧見的台灣才會有共同的未來。

翁履中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