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

人稱「洋蔥醫師」,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理性的獅子座,就像《湯姆歷險記》中的湯姆隨時充滿活潑能量,對事情總能有條理、有邏輯性的分析處理。

錢能買到一定的幸福 平衡金錢與生活目標的追求

金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貢獻到幸福,但它不能獨自確保幸福。幸福是一個複雜的主觀體驗,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人際關係、精神健康、自我價值感和個人目標的實現。因此,追求金錢應該與追求其他生活目標和價值觀相平衡,以實現更全面的幸福感。

2023-09-15

厭世代情緒風暴 「憂鬱症年輕化」和「就醫率低」成隱憂

年輕族群的憂鬱症常被貼上「抗壓性太差」或「只是叛逆期」的標籤,而錯失諮商與第一時間治療的良機,而家人也可能認為他們只是一時心情不好,而忽略其他的徵兆。衛福部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希望鼓勵年輕人勇於求助!

2023-09-07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未能有效設立推動

回顧我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之發展脈絡,從早期的醫療模式發展為社區模式,從結合醫療機構資源,逐步拓展至連結社區資源,期望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就近作為整合社區多元服務體系與連結責任區域內各網絡單位之醫療、衛政、就業、教育、社會福利等資源窗口,並建立以個案管理為基礎之精神病人社區照護團隊。

2023-09-06

建立合宜合法進程解決跟騷 治療加害者更要保護受害者

跟蹤騷擾行為通常需要經過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或法律專家的評估,以確定是否與精神健康狀況有關。無論如何,跟蹤騷擾行為都是不合法的,可能需要採取法律行動來保護受害者的權益。如果您或有人您知道正受到跟蹤騷擾,應儘快聯繫當地執法機構或法律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2023-09-01

山道猴子揭人生而自卑 「 超越自卑」而非被自卑控制

YouTube爆紅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中,男主角喜愛騎重型機車跑山,為了在車友圈、社群FB、IG上「有面子」,不斷信貸借款,更新設備、借錢給女友,更為了獲得粉絲喜愛,在擋車壞掉時,不願意認賠殺出,反而向親友借錢籌款,「 打腫臉充胖子」。

2023-08-18

台灣販毒者都在放鞭炮 恐龍大法官:判刑太重違憲!

今天是2023年8月11日,對於台灣販毒者而言,真是可以開心放鞭炮的日子!因為一群恐龍大法官「拯救了」他們,販賣一級毒品可以輕判。

2023-08-11

從李玟之死談世間情為何物 真心付出的愛有益健康

如果二個人能誠心誠意的彼此相愛,體內的社交激素、有助於活動力和注意力的多巴胺、改善負面情緒與睡眠的血清素、加強反應能力的新腎上素、以及讓人淡定愉悅的腦內啡都會增加分泌,讓人健康延年益壽。

2023-08-14

楊聰財/不要再輕生!李玟殞命造成更多親友情緒障礙

世界巨星李玟驟逝的消息除帶來莫大的震驚與遺憾外,也提醒了世人,憂鬱症如同「心」的感冒,它不分性別、年齡、個性、財富狀況與地位,甚至不會管你是陽光、充滿活力或是內向不擅表達,其實都有可能罹患的一種疾病。

2023-08-10

台灣人陷柬埔寨詐騙煉獄 注意被害者身心重建

急性壓力障礙是在事件發生後1個月內會產生的身心障礙,如果沒有處理緩解,病況容易慢性化,超過1個月,成為創傷後壓力障礙,更易惡性循環,合併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酒精和震驚安眠藥物使用障礙。所以本人呼籲:受害人應該被關心,接受精神醫療團隊的介入協助,進行評估和處置,才不會真的人財兩失!

