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燕連任市長之路,應該算是相當平順的。綠營若無特別人選,也沒有打出實據爆料,要撼動盧媽媽的優勢實在有點難度。但選舉這事,不到最後一秒誰也不敢下定論,眾人也不要小看蔡其昌的爆發力。
2022-03-08
烏軍的戰略,很可能一開始就是準備用卡爾可夫等城鎮戰泥沼拖垮俄軍,或製造不可承受的傷亡。尤其配備刺針、標槍等飛彈後,步兵戰力大幅提升,伏擊戰等刺蝟戰略的確有望奏功,但其代價可能將是整座城市的毀滅。
2022-03-03
普丁大帝終於下定決心武力進犯烏克蘭,雖然烏克蘭軍力沒有那麼不堪一擊,但就第一日的戰況來看,俄軍似乎暫居優勢。但以作者觀點,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此前犯下的三個致命錯誤,讓人對烏克蘭前途難以樂觀。
2022-02-25
因拍戲相熟的朋友張銘祐,最近為民進黨提名問題鬧上了新聞,汪導與李戡都跳出來聲援。於是閒人我就去研究了一下新北市大文山區(新店、深坑、石碇、坪林、烏來,新北市市議員第8選區,立委新北市第11選區)的選情。為何該選區正上演激烈的派系內戰?
2022-02-17
三個要選縣長的人,一個是縣長安排接班的周春米,一個是自稱英派又拉了老縣長蘇貞昌背書的莊瑞雄,另一個是最近貼文引用賴清德表態挺他的鍾佳濱。各方不但在黨內互鬥,還鬧上媒體公開互幹,甚至連國民黨議長和議員都被拖進來攪和。這將是民進黨2022大危機?
2022-02-10
總的來說,1月9日的兩場投票,總算為近半年來的腥風血雨畫下一個休止符,政治線記者終於可以休個假,把主線還給醫療線,小市民們也可以圖個耳根清淨。這半年來的政治攻伐,說明了「遍地烽火」是一種多麼無腦無謀的創傷後自殘行為?
2022-01-10
韓國瑜強勢復出,名為公益,實是韓總舞劍,意在政治。他的基金會名為「典亮」,也是取其諧音,原意是「點亮」社會暗黑角落。但老韓這把光能劍上是載著火種的,到底瞄向了那根蠟燭?那個政治人物?也頗值推敲。
2022-01-03
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將二兆總預算案逕付二讀,理由是國民黨籍召委遲不排案審查,會趕不上預算年度,引起朝野又一波大戰。說實話,這場仗打得莫明其妙,雙方都玩得很「土」,很Low。又怎麼說?
2021-12-24
鏡頭拉回昨晚。王妻長文一發,綠營側翼一片哀嚎,痛罵這會轉移焦點,影響投票,也有人將李靚蕾比作當年周子瑜,只不過周是幫到綠的,李是幫到藍的。早上十點去投票,多是老人,但投票所旁邊市場依然人滿為患。到中午左右,河道上出現的曬投票文,多半是偏綠人士標記四叉的,藍營幾乎看不見。
2021-12-18
正在疑惑近日河道上除了渣男打立委之外,綠營明顯在全力撲打反萊豬議題,便收到ETtoday的民調數據,瞬時恍然大悟。投票前十幾天做的民調,四項公投,重啟核四不意外的大概掛定了,公投綁大選已逼近到正反只差3趴,藻礁相差5趴,只有反萊豬還贏十幾趴。
2021-12-08
美麗島電子報民調顯示,四項公投中有兩項已經翻盤,一項即將翻盤,僅餘反萊豬還有17.5%優勢。但沒過幾天,11/30日,ETToday民調出爐,一樣估計投票率會達到6成。而在一定會去投票的民眾中,重啟核四也已經翻盤,其他三項公投,同意方仍維持十幾、二十趴的優勢。這兩份民調究竟代表什麼含義?
