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大賣芒果乾分裂社會 綠能藍不能喪失民意

我們想讓你知道…民進黨將台灣地方選舉與全球民主相連,若地方選舉失利即是台灣主權獨立式微,並將民進黨選舉政治利益等同於台灣利益,故有「只有民進黨選贏,才是台灣贏」說法。

▲此次大選,民進黨在21席中僅贏5席,國民黨則獲致13席,民進黨大敗,形成「綠中央」被「藍地方」所包圍。(圖/記者李毓康攝)

●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蔡英文總統參與九合一地方選舉造勢場合,為挽救民進黨低迷選情,一再狂打「抗中保台牌」及蔡英文牌,不僅藉由訴求「亡國感」進行危機總動員,召喚傳統選民支持民進黨。同時,試圖藉總統大選時獲致817萬選票的政治光環,轉移給黨所徵召候選人,選舉結果顯示這兩張牌都失靈。民進黨在21席中僅贏5席(直轄市2都),國民黨則獲致13席(4直轄市),民進黨大敗,形成「綠中央」被「藍地方」所包圍。

「抗中保台牌」、「蔡英文牌」雙失靈 強化民眾對民進黨政府質疑

蔡英文在這場九合一地方選戰中,一再訴諸「抗中保台」路線,宣稱這是「中共二十大之後第一場選舉,全球都在關注台灣」,並直指當「2018年民進黨地方選舉大敗,中國視為可以予取予求訊號,不到兩個月就推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民進黨將台灣地方選舉與全球民主相連,若地方選舉失利即是台灣主權獨立式微,並將民進黨選舉政治利益等同於台灣利益,故有「只有民進黨選贏,才是台灣贏」說法。

不同於2018年台灣地方選舉中,美國介入非常清楚,一再釋放大陸介選及干擾台灣內部政治過程,對美國亦是如此。此次選舉,選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提出大陸欲加速兩岸統一,而國安局長陳明通則直言,中共可能在2023年以戰逼談。因此,「抗中保台」如同在2018年地方選舉中,再度成為民進黨在選戰中主旋律,大賣「芒果乾」(亡國感),操作意識型態進行危機動員。隨地方選戰競爭激烈化,「兩岸因素」、「大陸因素」等系列「抗中保台」策略一再被運用操作。

 ▲民進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宣稱,對台灣人民來說,「抗共保台是DNA」。(圖/記者湯興漢攝)

例如蔡英文總統高倡「兩岸互不隸屬論」,民進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宣稱,對台灣人民來說,「抗共保台是DNA」;副總統賴清德將台中市長候選人蔡其昌,比喻成「台灣澤倫斯基」,對抗威權獨裁俄羅斯,蔡其昌被大陸納入「台獨清單名冊」中;同時,賴清德再度提出「務實台獨」、「台灣不是中國一部份」;行政院長蘇貞昌力挺新竹市長沈慧虹,高喊「選出來的市長不能向中國招手」,隱喻對手採行「親中」路線。台北市長柯文哲被議員要求簽署「拒絕投降承諾書」,引發雙方激烈爭論。

「抗中保台牌」採取雙重標準 「綠能藍不能」反失民意支持

然而,民進黨在「抗中保台」路線上採取「雙重標準」,反讓民進黨失去許多支持選票,獲致許多負面聲量,而這些負面聲量也會反應至陳時中身上,根據「2022電視選舉新聞學者觀測聯盟」測算,陳時中既是全國總聲量王,也是負面總聲量王。而首都市長身份因負面聲量而被擴大化檢視,加上個人行為及形象問題,以及前新竹市長林智堅碩士論文違反學術倫理案,蔡英文總統也有博士論文爭論,中央執政失能等因素交纏,產生不利多因素的「共振效應」。

「陳時中現象」既是全國總聲量王,也是具有最多負面聲量,這不僅不利於個人本身選舉,也不利於整個民進黨選情。根據「2022電視選舉新聞學者觀測聯盟」測算,六都及新竹市候選人皆是由聲量王當選,但陳時中除外。換言之,高聲量與高支持度、高得票率具有關聯性,但非完全正相關。上述這些因素加總模糊化地方選舉及治理中的公共政策辯論,同時陳時中及林智堅也是蔡英文主席所屬意人選而被徵召,這悖離黨內民主及初選機制之理念。

