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母跨越第二島鏈! 第一島鏈國家的安全現實正在改寫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灣應該警醒,台灣不能只是被動地服膺於「第一島鏈」的美國戰略思維。防衛台灣,應該是台灣人自己的選擇與決心,而不是美國希望我們這麼做的結果。

遼寧號巡弋南海。(圖/路透社)

▲中國航空母艦「遼寧號」與多艘軍艦近日罕見出現在日本南鳥島西南約300公里的海域,進入所謂的「第二島鏈」。(圖/路透社)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中國航空母艦「遼寧號」與多艘軍艦近日罕見出現在日本南鳥島西南約300公里的海域,進入所謂的「第二島鏈」區域,引發日本與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

根據日本防衛省的說法,中方艦隊在日本專屬經濟區(EEZ)內活動,並進行了艦載戰鬥機與直升機的起降訓練。南鳥島距東京超過1800公里,是日本領土的最東端之一,具有重要戰略與資源意義。這是中國航母首次被確認出現在第二島鏈的東側。

中國跨越第二島鏈 象徵「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不再局限

中國外交與國防部回應稱,遼寧艦正在國際法許可下進行正常訓練,未針對任何特定國家。根據追蹤資料,遼寧艦編隊行經東海、穿越宮古海峽進入菲律賓海後,來到南鳥島附近海域,並一度逼近關島東北600英里。

中國海軍目前已擁有世界最多的艦艇數量,此次行動也被視為其持續擴展遠洋作戰能力的具體展現。

美國在太平洋構建了三道島鏈作為防禦戰略,第一島鏈以日本、台灣與菲律賓為核心,第二島鏈涵蓋關島與馬里亞納群島,第三島鏈則延伸至夏威夷與紐西蘭。

中國此次行動跨越第二島鏈,象徵其「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已不再局限於第一島鏈,對美軍傳統海上優勢構成新的挑戰。

中國海軍的行動與此同時,美國航母尼米茲號與喬治·華盛頓號正在南海與菲律賓海行動,顯示美中雙方在西太平洋海域的軍事互動日益頻繁。日本也高度戒備,認為中國此舉意在測試遼寧艦遠洋作戰與空中行動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其區域部署範圍。

▼中國海軍目前已擁有世界最多的艦艇數量,此次行動也被視為其持續擴展遠洋作戰能力的具體展現。(圖/路透)

▲▼。(圖/路透)

傳統島鏈論述重要性依然存在 但台灣角色已經轉變

中國航母突破第二島鏈,象徵的不只是軍事實力的突破,更是戰略布局與軍力投射範圍的升級。台灣長年自視為「第一島鏈的關鍵鎖鑰」,但隨著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的成熟,其海空打擊與情報能力日益強大,這道島鏈似乎已無法像過去那樣封鎖中國的前進腳步。

台灣的戰略價值是否因此遞減?筆者認為傳統的島鏈論述重要性依然存在,但角色已經轉變。

第一島鏈的價值,從「封鎖」轉向「高代價消耗」,也就是說,威懾不再是「不讓敵人進門」,而是「讓敵人付出代價」。這種「消耗型嚇阻」雖不如傳統「防線型嚇阻」有力,卻仍具有戰略價值,只不過,這種思維對美國而言也許可以接受,對台灣卻是生死存亡。

美國看待第一島鏈是國家安全的外圍屏障,但對中國而言,台灣是主權問題,是「自家前院」;對美國來說,島鏈只是外牆。這種本質上的不同,使得中國對台灣的意圖遠比美國對島鏈的防衛更強烈、更持久。說穿了,美國可以失去「外牆」但不傷本體,而台灣若陷落,對中國來說卻是「收復失地」,是主權落實,戰略意義與民族意志都全然不同。

台灣應該警醒,台灣不能只是被動地服膺於「第一島鏈」的美國戰略思維。這樣的角色定位,對國際而言或許具有價值,但對台灣人民來說,卻可能產生「我們只是他人地緣政治工具」的疏離感。防衛台灣,應該是台灣人自己的選擇與決心,而不是美國希望我們這麼做的結果。這不只是主體性的問題,更是國內凝聚力的關鍵。

要讓台灣人真心團結一致,不是靠外部壓力來「逼出共識」,而是要創造讓所有人的意見都能被尊重的社會,讓多元價值能共存與辯論。

如果我們容不下不同意見,甚至把不同立場視為「不忠誠」、「不愛國」,那麼,台灣內部就會失去最基本的信任與安全感。若連彼此之間都無法產生對話的空間,又如何在面對外來壓力時形成一致的防衛意志?一旦社會撕裂,台灣就不是被中國瓦解的,而是被我們自己先消耗殆盡。

不要誤以為中國還被困在第一島鏈,事實是,它早已踏出這道門檻。這不代表中國可以輕易取勝,但足以讓我們理解,第一島鏈的意義已經大不相同。美國當然希望第一島鏈的國家都能全力配合,但想要穩住第一島鏈,台灣就必須是一個穩定且有內聚力的民主夥伴,而不是一個內部撕裂、信任瓦解的分裂體。

真正讓台灣安全的,不可能是靠盟友的承諾,而是台灣社會能不能團結,理性的守住自己的家。

▼中共5月份在全島鏈進行極限施壓,其海軍、海警船在第一島鏈分佈示意圖。(圖/記者陶本和、AI協助製圖)

2025年6月2日中午前,禁止使用!!!!!▲▼中共5月份在全島鏈進行極限施壓,其海軍、海警船在第一島鏈分佈示意圖。(圖/記者陶本和、AI協助製圖)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熱門點閱》

►能源命脈的隱患 「台灣無核化與進口能源危機」雙重挑戰

►「現實主義路線」的李在明勝選! 南韓外交新課題

►一起讀判決/《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三讀通過 增4+1天國定假日

►李在明當選 台灣如何與南韓共處一場地緣風暴?

翁履中專欄

翁履中專欄 翁履中

旅美政治學者,希望以不分黨派的中間觀點,連結學術研究與政治現況,憑藉證據剖析時事,盼更多人能就事論事,了解到意見可以不同,但願意接納歧見的台灣才會有共同的未來。

翁履中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