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仲/以史為鏡 麥馬斯特引入「戰略同理心」打破美國「戰略自戀」

我們想讓你知道…一言以蔽之,「戰略」是一種思想方法(a method of thought),而要培養、訓練出這種思想方法,不可能靠憑空想像,必須經過許多的個案研究;而歷史正是這些個案,是戰略研究、甚至國際政治研究的土壤和基礎。

戰略,鈕先鍾,歷史,麥馬斯特,H.R. McMaster,川普,國際政治,戰略自戀,戰略同理心,外交政策,俄羅斯,認知戰

▲前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麥馬斯特(H.R. McMaster)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揭仲/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中華鄭和學會理事

「戰略研究必須以歷史經驗為基礎」,是筆者恩師、已故戰略研究宗師鈕先鍾教授在其著作《歷史與戰略:中西軍事史新論》中,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道盡戰略研究與歷史間緊密的關係。誠如鈕老師所言:「歷史學家雖不一定即為戰略學家,但戰略學家卻似乎必然是一位業餘的歷史學家」。這本《全球戰場》的作者,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退役陸軍中將麥馬斯特(H.R. McMaster)就是這樣一位歷史學家和優秀的戰略學者。

戰略,鈕先鍾,歷史,麥馬斯特,H.R. McMaster,川普,國際政治,戰略自戀,戰略同理心,外交政策,俄羅斯,認知戰

▲麥馬斯特的新作《全球戰場:美國如何擺脫戰略自戀,面對全球七大安全挑戰?》。(圖/八旗文化)

難能可貴的是,除了歷史學家和戰略學者外,麥馬斯特也是戰功彪炳的指揮官,更是文筆很好的作家;相信讀者在閱讀前言中,關於1991 年2月26日「東73度線之戰」的描述,都一定會有同感。在這段精彩的敘述中,不但沒有戰史常見的生硬與流水帳等通病;作者還讓讀者彷彿回到1991年2月26日下午,而且就坐在麥馬斯特上尉身旁,與「老鷹部隊」官兵一同參與那場與伊拉克共和衛隊的遭遇戰。讀者之所以能有身歷其境的感受,固然是譯者譚天老師的功力驚人,作者的生花妙筆更是居功厥偉!也因為有這組優秀的作者和譯者,使這本價值足以做為戰略研究與現今國際局勢分析必讀參考書的著作,讀起來不會感覺吃力。

「戰略自戀」與「戰略同理心」

為何本書可以作為戰略研究必讀之參考書?首先是作者在書中明確指出歷任美國領導者在擘劃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戰略時,常常出現的缺失,即「鏡像」(mirror imaging),認為對手會和自己用同樣的角度思考加上「一廂情願」,認為事態會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發展。而作者認為這兩種缺失聯合起來,使歷屆美國政府在面對來自其他勢力的挑戰時,往往呈現出一種「戰略自戀」(Strategic Narcissism),只從與美國有關的角度看世界,認為世局走向主要依賴美國的決策或計畫而定。

作者認為這種「戰略自戀」,不僅導致領導者在訂定政策與戰略時,並未根據情勢的需求,也使所產出的計畫「表面上狀似用來解決問題、卻與問題脫節」;也讓領導者刻意拆解相互關聯的問題,試圖用短程、簡單的辦法解決複雜的問題。更嚴重的是,「戰略自戀」也使領導者在一開始時過度自信,等發現情況發展不如預期時,卻又容易過度退縮。

戰略,鈕先鍾,歷史,麥馬斯特,H.R. McMaster,川普,國際政治,戰略自戀,戰略同理心,外交政策,俄羅斯,認知戰

▲在《全球戰場》一書內,作者提出了一整套制訂戰略計畫的方法,來矯正「戰略自戀」並重建美國的戰略能力。(圖/翻攝自Pixabay)

在指出領導者在擘劃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戰略常有的弊病後,作者接著提出了一整套制訂戰略計畫的方法,來矯正「戰略自戀」並重建美國的戰略能力。第一步就是引入「戰略同理心」這個思考模式。而這個思考模式,包括下列三項要點:

第一,政策與戰略必須基於一種認知,就是「競爭對手與敵人會影響事態日後發展」。

第二,不能假定事情一定會朝我們的目標線型發展,必須認清其他各造對事情未來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事情未來發展的途徑,不僅取決於你準備下一步怎麼做,還要看敵人怎麼反應、以及敵人可能採取的行動而定。這也就是說,其他各造的行動與己方的行動,彼此會產生連串的「交互作用」,使事件的演變、對手未來的發展過程,或對手可能的行動,不會照著計畫走。

第三,因此「了解驅動、制約敵手的是什麼的技巧」就變得格外重要。作者強調不僅要評估競爭、對手、敵人的利益,還要考慮驅動與制約他們的心理、抱負與意識形態。

「整合戰略」

從「戰略同理心」出發,就可進一步發展出作者所謂的「整合戰略」,即目標合理、手段可行、成本與風險可控、目標手段能相互配合、利益能超越成本,且具持久性、一貫性的戰略。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雖然沒有提到薄富爾(Andre Beaufre)和他那本經典著作《戰略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但作者對戰略本質的看法,其實就是薄富爾所強調的箴言:「戰略的本質就是一種抽象性的相互作用」、「是兩個對立意志使用力量來解決其爭執時,所用的辯證法藝術」。