▲選舉期間,民進黨攻擊蔣萬安,在美國當職業律師時,服務企業客戶投資大陸;但鄭運鵬被爆料曾與大陸國營企業合作,大賺人民幣時,卻以雙重標準迴避。(圖/民進黨提供)

例如攻擊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在美國當職業律師時,服務企業客戶投資大陸;此對照桃園市長候選人鄭運鵬被爆料曾與大陸國營企業合作,大賺人民幣,並在文件上填寫自己是中國台灣,被質疑平時賺人民幣,選時「抗中保台」,「中國鵬」成為最具代表性的雙標符號。民進黨還把買疫苗的慈濟抹紅成中共自己人;高端與中資公司合作二期臨床試驗,郭台銘董事長等人連透過上海復興代理公司買疫苗皆無法。

尤其是當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率團訪陸,就被民進黨籍台中市長候選人蔡其昌及新北市長林佳龍批評。蔡其昌批評盧秀燕市長應出面說清楚,且夏本身為台中市國際事務委員會委員,影射其為台中與大陸接觸窗口。同時,林佳龍也宣稱,台灣是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國民黨作為最大反對黨,也應是忠誠於國家的反對黨 ,要求侯友宜市長勿違背民意。顯然,民進黨在「抗中保台」路線下操作「兩岸因素」,標籤化國民黨訪陸的親中傾向。

2024選舉 將朝「滾雪球效應」還是「鐘擺效應」發展仍待觀察

基本上,兩岸議題在縣市長選舉不會發酵成「主要議題」。從既往選舉經驗顯示,「抗中保台」路線非台灣主流民意,超過八成以上民眾主張和平對話及「維持現狀」而非「改變現狀」,支持「抗中保台」民意調查不及二成比例。但這些訴諸於「抗中保台」路線之意識型態,甚至批評競爭政黨及候選人具「親中賣台」行為,刺激台灣國族主義以動員獨派基本盤,提高投票支持度;對內標籤化兩岸交流積極參與者,恐致台灣社會分化與斷裂。這反而會使中間選民對民進黨的選戰操作方式,感到厭惡反感,適得其反。

民進黨在九合一地方選舉中二次敗選,證明操作「抗中保台」路線並無效果。2018年地方選舉中,民進黨祭出「大陸因素」、「兩岸因素」及「大陸介選」;美國也宣稱「大陸介選」介入聯邦及州政府政治過程加以「助攻」,但「反中牌」並無起效應。但在2020年總統大選中,民進黨利用美中貿易衝突、習近平發表「兩制台灣方案」及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 ,再度操作「抗中保台」路線,藉此激勵傳統選民,結果卻在總統大選中獲勝,獲得民選總統以來最高票當選。顯然,選戰中運用「抗中保台牌」在地方選舉無效,但在中央選舉則有效。

▲▼2020總統蔡英文開票之夜,蔡英文總統。(圖/記者李毓康攝)

▲民進黨在2020總統大選中,利用美中貿易衝突、習近平發表「兩制台灣方案」及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 ,操作「抗中保台」路線,最終蔡英文以817萬票,高票當選總統。(圖/記者李毓康攝)

總結而論,民眾對地方層級的選舉與中央層級的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其投票取向可能思考模式不太一樣,前者涉及地方治理及具體民生福祉利益,但後者國家主權、政治自主性及國家安全利益。就此而論,通常涉及縣市長選舉及治理,民進黨祭出「兩岸因素」對刺激選舉效果,並非十分有益,地方選舉中,公眾並非十分關注大陸事務與兩岸關係。但是,「抗中保台牌」到底是否持續有用,尚待2024年總統大選來檢證。究竟是朝「滾雪球效應」還是「鐘擺效應」發展,頗值得進一步探討分析。

熱門點閱》

►單驥/沒有胡蘿蔔和棒子 公立大學世界排名直直落

►趙春山/民進黨高喊抗中保台 中美卻重啟對話

►高虹安模式 可讓柯文哲打2024選戰

►黃珊珊應走自己的路 打倒藍綠高牆就不該寄生藍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柳金財

柳金財 柳金財

畢業於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班。現任職於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並兼任學生事務長一職。在研究領域方面,主要為政治學、國際關係;跨及中國研究與兩岸關係領域。

柳金財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