2022-08-15

老虐暴增!75歲嬤送兒房卻被趕到陽台睡 多關懷周遭長輩

根據媒體在西元2022年8月7日報導,台灣地區持續對抗疫情數年來,隔離使家人相處機會增加,但也讓家暴案件創下新高,其中以「虐老」案件成長驚人。其中「直系血親卑親屬虐待尊親屬」最令人痛心,此類型為子女對父母或孫子女對阿公、阿嬤虐待。

2022-08-08

楊聰財/《精神衛生法》修法 別將犯罪問題醫療化

台灣近期《精神衛生法》的修正提議,主要來自於2016年小燈泡案件時,輿論質疑精神疾病病人強制住院要件過於嚴格,致使部分病人無法收治,亦有論者認為缺乏社區支持體系,社會安全網絡不足,衛生福利部因此有修法之動議。本人擔任精神專科醫師30多年,特別藉由此文,提出一些看法與建議。

2022-07-28

知名精神病學家大腦竟有精神變態病理結構! 從槍案談病態性人格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於7月8日遭不滿他的人槍殺。台灣則在7月14日於南投草屯康建生技公司發生駭人的行刑式槍殺,釀4死1重傷。據悉,兇手一直懷恨案發8年前的殺人未遂案,被害者出庭做證。這二起兇殺案的兇手,若從犯罪心理學以及司法精神醫學角度來看,必須談談病態性人格(Psychopath)的特徵和可能性。

2022-07-25

楊聰財/性侵犯「刑後治療」若違憲 放出來出事誰負責?

台中男子盧恩本犯下3次乘機猥褻罪、2次幫助詐欺罪及5次侵入住宅罪,入監服刑3年5月,但因被鑑定出仍有再犯性侵高風險,遲遲無法出監,他質疑《刑法》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未設定治療年限,違反比例原則,與另外2名性侵犯與2名法官聲請釋憲。大法官2020年12月2日宣布,將於31日作成解釋。

2020-12-30

紐機師跟廣達妹被酸CCR 醫師:難修成正果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020年12月22日宣布新增1名本土個案為廣達女員工(案771),她是確診紐西蘭籍機師的接觸者(案765)。網友說,「你們有想過嗎?要不是案771犧牲自己一個人的健康,把案765綁得死死的,讓案765沒有時間到處趴趴走,不然依案765的個性,肯定有更多的CCR會中鏢」

2020-12-24

楊聰財/彰化女童失蹤12年獲救 需避免「病態性互相依賴」循環發生

彰化縣林姓婦人2008年與謝姓男子離婚,帶走當時11歲、就讀國小五年級的女兒消失無蹤;她為了躲避丈夫和警方追查,不僅沒讓女兒繼續上學,連看醫生都是自費。本文提出,應該要關切失蹤者的身心狀況,因為按照「艾瑞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 正常人的一生,從嬰兒期到成人晚期,分為8個發展階段。

2020-12-10

防再現「婆婆殺我」悲劇 婆媳可試試「三明治表達法」

近日台灣社會傳出「我的婆婆殺了我」憾事,再度點起輿論對於婆媳相處議題的關注,而精神科醫生認為,除了「丈夫」是化解婆媳問題的關鍵之外,藉著制定「姻親專法」,或許能夠減少家庭內某些具過強控制欲者的言行。

2020-12-01

單親媽殺子判死》楊聰財/精神疾病不是護身符!

新北市吳姓單親媽今年2月在摩鐵勒斃2名子女後,吞安眠藥後傳簡訊給前夫,稱要與孩子共赴黃泉,被前夫救回,一審遭判死刑。判決一出,引發論戰。此篇文章,筆者試著用精神醫學與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這個案件所帶給我們的省思。

2020-11-29

青年耍性子 家人疑遭寵壞?醫師:全是「青春期」的錯

學界指出「青春期」的定義已從10歲涵蓋到25歲,為了不要讓孩子過早進入到青春期,醫生建議父母親應注意孩子飲食,避免環境賀爾蒙使小孩提早進入到發育期。

2020-11-28

楊聰財/寫給想自殺的你

首先,我想與你分享我「想死」的事情。我是西元1963年出生,本身是軍醫,從事精神科,自殺防治屬於精神科醫療人員很重要的受訓以及工作內容。

2020-11-15

楊聰財/梁嫌對長榮女大生下手 因戀物癖+強制性摩擦症?