戰略,鈕先鍾,歷史,麥馬斯特,H.R. McMaster,川普,國際政治,戰略自戀,戰略同理心,外交政策,俄羅斯,認知戰

▲法國將軍及戰略思想家薄富爾(Andre Beaufre)。(圖/維基百科)

換言之,麥馬斯特也和薄富爾這位將軍戰略家前輩一樣,都認清了「敵人有其自由意志」;也都主張戰略計畫所要應付的是一種辯證法的問題,所以對每個擬議中的行動,都必須計算敵方可能的反應;而所計畫的每個連續性行動,和對敵人每個對應行動的對策,又都應該綜合成為一個整體。

至於整個戰略計畫制定方法的關鍵,即如何能「了解驅動、制約敵手的是什麼的技巧」,或「如何計算敵方可能的反應」,作者則再三強調歷史的重要性,例如:「忽略或誤用歷史往往讓人拋開得來不易的教訓,讓人接受一些簡單的比喻、看不清政策或戰略的瑕疵。」「了解挑戰如何成形的歷史能幫我們問對問題,幫我們避開過去的錯誤,預估『他方」將如何反應;「他方」將如何反應部分取決於他們本身對歷史的詮釋。」

「身為將官的我發現,檢驗一項新職的歷史,能幫我問出該問的問題,幫我了解現行挑戰牽涉的可能性與難度。」

「對軍事領導人而言,閱讀與思考歷史,是我們對國家、對我們的士兵一項神聖的責任。」

「我相信,想了解、因應當代挑戰就必須了解歷史。」

從作者對歷史的重視, 不禁令人想到李德哈特(B. H.Liddell Hart)對「為何要研究歷史」的看法。在《人類何以陷入戰爭:李德哈特的歷史哲學》這本遺作中,李德哈特認為「歷史可以指示我們應該『避免』什麼,它的方法是指出人類很容易造成和重犯的某些最普通的錯誤」;歷史「可以使自己不受傷害,而又能對所應追求的最佳途徑獲得一種較明確的認識」。

一言以蔽之,「戰略」是一種思想方法(a method of thought),而要培養、訓練出這種思想方法,不可能靠憑空想像,必須經過許多的個案研究;而歷史正是這些個案,是戰略研究、甚至國際政治研究的土壤和基礎。

戰略,鈕先鍾,歷史,麥馬斯特,H.R. McMaster,川普,國際政治,戰略自戀,戰略同理心,外交政策,俄羅斯,認知戰

▲「戰略」是一種思想方法。(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在對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戰略該如何擘劃,提出一套方法後,作者隨即進入個案的探討,也就是其心目中,對美國與國際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的四類挑戰。第一類包括俄羅斯與共產中國,第二類是跨國恐怖組織的威脅,第三類是伊朗與北韓,第四類則是種種科技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這些個案的分析與探討,不僅提供大量台灣少見的寶貴資訊;也能讓讀者對2017年至2018年美國戰略調整的關鍵時刻中,華府國安圈對局勢的認知,提供第一手的觀察。使本書不僅可作為戰略研究必讀之參考書,也能成為研究當今國際局勢必備的教科書。

然而,本書也有一些「美中不足」之處。首先是作者在討論俄羅斯對對手國輿論與選舉所採取的種種作為,包括網路戰、操控社交媒體、發佈假故事、創造假人物的手段散播假訊息等,雖然做了詳盡的說明並列舉大量例證;卻還是跟國內討論中共對台灣的「認知戰」一樣,無法對這些作為究竟對民眾行為產生多大的影響,提出科學、客觀的評估。同時,作者在討論因應對策時,雖然強調教育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工具;但由於花了許多篇幅說明該如何加強管理,很容易讓讀者獲得應該不惜一切、加強管理的錯誤印象。

最後,作者一口氣提出了對美國與國際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的四類挑戰,包括多達七個威脅對象,並主張要針對每一個威脅對象提出「整合戰略」。但不禁令人懷疑,現在和日後美國的國力,究竟是否能夠負荷?最後是否會陷入《孫子兵法》在《虛實》篇中所提「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的困境?也值得讀者深思。

熱門點閱》

► 賴祥蔚/鏡電視新聞台獲准設立 國家傳播產業政策依舊是謎

► 霧谷晶策/僅25%美國人滿意 拜登就職週年成績差強人意

► Omicron連環爆!年關將近 強化NPI以阻社區大流行

► 黃韻如/「天時、地利、人和」俱全 此時台灣能進入病毒共存階段嗎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全球戰場:美國如何擺脫戰略自戀,面對全球七大安全挑戰?》(八旗出版),原標題為「以史為鏡」,本文為該書推薦序。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揭仲專欄

揭仲專欄 揭仲

揭仲,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現任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中華民國國防政策、中華民國南海政策、中共軍事改革與中共強制外交專題等。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