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看經濟】李沃牆/中日韓FTA簽署 台灣不能只靠短期轉單效益

▲中日韓三國的自由貿易協定(FTA) 第十六輪談判日前在首爾舉行。再來就是近日舉行「第七屆中日韓工商峰會」。(圖/路透社)

 ●李沃牆/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專任教授及兩岸金融中心副主任,亦為富華創投及兆豐第一創投董事、品豐投顧榮譽顧問。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12月24日在成都舉行的「第七屆中日韓工商峰會」指出,三方應確保明年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並進一步推動中日韓FTA談判取得進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南韓總統文在寅同聲支持,力爭早日簽署。此外,三國領導人並在會後簽署「未來十年三國合作願景」,具體內容包括守護自由貿易和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技術主導型合作及創新增長、深化環境領域合作及扶持醫療保健產業。

進一步言之,中日韓FTA最早源自於2002年的三國領導人會議,直至2013年3月才在韓國首爾舉行第一輪談判。爾後6年間歷經風風雨雨,談判進度停滯不前;特別是今年7月,日韓二國間爆發貿易爭端,導致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前景蒙上陰影。11月27日,中日韓三國的自由貿易協定(FTA) 第十六輪談判在首爾舉行。再來就是近日舉行「第七屆中日韓工商峰會」。據悉,中日韓將以較RCEP更高水準的貿易自由化為目標,全面討論貨物和服務市場開放、投資、原產地、通關、競爭、電子商務等問題。坦然言,中日韓FTA一旦談判完成並簽署,將有助於東北亞經濟圈的形成;在此情況下,對台灣的產業、出口及經濟成長會有何衝擊呢?

台灣與中日韓產業關連高 影響產業層面廣

持平而論,中日韓與台灣產業關連度高、也是台灣高度競爭及緊密連結的國家。台灣長期以來由日本進口零阻件產品,因而對日一直存在貿易逆差;但大陸則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國,兩岸貿易讓台灣每年賺取近800億美元的順差。而台韓二國因缺乏天然資源,發展經濟均依賴出口;韓國全力發展重化工業,而台灣則扶植中小企業;但二國的出口產業結構卻相當類似,在國際貿易上一直是競爭對手。其中,台灣具競爭力的投資密集產業,如電機設備及零件、汽車零阻件、鋼鐵等中間財相似度最高。尤有進者,韓國於2017年提出「新南方政策」,深化與東協國家關係,此恰與台灣所推動的「新南向」重疊。台灣不僅在FTA的數目及貿易覆蓋率遠不及韓國;且韓國FTA已包涵東協國家,對其「新南方政策」更是錦上添花。大陸與南韓簽訂FTA後,台灣會受到較大衝擊的產業將集中在汽車、鋼鐵、石化、面板、工具機、紡織、玻璃,以及偏光板等。

對台出口競爭力及經濟成長將造成衝擊

中國大陸、日本與韓國分別為全球第2、第3與第11大的經濟體,約占世界GDP總量的二成。三國之間的貿易關係亦相當緊密,包括,大陸是日本與韓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而日、韓則分別是大陸第2、第3大貿易夥伴;若三國的FTA完成簽署,則對彼此的經濟將有很大的助益。屆時,台灣的出口競爭力與韓國將愈拉愈遠;又大陸為台灣最大出口國,未來若大量由別的免關稅國家進口,將衝擊台灣出口。雖然台灣的高科技產品出口在資訊科技協定(ITA)下,出口至中日韓等國已近零關稅。高科技產品出口約占出口總額的七成;但仍有三成的出口產業,將近600億美元需被課稅。

換言之,若是高科技產業,則相對具競爭力;但對大部分的中小企業,尤其傳統產業所受到的衝擊不言可喻。除了對貿易影響外,對外人直接投資(FDI)及台灣就業市場也會有負面效果。如前所述,大陸均為台灣、日本及韓國首要的出口市場;再加上大陸工業產品平均關稅將近10%,FTA降稅所產生的貿易移轉效果相當明顯。因此,若中日韓FTA先於兩岸ECFA完成,必然會大幅減損台灣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力。根據經濟部委託中經院的研究,中日韓一旦完成洽簽自由貿易協定,台灣貿易條件將大幅度惡化,不僅對台灣整體實質GDP將減少45億美元,總體進出口貿易將銳減3%至4%,總產值也將大減159億美元,實不容小覷。

轉單效益係屬短期 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才是長久之道

據統計,台灣今年1至11月出口值較去年同期減少1.9%,預計全年出口總額將小幅衰退;而進口值年減0.9%,亦難逃衰退。今年以來,台灣對香港與大陸出口衰退5%、對東協衰退7.6%、對歐洲出口衰退4.9%;而對對美國及日本出口卻分別成長了17.6%與1.8%;但大陸地區占台灣出口的4成,而美國與日本占台灣總出口僅2成1;台灣對美國出口成長,根本無法追上台灣對東協加上歐洲等國出口衰退的速度。台灣在美中貿易戰中雖意外地獲得轉單效益,但這應是短期的現象;一旦美中貿易戰緩和,全球貿易成長,大陸仍是很多國家及台商供應鏈佈局的首選。屆時,轉單效應可能逐漸淡化,台商回流現象也會告一段落。

主計處雖調高今明二年的經濟成長,但央行卻示警,認為明年的民間投資動能可能趨緩,廠商對未來景氣審慎看待,再加上基期墊高,明年實質民間投資成長將大幅低於今年。政府若無視於中日韓FTA及RCEP即將簽署的事實;加上兩岸關係依然陷入僵局,服貿、貨貿協議及ECFA難以推進下,出口所受威脅勢將增加。被排除在「東北亞經濟自貿區」的台灣,除了在中日韓這三大市場的競爭力會遭到削弱之外,也會因為產業前景轉弱,影響外資對台灣的投資,陷入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有鑑於此,政府必須積極加入RCEP或CPTPP等區域經濟整合,並完成兩岸ECFA的貨貿及服貿簽署,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熱門推薦》

►被RECP孤立的台灣 終邁向邊緣化?

►大陸經濟下滑 台灣有辦法倖免於難嗎?

►ECFA中斷真的無所謂?

►看更多【李沃牆】專欄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李沃牆專欄

李沃牆專欄 李沃牆

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專任教授及兩岸金融中心副主任,亦為富華創投及兆豐第一創投董事、品豐投顧榮譽顧問。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