2021-11-30
從屏東挖眼到桃園超商,說明了咱們這些政治體系的大人們,平時只看數字績效,出事便震怒譴責,毫無解決小小治安問題的意識。在大人們的眼中,重要的事情是公投,是選舉,是派系,是人情,是宣傳,是出名,不是超商店員們的安危。
2021-11-22
講白點,雖然近日藍綠雙方為了四大公投戰得烽火連天,雙方都「呼群保義,在此一舉」;「國家興亡,在此一戰」。當成總統大選在打,或視為閣揆保衛戰,也有人說成2022年選舉前哨戰。但現實上民眾對公投頗為冷感。
2021-11-14
近日兩岸戰雲密佈,美國國防部認為共軍可能在2027年攻打台灣,前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則認為可能在2024便發兵。美國智庫、軍方紛紛展開對台兵推,其中熱點便是東沙島,還創造個「毒蛙戰略」的新名詞,搞得大家暈頭轉向。
2021-11-04
陳柏惟罷免案過程中,一直悶著不談,原因是我覺得各方都在軟土深掘,扁擔上頭蓋大樓,把這個罷免案賦予了過多政治意義,讓人感到厭煩。陳柏惟真正的問題是地方經營頗為薄弱。大約在罷免案之初,便聽過此種聲音,相當部份還來自綠營基層,但直至熱戰已酣,3Q才說他辦過3千多件選民服務,卻也無從查證。
2021-10-23
蔡英文國慶談話的重點,在於她強調各政黨間應建立「確保主權、捍衛國土」的「共識」、「最大公約數」、「國旗不見了,共同升起」這些凝聚團結式的語言。
2021-10-10
立法院一開議就打架,立委們打得很起勁,媒體卻報得了無生趣,河道上連討論轉貼都趨近於0。這種「膝反射」式的在野黨抗爭策略,比小吃攤前打群架還上不了版面,激不起關注,甚至沒人知道為什麼要打?請問這場仗,到底打得有何意義?
2021-09-30
國民黨黨主席選到相互攻擊,實在是始料未及。張亞中控訴朱立倫扣他「紅統」帽子,朱立倫抓著老伙伴李四川又跟韓國瑜通電話以拉攏韓粉,若干挺朱縣市長紛紛表態,年輕黨員則連署發文「只挺團結」,在在說明連自家人都開始憂心,週末過後的國民黨會不會分裂?
2021-09-24
Delta再次入侵,引發新一波恐慌與管制,政治圈當然也沒閒著。首長們邊暴跳邊管制;異議者們邊指責邊嘲笑。但現實上,不論升級管制或是加速施打疫苗,都無法阻斷類似的幼兒園和小學傳播鍊。現今所有疫苗的施打年齡,最低的是12歲以上,就算所有成人都打好打滿,仍有約230萬0~11歲人口無法施打疫苗。
2021-09-10
8月美麗島電子報民調,蔡英文與蘇貞昌的信任度與滿意度雙雙回升,40歲以下年輕人對蔡英文的信任度還雙破60%。這份民調正好凸顯政治判斷優劣之重要性,而要做出正確的政治判斷,最根本因素仍須回到「思考的時間單位」上。
2021-09-03
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選舉於8月17日下午完成登記,朱立倫、江啟臣、張亞中、卓伯源四人登記參選,預定於8月19日抽籤,9月25日投票。其實在登記截止那一刻,這場黨主席選舉已經選完了,當選人朱立倫,句點。為何作者如此想?
2021-08-19
台灣疫情防治有成,全台陸續開放店家內用。作者與女兒在外用餐慶祝八八節,卻發現當前「餐飲業防疫指引」與管理措施有下列這些問題⋯⋯?
2021-08-11
上海復星11日晚間發佈與郭董永齡達成購買一千萬劑BNT疫苗合約,郭董稍後證實,新聞還報他順便包辦了-70度C的冷鏈倉儲運輸。指揮中心則以低調證實法回說:「購買進度還不方便透露。」妙的是,一整夜下來,綠、藍、白各家網軍,全都對此噤聲不語,只有醫界朋友轉貼此一訊息。為何?
