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艦繞台》梅復興/誰最有資格「勿謂言之不預」通牒台灣?

 ●梅復興/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長期鑽研國防,嫻熟美台安全關係,曾創辦並主編《臺海軍情》電子期刊。

近來陸續傳出美軍航空母艦因官兵染疫影響亞太區域戰備,中共則持續派戰機、航艦支隊繞行台海等軍事動作。

日前還透過官媒《環球時報》放話「勿謂言之不預」,嗆台灣「悠著點」!這些動作挑釁意味濃厚,令不少人對台海前途堪憂,談這個議題其實有諸多層面。

美軍實處於(准)戰時

官兵染疫的「羅斯福號」艦長在其求援信中稱「目前並非戰時,官兵們無必要喪命」,其實只說對了一半,那就是該艦的官兵們的確沒必要做無謂犧牲,但説目前非處於「戰時」,恐怕就有點眛於大局了。

嚴格來說,美國自2001年以來就都在對外作戰,就連羅斯福號航艦本身2015年都去打過伊斯蘭國(ISIS),出動了1800架次戰機投擲了千餘枚精準武器。

而在疫情氾濫的當下,美軍更須面對三方面的額外挑戰。首先,美軍已動員至少四萬人投入抗疫工作,預計未來數週還將陸續動用數萬兵員。

▲羅斯福號航空母艦前艦長克勞齊,因涉嫌將艦上人員染疫的消息透漏給媒體遭撤職。(圖/路透)

其次,因為許多官兵本身也遭到感染,故美軍已進入非常狀況,以保人員健康備便。在上開前提下,美軍尚需努力設法維持一定的戰備,以鞏固美國在全球的戰略承諾。

有鑒於前述的全球安全承諾,美國政府自然不希望部隊的戰備狀況過度的曝光,至少也不樂見在官方得以調度處理相關問題之前就廣為人知,從而影響維護全局嚇阻。

該艦艦長的作法雖然可視為愛護子弟兵,但之前的艦上防疫以及後來的一些處置,純就軍事專業而言,亦或有值得檢討的空間。

綜合這些,相信也就是美海軍部對羅斯福號艦長的做法頗有微詞,並惹出後來一連串風波的主要原因。

 

▲ 羅斯福號停泊在關島。(圖/翻攝美國海軍臉書)

美軍亞太戰力開天窗?

美軍印太戰區四艘航空母艦相繼傳出疫情,致使其戰備與部署期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自然可能替包括中共在內的區域競爭對手,提供可試圖利用的暫時空窗。

對北京而言,這至少是足藉蠢蠢欲動來試探底線,並進一步威懾包括台灣在內的亞太國家之可趁之機。如果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勢力出現較久的空窗期,那中共更大可乘虛而入,填補部分真空,從而擴大其勢力範圍。

然而,美國整體軍力仍極強韌而多元,涵蓋其他前進部署之常規兵力與強大的戰略核嚇阻。且航空母艦雖然是美國勢力投射最凸顯的象徵,卻並非全部。

更何況,官兵染疫只是相對短暫的擾斷,而非艦隊兵力實體喪失,至多數月後就可恢復。在此期間,美軍的應變方案包括從其他地區調派兵力填補,並運用應急兵力。

譬如説,「林肯號」航艦在年初完成長達9個月部署任務後移駐聖地亞哥基地,目前正在整補,但必要時可披掛上陣填補西太平洋地區航艦缺口。

此外,4月初臨時改變原先繼續在中東駐防的計劃,改返回美國諾福克基地的「杜魯門號」航艦必要時也可能奉命接替「羅斯福號」。

▲ 美國「林肯號」航母與基薩奇山號兩棲攻擊艦正行駛在阿拉伯海。(圖/路透)

於此同時,美軍也特意在西太平洋海域展示了其兩棲突擊艦「美利堅號」(LHA-6)起降F-35B短場起飛垂直降落式戰機。

此類兩棲突擊艦,美軍在印太戰區共有五艘,每艘最多可搭載20架F-35B,還有MV-22傾斜旋翼機與直升機等,必要時可適度調集充當輕型航艦應急。輕型航艦所能搭載的F-35B數量雖不及「遼寧艦」,但部分或可藉提升出擊率來彌補。

美軍在2019年10月間就曾實兵演習,以13架F-35B驗證持續、高頻率的出擊能力。該次演習的實際出擊率尚未解密,但根據美軍2018年度F-35採購案報告的公開資料,F-35B就已經證實可達成持續衝激出擊率每日4批任務,初期出擊率甚至高達每日5.5批!

