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河/從「產學合作」中 找到影視產業的新活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真正影響影視產業發展的關鍵,除了產製工具的升級,終究還是維繫在產業內容與人才層面的供需。

▲本文以產學合作為題,探討影視人才培育議題。圖為世新大學學生參訪電臺。(圖/世新大學提供)

● 陳清河/世新大學副校長

上個月,個人在中時新聞網撰寫「台灣影視要追上韓國先從學界開始」時,曾引述周銓監製所提出「台灣影視產業的人才、演員、技術都在,就是貧窮限制了想像,缺乏格局」的建言。由於人才終究是產業永續之道,因此本文嘗試再以產學合作為題,探討影視人才培育如何縮短學用落差的相關議題。

產學合作是未來影視產業的新活力

長久以來,由於大學課程規劃與師資結構的框架,讓學校的人才培育與產業之間有頗大的距離。不言可喻,適度規劃各種適性的產學合作共同培育人才的策略,當然是縮小學能與職能落差的作法,換言之只有透過密切的產學互動,以「做中學或學中做」的方式,才是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從全球影視產業鏈的角度觀察,影視人才的培育關注的面向,更需從創意研發、劇本創作、產製管理、技術導入、財務模型、軟體設計、國際行銷,乃至智財權管理等面向去因應調整。從最近個人服務的世新大學陸續推動LED智能攝製基地與數位敘事研發中心兩項作為,深信對國內影視人才如何接軌產業鏈,將會提供另一影視人才媒合的機會。

智能攝製基地將是影視產學合作的另類接觸

世新大學運用好萊塢最新技術的「LED Virtual Studio智能攝製基地智能攝製基地」於12月25日舉行開鏡儀式,此一亞洲大學中最大的影棚,係由P2.6等級的2256塊LED面板組合成270度環形背景,直徑15米、高6米的環型巨幕上方,還配有一塊10米乘10米的正方形LED天幕,運用即時影像追蹤攝影設備結合動作傳輸,同步控制攝影與燈光設備,提升傳統「綠幕虛擬去背特效」之實時成像不需依賴後製合成的攝製模式,讓演員可在體驗沉浸式表演的同時,即時完成環境擬真光源、色彩、影像反射等元素,大幅縮短影視製作的流程與時間,更給予導演和演員更直觀的臨場感。

▲世新大學「LVS智能攝製基地」。能賦予導演、演員更強的臨場感,並降低拍攝成本。(圖/世新大學提供)

世新大學智能攝製基地正式啟用之後,除了同步開設11門相關課程,培養學生在攝製技術、場景設置、美術動畫、沉浸表演等能力之外,更同時在產學合作的面向,積極結合單部電影創作之攝製需求,正尋求與東森購物或影視產業等大型平台合作的可能性,其實質目標就是如何藉由各類產學專案,為影視產業培養更多優秀的人力。

數位敘事將成為影視產業創新的顯學

今年3月,個人在ETtoday雲論發表數位敘事一文曾提及,跨媒體數位敘事應有故事、跨平台、社群以及虛實整合等四大要素。簡言之,數位敘事的主要特色,在於不用修改原作品的內容,只要調整資料庫的素材,就能建構多重軸線、多重時空與多重動線組合的敘事模式。創作者藉由數位敘事的多媒材、易互動與高連結的條件,即可促成許多影音串流、線上遊戲、影視劇本或新聞報導的呈現形式,讓內容的溝通、表達與敘事形式,建構多重軸線、多重時空與多重動線組合的敘事模式。

▲Netflix互動式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影片將根據觀眾在片中選擇提供不同的結局。(圖/甲上提供)

基於人才流通的動機,世新大學決定搭配智能攝製基地的啟用,順勢成立數位敘事研究發展中心。期望學生在影視產製的工具升級之外,再藉由產學合作的機制,協助強化學生多元的數位敘事能力,讓學生除了透過課程有系統地訓練掌握敘事邏輯之外,也可順勢跨出校門驗證其研發的成果,並藉由各類媒合機制成為影視產業另一創作來源。

結語

總結而言,面對影視產製的技術不斷升級,以及串流播放模式更趨多元的當下,真正影響影視產業發展的關鍵,除了產製工具的升級,終究還是維繫在產業內容與人才層面的供需,深信諸多優質產學合作的推動,勢必會與影視產業新活力畫上等號。

熱門點閱》

► 紀俊臣/竹竹併先行 落實「縣市平權」應更深謀遠慮

► 霧谷晶策/台灣對外交危機麻木 美智庫竟稱:沒邦交更好!

► 吳崑玉/總預算案逕付二讀——懷念彭百顯、王金平

► 李沃牆/人均所得逾三萬固然可喜 追求均富目標更難能可貴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陳清河專欄

陳清河專欄 陳清河

世新大學專任教授兼任副校長,曾任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臺灣電視公司董事長兼任總經理,對於傳播產業有卓越貢獻,屢屢在大學院校舉辦大型產官學的研討會,推動傳播產業在法律、科技和管理與時並進,至今仍為各界所倚重。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