2021-07-13
自從去年疫情爆發以來,官方與政治人物很流行用軍事術語來描述各種防疫或抗疫措施,從拒敵國門、邊境防線、前線後方,一直到最近柯P的冷區殲滅戰、熱區圍堵戰,或說打仗不能只有防守,疫苗才是進攻…,都令懂點軍事的人啼笑皆非。
2021-06-28
台灣防疫一開始做得不錯,接下來驕兵必敗,然後又亡羊補牢救援成功,這個歷程給了我們什麼經驗教訓?繼續造神樂觀捧英雄嗎?務實面對錯誤,想方設法修正流程,不違法,找辦法,也許才是我們更該擁有的態度。
2021-06-23
我無法想像,一個這麼大的事情,竟然完全丟給一個小小的疫苗課來扛。我無法理解,號稱有8萬大軍的台北市政府,竟然調不出幾十個人力支援這麼重要的任務。
2021-06-15
如果你用統獨光譜看這陣子疫情政治,只會看到紅藍綠混戰一團;但若改用行為來分辨各種人類,便會看到成人與巨嬰的區別,一些原本不能理解的行為,也由此得到了解釋。
2021-06-07
面對這波已經開始擴散的疫情,我們必須有長期抗戰的準備,更需有全島一盤棋的概念。傳統災害防救「地方負責,中央支援」的規定,其實很有問題。現在需要的不是一個躲在後方的後勤司令部,而是一個名符其實,直接下令調度各縣市統一作業的「指揮中心」,才足以快速應對各種狀況。
2021-05-24
疫情緊繃,封城與普篩聲浪又起,近日民調顯示,高達82%以上民眾支持封城,72%以上支持普篩。那本文就以算式取代故事,幫大家算一下這筆帳,看看要辦成這兩件事,到底需要多少的成本與準備?
2021-05-21
致蔡英文總統,危機才是證明一位領導者領導能力的最好時機,承認現實,即使被灰犀牛衝撞踩踏還能再站起來,才是一位合格的危機領導人,應有的品質。
2021-05-20
「台灣到底是不是地表最危險之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像情竇初開的少女,一路拔酢漿草葉子,一片一片反覆問:「他到底愛不愛我?」一樣,注定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無解習題。
2021-05-10
趙介佑一時衝動,一路燒到自己被開除黨籍,吸毒前科全被翻出,評委老爸與姑姑都被迫退出黨務,民進黨成了眾矢之的。趙介佑瞬間成了「趙氏孤兒」,也許他自覺不過是隨手往牆內丟了根煙頭,誰知會點燃整個火藥庫?
2021-05-03
唐湘龍說2021是「武統元年」;賴岳謙上對岸節目酸台灣軍隊是紙老虎;陳以信見老美,說台灣年輕人既不懂美國,又不懂中國,意思就是說年輕人沒有國際觀,卻又死不認帳。藍營這些言論自然引發鄉民一陣怒火攻伐,但基於這些發話者好歹也曾是個人物,作者便來小小研究一下。
2021-04-19
綠營名嘴在電視上一段「北迴鐵路是日本人蓋的」談話,又引起一波藍營撻伐,一邊無限上綱到兩蔣父子有過無功,另一邊也擴張戰果猛批「沒知識是因為三民自」。但作者認為,藍綠兩邊對於歷史詮釋的水準,與對岸不相上下,都是在剪貼歷史、扭曲歷史為政治服務,而不能從歷史中獲得經驗教訓,增長自身智慧。
2021-04-12
悲劇發生數日以來,看到各方究責與指責聲浪,令人更加悲憤。這不只是場疏忽意外事故,而是台灣多年以來,台鐵組織文化、層層轉包的工程文化、爭功諉過、肆意攻伐的政治文化、與普遍缺乏安全意識的工作文化,長期交互作用累積惡果的業力引爆。
2021-04-06
美中才在阿拉斯加吵完架,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便往訪中東各國,跟伊朗簽了25年合作協議,又與沙烏地阿剌(拉)伯、阿聯等國商談石油交易「本幣結算」,加上前些日子俄羅斯與中國在桂林也達成「本幣結算」的共識,令人不禁注意到這條有點偏門的財經新聞。
2021-03-30
新任國防部長邱國正「奉陪到底」的談話,獲得許多讚賞,連網紅美女都開始PO文玩槍。不數日,立委蔡適應廢止刺槍術的提議,卻遭國防部否決,於是鄉民們又開始酸言酸語:我們是要跟共軍「拼刺刀」來「奉陪到底」嗎?