▲ 美國海軍陸戰隊裝備F-35B閃電II戰鬥機,在美國級兩棲攻擊艦上進行訓練,設於2019年10月8日(圖/美國海軍, US Navy photo)

此外,F-35B雖然航程與載彈量不如共軍的殲15艦載機,但其第五代戰機水準的匿蹤性能,雷達、電戰與資料蒐匯分享能力,精準攻擊能力等卻不容小覷,足膺應急防空與制海作戰任務。

比啟這些軍力,更重要的是,大國之間的戰爭不是見獵心喜的妄為。除非有急切嚴重的戰略矛盾,政治需要以及能夠在長期戰爭中勝出的把握,否則很難想見任何北京理性的決策思維會選擇現在跟美國一搏。

最後,之所以外界得以迅速獲知美軍各艦感染的狀況,還是因為美國畢竟是高自由度國家,即便是軍隊仍基本上依循資訊開放的主流信念。

這與中共至今對外仍稱其二百萬大軍「零確診」,一切保密的做法對比鮮明。在其機艦騁馳揚威的背後,共軍戰備究竟是否真的未受疫情影響?還是藉此掩飾真相? 這值得我們深入瞭解。

▲梅復興質疑,200萬解放軍是否真的「零確診」?圖為圖為查干湖號補給艦與呼和浩特號、054A型巡防艦咸寧號進行雙艦海上整補作業。(圖/PLA)

台海戰雲?中共警告不宜盡信

台灣當然就是另一碼事了。北京不僅因民進黨在年初選舉大勝而顔面盡失,也對近幾個月來蔡政府藉中共在疫情問題上接連跌蹉趁機拓展國際空間,積極反制中共打壓的作法與酸辣言辭頗為不滿。

從大陸的角度看,台灣不僅在防疫成績上大出風頭,甚至還主動請纓充任美國打擊中共多年來苦心經營起來的那一點國際威信的馬前卒。其實這基本上也只是台灣長年遭蒙中共無所不用其極打壓孤立、文攻武嚇、滲透分化的正常反應。

我們量敵務須從寬,但對其確切意圖與動機,仍需盡可能精確了解。

中共文攻武嚇虛虛實實,威懾警告固然不可忽視,但亦不宜盡信。即便有證據顯示「勿謂言之不預」這句外交術語,確曾是北京在三次發動有限對外戰爭前的標準警告(中印邊界衝突、中蘇珍寶島事件、中越戰爭),但近幾年來中共似也開始氾用此威嚇。

譬如說,北京去年5月間美中貿易戰重啟時就曾以同樣話術,威嚇美國並以稀土等手段為要挾,然卻並未採取任何具體行動,甚至最後在貿易戰上還是簽訂了城下之盟。

▲ 梅復興指出,中共的威懾警告固然不可忽視,但亦不宜盡信。圖為呼和浩特號驅逐艦發射艦上的紅旗10飛彈。(圖/PLA)

北京群敵環伺 對台更強硬

當然,台灣不是美國,主權存亡之險也非經貿榮辱所能比擬,還是必須以最戒慎恐懼的態度面對。

中共這樣高度保密的封閉體制,我們多半只能從其行為來研判動機以及 (更重要的)其處境或認知。在其自身疫情尚有變數、經濟嚴重下行、國際處境惡化、內部鬥爭詭異之際,中共卻不斷常態化、甚至加強對我武嚇文攻,比較合理的解讀:北京實際面對問題的嚴重性遠高出一般所認知,而習核心的危機意識可能也超出我們所想像的嚴峻。

蔡政府雖在獨立等問題上並未出現逾矩作為,完全不符合中共《反分裂國家法》第8條所列舉的動武條件。但在前述群敵環伺的圍城心態下,對台灣保持強硬態勢、甚至更仰賴軍事手段做為對台使力形態,也就很容易變成北京日益緊蹙的選項了。

疫情過後,中共可能懲裁台灣?

