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中美重啟對話 盟友調整「一面倒」政策

我們想讓你知道…未來五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時期,台灣人民期待的不只是手中握有一張選票,而是擁有安全穩定的生活和生存環境。

▲民進黨在這次選舉遭到嚴重挫敗,論文抄襲事件和疫情防控失敗產生的外溢效應,讓民進黨未能爭取到綠營「基本盤」以外的支持。(圖/記者李毓康攝)

●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台灣「九合一」選舉落幕。雖說「一切政治都是地方的」,但台灣幅員狹小,中央與地方的邊界相當模糊,故不免讓有些政治人物,拿中央議題來炒作地方選舉;因為選舉結果牽動台灣政治板塊,故有人認為這是檢驗民進黨執政的期中選舉,也是未來總統大選的前哨戰。

民主國家選舉,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一般可以歸納為下列三種取向:一是「政黨取向」;二是「政策取向」;三是「候選人取向」。民進黨在這次選舉遭到嚴重挫敗,主要因為論文抄襲事件和疫情防控失敗產生的外溢效應,超越了政黨認同下的選擇。因此,蔡英文總統組織的「台灣隊」不敵「下架民進黨隊」;提出「抗中保台」的訴求,也未能爭取到綠營「基本盤」以外的支持。

中美都有能力影響台灣的政情發展,尤其是民進黨一向「唯美」馬首是瞻,受到美國的影響更大。但因「九合一」是地方選舉,美國在選戰過程中顯然沒有助民進黨一臂之力。相反地,拜登在「拜習會」中不僅強調不支持「台獨」的立場,還重申柯林頓當年「新三不政策」中的不支持「兩個中國」和不支持「一中一台」。

美中維持對話 盟友紛紛調整「一面倒」政策

我認為,對於剛避開美國期中選舉「紅潮」侵襲的拜登而言,當務之急是為他的競選連任創造時勢。維持中美關係「鬥而不破」符合他本人、民主黨,以及美國的最大利益。他將避免中美競爭升高到對抗和衝突,而「台灣問題」就是可能引爆中美衝突的一個導火線。

中共廿大後,把「反分裂」和「反干涉」的「二反」,視為對台政策的當務之急;大陸涉台智庫人士認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將是今後一個時期對臺工作的突出任務。在中共眼裡,「外力」主要劍指美國,解決「台灣問題」的主要障礙在美國,所以做好對美工作,就可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中共希望在處理「台灣問題」的過程中,要避免因為美國的介入,造成雙方的擦槍走火。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與中共國防部長魏鳳和,於11月22日在柬埔寨進行了面對面會晤。(圖/大陸國防部)

因此,基於「拜習會」雙方建立持續溝通和管控分歧的共識,就在台灣如火如荼進行地方選戰的時刻,中美已重新啓動因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事件而中止的兩國戰略對話機制。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擬議明年初訪中。在此之前,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已於11月16日與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G20場邊會談了兩小時;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與中共國防部長魏鳳和,也於11月22日在柬埔寨進行了面對面會晤。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最近批准由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王超率領的一個高級智囊代表團,於本月前往美國訪問。代表團此行拜會了美國前政府官員和工商界人士,並與《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CNN等美國主流媒體座談。

我認為中美這些對話不會立即產生具體成果,但卻具有「預防性外交」和「預防性防禦」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中美改善關係促使美國在歐亞的盟國,也紛紛調整其「一邊倒」的政策,澳洲就是明顯的例子。

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在G20峰會期間與習近平會晤。這是中澳兩國領導人自2016年以來的首次雙邊會晤,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可能正在緩和,北京最終可能取消對澳貿易制裁。中國今年進口澳洲小麥占比達63%,創下新高。除了澳洲外,日韓及歐盟的一些美國盟友,基於經濟利益也爭相對中共示好。

地方大選不是終點 安居樂業才是民之所向

選舉結果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蔡英文總統因民進黨慘敗,以辭身兼黨主席一職表示負責,但她沒有「懷憂喪志」;朱立倫主席因國民黨勝選感謝各方支持,但他沒有「喜形於色」。因為兩人心中明白,此戰非終戰,決戰點是2024年的總統大選;何況,台灣面臨的挑戰也不是誰能取得大位,而是誰能讓台灣逺離台海可能爆發的一場戰爭。

▲執政黨及在野黨均未過度沉浸在選舉的成敗中,他們都明白,此戰非終戰,決戰點是2024年的總統大選。(圖/國民黨提供)

英國《經濟學人》去年4月出版的封面標題,曾把台灣視為「地球最危險的地方」。在這份雜誌今年11月出版的「2023全球大趨勢」年刊中,蔡總統和拜登、習近平、普丁、澤倫斯基,一起登上了封面。台灣和烏克蘭被拿來相提並論,因為《經濟學人》認為,地緣政治衝突升溫,中共可能對台採取行動。

民進黨的「抗中保台牌」在選舉中失靈,不是因為選民對中共的安全威脅無感,而是覺得民進黨的「抗中」無以「保台」;更重要的是,外在因素沒有發揮推波助瀾的作用。僅管如此,我認為「抗中保台」仍有可能在2024年總統大選時,再度浮上檯面,成為朝野政黨攻防的一個「戰場」。

中美不會為了「台灣問題」撕破臉,但也不會放棄把台灣作為鬥爭的戰場。在2024年台灣大選前,如果有望接任美國眾議院議長的共和黨領袖麥卡錫(Kevin McCarthy)訪問台灣,或是美國通過《台灣政策法案》,則中共可能針對台灣做出強烈反應。

台灣人民透過選舉享受民主的盛宴,中共苦無置喙餘地,只能視其為「茶壺裡的風暴」。僅管如此,對岸不可能對台灣的政情視而不見。大陸「海協會」前副會長王在希,日前談到這次選舉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時表示,如果賴清德接替蔡英文,對兩岸關係不但不可能改善,有可能更加複雜。王在希對2024年國民黨勝選也不抱太大希望,認為現在的國民黨主其事者,對「統一」、「一國兩制」和「九二共識」等重大問題的原則立場,已經出現倒退;但若國民黨上台,兩岸關係可望趨向緩和。我認為王在希的看法,在對岸有相當的代表性。

未來五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時期,台灣人民期待的不只是手中握有一張選票,而是擁有安全穩定的生活和生存環境。因此,今後無論是那個人和那個黨掌握政權,都會面臨兩岸的和戰選擇。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熱門點閱》

►高虹安模式 可讓柯文哲打2024選戰

►黃珊珊應走自己的路 打倒藍綠高牆就不該寄生藍綠

►林忠正/2022年地方選舉就是藍綠基本盤的對決

►護航高端敲響第一喪鐘 請執政黨推倒傲慢高牆

美麗島電子報專欄

美麗島電子報專欄 美麗島電子報

二OO九年十二月,美麗島電子報在「引領兩岸問題討論」的簡單想法中誕生。創刊以來,美麗島電子報每天擴充政治、國際、兩岸、財經、生活專論以及新聞,鎖定重大議題,尋找各領域關心台海的專家投入專欄群。

美麗島電子報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