2021-03-22
馬前總統評論中國人大香港選制為「一國兩制,宣告死亡」時,我正在死嗑《汴京之圍》這本書。沒想到第二天他又補鍋,說「九二共識」還沒死,是兩回事,讓人有點邏輯錯亂。照國民黨長久以來提出的文本,「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但中共始終認為九二共識=「各表一中」
2021-03-16
從韓趙聯軍,到國民黨主席江啟臣聲言自己只想當個King-maker(造王者),再到連勝文提出「專職黨主席」的說法,瞄準國民黨主席之位的眾家菁英,都想藉「黨政分離」之說,降低各路想選總統實力派的抗力,同時尋求最多同盟,以通過年中的黨主席選舉。
2021-03-10
ETToday的這份「後蔡英文時期的十大政治領袖」民調,大致上就提供了這種政治氣象預報材料,讓我們稍可窺見現在的政治氛圍。在這十大政治人物排比中,頭四名的侯友宜、賴清德、鄭文燦、蔣萬安,雖有不同公職在身,但在媒體曝光度與聲量上屬於比較安靜的,反而看好度居高不下。
2021-03-09
鳳梨事件引發兩岸間又一波惡意增長,且幫近日飽受藻礁事件抨擊的民進黨解了套。足證蔡小英才是習大大的真愛,每有危機習大大就跳出來救她。民進黨藉題發揮完全不意外,統派隨棍痛罵小英不吃「九二共識」只好自己回家吃鳳梨,同樣不意外。馬前總統又跳出來說兩岸應該好好談
2021-03-02
不論藍綠各方如何算計,2022九合一選舉,與2024總統大選的主戰場,注定是在桃園,而非台北。台北雖然位居核心,但能戰之人就是那幾個,而且多是穩健型性格,帶不起風潮。但桃園不一樣,鄭文燦滿意度近80%,已經逼近宋省長當年90%的政治奧運紀錄,卻依法不能連任,
2021-02-22
一如預料,罷捷沒過,原因就是除了報復以外,缺乏任何正當性。但國民黨內部卻也一如預期出現「續罷」與「停罷」的爭論,顯然國民黨人仍舊不知道自己問題出在那裡?
2021-02-08
衛生福利部直轄的桃園醫院出現了疫情破口,而且比原本預估的嚴重。SARS時的台北市衛生局長邱淑媞抨擊指揮中心「嚴重欠缺防疫邏輯」,引來鄉民圍勦,被迫關閉臉書,被律師翻出高院判決打臉。但邱仍氣嘟嘟的反擊說,當年和平封院是中央與地方共同決策。
2021-01-26
全國不分區市議員王浩宇被罷免成功後,成為這兩天網路話題。不少綠營深感惋惜,甚至覺得這是台派的失敗,民進黨聲明指責國民黨總動員,小英這邊則不希望續戰。深藍方面則是一片叫好,視為民進黨萊豬等政策的失敗指標,天理公義終能伸張,為罷韓之後出了一口悶氣
2021-01-18
即將卸任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日前宣佈,美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將於近日訪台,會見蔡總統與外交部長,並於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發表演講。消息一出,深藍人士可打翻了醋曇子,跳腳大罵者有之,狂酸無用者有之。黨主席江啟臣曾宣示國民黨也要親美,對此事樂觀其成。
2021-01-11