即便在此情況下,現階段武力統一台灣仍排不上習近平政府的優先國策前茅。蓋所謂轉移民怨或政爭焦點或許對北京具有一定價值,但終究還是無法解決其實質問題(譬如疫情賡續肆虐、經濟蕭條或國際窘勢)。

更遑論武力犯台軍事與政治風險均極高,且無論成敗,整體代價都會巨大而持久。故不到迫不得已關頭,很難想見中共會於短期內輕易犯險。

有鑑於此,中共短期發動全面攻台的可能性還是相當低的。但中共在疫情告一段落後,不無可能採取侵犯性、卻有限度的軍事行動懲裁台灣,並結合其滲透與三戰作為,撼動經濟與社會穩定、重創台灣政府的威望與統治能力,以試圖消弭其內部鬥爭矛盾並宣洩民怨。這種性質與檔次的軍事衝突,可能才是我們最需要認真面對的近程威脅。


▲ 圖為台灣一直想採購的F-35B型戰鬥機。(圖/黃竣民攝)

「勿謂言之不預」美國最有資格說

透過管道與北京溝通、在爭取台灣國際與主權空間的同時,也對大陸適度釋出善意(師法中共最愛用的兩/三手策略)等政治作為自然不可少,但面對軍事威懾,最終還是得靠自己的硬實力。

其實,針對台海的潛在危機,真正有資格對台灣說「勿謂言之不預」的恐怕是美國,因為這些近來的發展在在坐實了過去數年來,美國及我方部分有識之士不斷呼籲示警的可能威脅場景與應對之道。也就是,如何因應「中近期的威脅」。

美方近年來不斷要求台灣全力強化短期戰力、增加彈藥與後勤儲備、重視戰力防護、改善後備戰力,並更積極、盡快落實「整體防衛構想」(ODC)的非對稱建軍闢劃。

但我方顯然對此一再採取推拖拉的對策,投資重點還是著眼在中長期才可見成效的傳統主戰兵力籌建(包括今年的軍購),對短期內可做的戰力提升與非對稱防衛措施泰半意興闌珊。

 

▲ 遠見雜誌2019年民調。(圖/遠見雜誌提供)

而我方甚至對於美國的忠言更近乎不勝其煩、逆耳不聞的地步。美方國安人士日前透露,台灣某高層官員在過去一年多內,已三度藉各種理由婉辭會見訪台的美國政府資深正式代表,顯然對美方的某些建議無法認同或難以執行。

但如果事態繼續向嚴峻發展,我們究竟是否已有充分準備與實力,能夠遏制中共軍事冒險呢?若因為我們一直不肯接受美方的忠告,而無力嚇阻或抗擊中共短期內的軍事挑釁,屆時又有何立場要求美國來援助或加持呢?

即將進入第二任的蔡政府,在其國家安全與國防政策的優先排序,乃至於執行政策的領導階層選任上,尤須審慎斟酌。 

熱門文章》

►  趙曉音/蒸口罩有用?台灣正上演國王的新衣

►  國民黨不缺數位諸葛亮,魄力改革的東漢光武帝在哪?

►  吳崑玉/譚德塞引眾怒 預示大外宣終將失敗

►  丘美珍/新加坡總理夫人那一聲Errr…,為了什麼?

►  為何蝗災的蝗蟲,連鳥都不敢吃?

►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梅復興專欄

梅復興專欄 梅復興

台北出生,旅居美國。長期鑽研國防,嫻熟美臺安全關係。曾創辦並主編《 臺海軍情》電子期刊,現為臺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