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終於同意遵守澳洲政府研議的《新聞媒體協議規範》(News Media Bargaining Code)的精神,與澳洲新聞媒體達成協議,若傳播媒體內容,必須向其支付版稅,而未如先前所宣稱地退出澳洲市場。
2021-02-19
美國每年約有2%-3%的合格選民從一州遷移到另一州,儘管看來數量不高,但是對搖擺州有時具有關鍵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在美國選舉人制度下,長期下來,將對美國的政治版圖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2020-11-04
台股週一(27)打破泡沫時期的指數,創下歷史新高,台積電也隨之大漲。在全世界都因為新冠肺炎而陷入大蕭條後最大經濟危機的時刻,台股罕見的新紀錄並非僅肇因於寬鬆的貨幣政策,背後更深刻的結構因素來自美中新冷戰。
2020-07-28
有人問道,加拿大最近與中國是否有新的進展,除了加國國會展開聽證會調查新疆集中營,並打算研擬抵制措施之外,其實真正要注意的,並不只是各國個別的中國政策,還包括國際圍堵的聯盟,這比個別國家的中國政策,更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冷戰。
2020-07-27
《鏡週刊》報導李眉蓁2008年的碩論有96%的頁數,抄襲自8年前雷政儒的碩論《兩岸經貿互動與台商投資之演變分析》,而李眉蓁的指導教授是時任中山大陸所所長的林德昌,口試委員則包括東華大學副校長朱景鵬與政大國關中心趙甦成,其中朱景鵬曾任花蓮縣副縣長、馬英九政府的研考會主委
2020-07-23
隨著川普與拜登所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美國人越來越發現自己必須在兩個爛蘋果中挑一個比較不爛的。真正的問題是:在疫情、冷戰與暴動如此嚴峻的時刻,領袖還能有別種想像嗎?
2020-07-17
中國正式通過香港國安法,美國同步宣布制裁香港,台灣卻發生荒謬的大同公司經營權之爭,面對台灣這樣的併購環境,我們真的能夠從逃離香港的金融大餐中,分得多少肉末呢?
2020-07-02
平日世界各國無心搭理台灣,然而當全球秩序被疫情打亂,才正是台灣介入國際新秩序並貢獻國際社會的時刻,外交部應思考,台灣經驗能給予國際社會什麼樣的協助?
2020-03-17
台灣人對於新加坡一直存在不少迷思,星國優異的經濟表現與秩序,一直是台灣保守人士的聖殿。理論上防疫較易的新加坡,在本次武漢肺炎中表現如此拙劣,也許值得未來進一步研究,並有助於台灣人打破星國迷思,對制度的複雜面向,有比較深入的理解。
2020-02-12
學者們對於川普的反感,並非百分之百出自理論,意識形態也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要了解為何川普不受許多美國大學教授的歡迎,必須要了解美國大學意識形態的變遷。
2020-01-03
在《用常識治國》中,余杰以十章的篇幅回顧川普自參選美國總統迄今的重要歷史切片。前四章著重於川普的內心世界與人格特質,強調受到三方面的影響。
2020-01-03
美中冷戰,從貿易戰到科技戰,接下來將是金融戰與軍事競賽,不知道龍龑之公布的上海長興島造艦,是否象徵是美中軍事競賽的開端?以及是否最終會成為中國高槓桿債務壓力的最後一根稻草?
2019-12-18
即使像她這樣的「中國友人」,在中國時也遭受監視,當她知道中共有一份清單,隨時可以拘留和審訊100名加拿大人,終於踩到底線,使得她成為加國極少數起身反對中國的「友好人士」。
2019-11-27
中國今後的經濟成長估計大概就在3%上下,當然3%是平均,每年會隨景氣循環互有高低,但是所謂的6%應該是明顯高估了,今後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大概只會略高於台韓等亞洲國家。
2019-10-22
正因為James 考慮發言的「後果」,批評90%於利益無損,但是批評10%卻會使得這部分一毛不剩,所以究其實還是民主與獨裁的制度差異。
2019-10-17
但是這一次不同,是中國直接對美國人在推特的言論進行審查,台灣人或許已經習慣這種審查與道歉,但是這對美國民眾而言還是首次,其震驚程度不下於台灣人當初眼見周子瑜被迫公開道歉。
2019-10-08
北京政府試圖將每一次台灣選舉視為一次改變台灣的操兵,目的不僅是拉下民進黨,也不是一味地宣揚統一,而是將每次選舉成為改變不同台灣人的統獨傾向的運動。
2019-09-18
台灣許多人儘管口頭上認識到台灣教育部管制太多,但是心靈上始終未曾真正解除管制,認為世界上只有一種博士標準,而且是台灣的標準。
2019-08-30
相較美國有85,000名公民在港生活工作,加拿大顯然才是最可能影響的利害關係人,目前有30萬名加拿大公民住在香港,還有20萬香港移民正定居於加拿大。
2019-08-16
韓國瑜出線帶給台灣總統大選前所未有的考驗,偏偏又正值美中冷戰世界大變之際,正如每一次價值鏈的改變都帶來台灣改變位置的機運,台灣是否會因此而錯失良機?