台南發生隨機擄人命案! 據報導,長榮大學的馬來西亞籍24歲鍾姓女大生,在2020年10月28日獨自回租屋處途中失蹤,警方獲報發現高雄男子梁育誌預謀性侵。在此起凶殺案前4周前,同樣地點另名女學生險些遭擄一案,顯示這位兇嫌有強制性摩擦症(Frotteuristic Disorder)的可能性。

2020-10-30

楊聰財/情緒障礙家長混入學校攻擊自閉症學生 校園安全拉警報

桃園市某國中日前發生一起家長與學生衝突事件,家長持小型電擊器攻擊學生,造成手臂、腹部輕傷。該名國一學生鑑定為自閉症、情緒障礙,由於開學以來,對師長、同學暴力行為不斷,家長擔心子女受傷,以輔導老師名義混入班級陪讀,未料發生衝突

2020-10-13

楊聰財/竹內結子輕生 「戲劇型人格」是自殺高危險群?

知名女星竹內結子傳出上吊自殺死訊,享年40歲。竹內結子的代表作有《午餐女王》、《冰上悍將》、《現在,很想見你》等。日本在西元2020年演藝圈真是不平靜,曾經出演過日劇《血色星期一》的三浦春馬、蘆名星、藤木孝3人也相繼自殺離世,讓人唏噓不已。

2020-10-07

楊聰財/法規創造「性騷擾犯趴趴走」的機會

近年來,性騷擾案申訴案件逐年增加,這篇文章中要點出一群「低危險高再犯的性騷擾犯:摩擦症」加害人,在「預防再犯」進行時碰到的挑戰與困難,需要有智之士可以共同來努力,集思廣義,防範被害者的持續發生,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2020-10-06

楊聰財/為何要學三國等歷史?從社會心理學解析

九月開學了,今年國中一年級生拿到新歷史課本。有教師認為,新課綱「略古詳今」,近代史更豐富,且納入日韓、東南亞素材,有助提升學生國際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此文我試圖從自己的專業,來剖析「學歷史」在精神社會心理學的重要角色。

2020-09-26

楊聰財/喊人「小三」、「貝戈戈」 也算性騷擾?

本人近年來很榮幸地陸續受邀擔任許多機關的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顯示在現代社會中(包括職場), 「性騷擾」議題越來越被重視。在職場,阿英想要幫阿芬出氣,便向阿芬要了主管的手機號碼,傳了以下簡訊:「你這位單身老主管,做人要有良心,待人好一點,不要太”貝戈戈”!」

2020-09-17

渣男發言人》楊聰財/從丁允恭爆性醜聞 談如何不成渣男

《鏡週刊》爆料丁允恭在高雄任職時,涉及婚外情並周旋四女之間,丁還曾數度在上班時間的局長辦公室與對方發生關係,讓某女3度懷孕,丁卻以影響政治前途為由要她墮胎,丁允恭於當日請辭總統府發言人一職。

2020-09-11

楊聰財/自殺死亡率達24年來最高 見識青少年情緒風暴

自殺是青壯年族群死亡原因第二名,沒辦法獲得家庭的支持力量又無力獨自對抗外在環境,在壓力大且找不到幫助的情況下,很可能會產生憾事。

2020-09-02

楊聰財/孩子被欺負不跟父母說,怕被「二次霸凌」!請不要跟孩子說「肯定是你有問題」

說到校園霸凌,首先希望父母親能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就是校園霸凌絕對不是青少年之間的打打鬧鬧,不能簡單用各打五十大板,或者乾脆是和稀泥的方式來處理。因為你們要知道,校園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社會的縮影。

2020-07-31

楊聰財/「這四種」特質的孩子 在學校易被霸凌!連領袖型也不例外

很多父母親會想不通,覺得自家孩子很懂事啊,小大人一樣,怎麼會被同學針鋒相對?其實,我們通過很多臨床案例可以總結出來,青春期的青少年雖然如果在性格特質上偏向以下幾種類型,人際交往往往容易遇到問題,更進一步的話,也可能會被同學霸凌。

2020-07-17

楊聰財/分屍殺女友...「病態人格」應加強正確的情感教育

親密關係暴力的發生,原因在於許多人都誤解了愛,將感情當作控制權力與關係確認的場域。「愛、喜歡、控制、暴力,他們都分不清楚,因為他們沒有好好被愛過,不知道他值得好好被對待,也不相信自己應該被愛。」

2019-02-12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