2019-07-17
長期而言,不僅美國與中國陣營逐漸脫鉤,緩慢地發展各自的體系,即使是日韓之間也可能緩慢地脫鉤,最終都將透過全球價值鏈的重塑而影響到台積電、蘋果與華為等企業。
2019-07-12
台灣家族企業的困境、集團企業的繼承危機、郭台銘的參選,從某個角度來說,也與長榮企業的罷工有關,因為企業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散程度,與該國勞動市場的管制和進入障礙的高低有關。
2019-07-09
在股權分散的大公司中,董事基本上是管理「別人的錢」,因此不會像是管理自己的錢那樣小心謹慎,花別人的錢也意味著某些董事可以用很少的錢,就控制甚至剝削其他多數股東的錢。
2019-06-27
美國自貿易戰伊始,就配套嚴審進口商品的中國成分,目的已經十分清楚,重點不在關稅,而在將世界價值鏈遷出中國,接下來的三〇一報告到封鎖華為,也在重塑世界價值鏈。
2019-06-13
無論是中國的制度改變或是智慧財產權等規則改變的效果都是長期的,但關稅損失卻是能ˊ隨時取消的,假若讓中國損失致雙方差距擴大,就可能值得美國這麼做。
2019-05-30
領導不僅是一種特質,而是特定環境下的行為模式,領導不僅僅是指定目標、分派工作與監督成果,同時也包括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係,領導不僅是權力,也是影響力。
2019-05-15
世界的創新活動越來越向大城市集中,北京、倫敦、柏林、多倫多、巴黎,台拉維夫等城市成為新興勢力,小城市逐漸被拋棄,不幸的是,台北市正屬於輸家。
2019-05-03
郭台銘有意參選總統的消息醞釀數月,突然翻覆政壇,各界議論云云。無論真正參選與否,陰謀論已經硝煙四起。比動機更引人注目的則是郭董對選票的影響。
2019-04-19
蔡英文在LSE求學時,正是柴契爾改變英國與世界的時刻,之後1992年柴契爾也曾應外交部邀請訪台,1996年又為了香港回歸來台訪問,蔡英文對她應該相當熟悉,即使今日哲人已遠,相信仍有值得借鏡之處。
2019-04-10
2025仍是強調中國傳統的製造優勢,但是2035則不同,企圖從規格追隨者變為規格制定者。如果美中真的發生冷戰,在具有網路外部性的科技領域,誰能夠找到越多盟友加入,就越可能掌握世界未來的發展。
2019-02-22
如果Swartz 今日仍活著,不知道他會如何看待這些因同溫層與回聲室而起的各種偏見,以及假新聞、資訊戰和網路崇拜的各種粉類現象?
2019-01-29
這場由名嘴、網紅、柯文哲、媒體、見獵心喜的國民黨與毫無章法的民進黨,所共同泡製的紅包之亂,就如同台灣過去的各種亂象,由相似的演員演著類似的戲碼。
2019-01-15
許多自稱為魯蛇的年輕人,見到他每月20萬元的月薪時,立刻會拿來與22K或是自身的薪水比較,嫉妒之心在認知系統上立刻佔據優勢地位,對資格與能力的討論退居次要,想像中的理性辯論已經不可得。
2019-01-14
這次管中閔事件的爆發,與派系衝突有關。要徹底解決管中閔事件,焦點就不能只放在目前的法律攻防,而需要更根本的從修改《大學法》、大學的法人地位與統治結構著手。
2018-12-25
我所憂慮之事正在發生:兩岸一家親已經逐漸為台灣人民所接受,即使是所謂的台派,在九二共識之前,人們會忽略兩岸一家親,而這正是統一戰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國過去數年來統戰的最大成就...
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