國防安全研究院去年底發布了一份「2020中共政軍發展評估報告」,強調中共正在進行一場的「認知作戰」,在灰色地帶進行隱蔽性高的假訊息攻擊,擾亂敵人的社會民心,消耗民主社會資源,這是一場無硝煙戰爭,需嚴加防衛。學者專家們研究得縝密而深入,但實在有點簡單複雜化。
2021-01-05
「恐懼」貫穿2020年。從台灣、兩岸到國際政經都是如此。面對2021年台灣的未知變局,或許真正課題非未來藍綠政情的發展,而是反求諸己,克服恐懼並重建信任。畢竟,在危機時代,信任,無可取代。
2020-12-31
蔡英文以817萬當選後這一年,危機與挑戰不斷,但皆安然度過,民進黨人也因此趾高氣昂,前景無限。到了年底,各種爭議開始出現,顯然蔡政府並沒有綠營自認的那麼完美,未來一年,還有很多要調整的地方。如果不處理好,不知道那天就會爆出事件,演成危機。
2020-12-14
ETToday用手機簡訊做了一份「後蔡英文時期的十大政治領袖」看好度民調,侯友宜穩居第一,鄭文燦第二,兩人不意外的是藍綠各自喜好的最大諸侯。與六月份同一民調相比,上升較多的是鄭文燦(6→2)、蔣萬安(7→3)、蘇貞昌首進榜內,柯文哲(8→6)算小賺。
2020-12-07
抗爭本應是體制內手段用盡後,不得不為的暴力邊緣式抵抗。但自秋鬥反萊豬,到立院下水湯,不知為何?總想不透為何綠營抗爭起來就像那麼回事,但藍營每次抗爭都會搞到讓人忍不住發笑?
2020-11-30
秋鬥上街,大批當年國民黨黨國出身的高官高喊「反黨國」,想罵綠營卻先罵到了自己與中共,綠營鄉民嘲笑不已,但大家真的理解「黨國」嗎?
2020-11-23
川普落選令台灣許多川粉崩潰,即使開票三天後大勢底定,卻仍堅持相信民主黨作票,川普終將贏得最後勝利。川粉一如去年的韓粉,認為只要大聲疾呼,集體念力,便能震懾敵軍。這種「粉式太平」或「粉征骨牌」,其實是國家的災難。因為過度迷信自己的集體力量與正確性,所以不斷出征。
2020-11-09
長榮大學女生命案的那條路,行政院長震怒徹查,拔掉歸仁分局長。妙的是,多年不亮的路燈,案發後馬上修好全亮,學生諷為「用人命點亮的路燈」。這就是台灣最要命的政治文化,凡事一定要等出事才要正視。
2020-11-02
台灣的兩岸和平倡議者,那些主張和提議,應該先去說服對岸,而不是柿子挑軟的,先來逼迫本國政府。兵者國之大事,需要務實談論,過度的恐懼或自我吹噓,都足以致災而不能止戈。
2020-10-26
所謂渣男的提議未必真的那麼渣,仍有許多發展空間。後備部隊除了軍事專業外,大可整合進此種民防系統之內,平時用於救災,戰時用於守衛,增加敵軍攻台成本,成為嚇阻戰略的一環。
2020-10-19
評價蔡英文的國慶講稿,重點不是文筆好不好,而是此文不只是政治文告,更像是國家戰略提要。整段文字隻字不提政府的角色,迥異於馬科長酷愛的政績報告風格,反有點邱吉爾那種「這麼多的人都要感謝那麼少的一群人」的味道。這是她的「心理戰略」開場,團結與認同台灣這個「想像的共同體」是其核心。
2020-10-12
不論期待中共大軍神威過海,還是期望美國大兵站門口嚇死老共,都相當不切實際。美軍不會輕易放棄台灣,但絕非用駐台協防這種方式展現,更不太可能在一個只要7分鐘就會敵機臨空的地方建立海空軍基地。
2020-10-05
兩岸風雲緊張,不少前朝黨政高層,乃以和平使者或說客之姿重現江湖,所強調者不外乎三項:第一,兩岸不能戰只能和,台灣軍隊不能打;第二,不可強化軍力到能打,不可買軍備,別想靠老美;第三,別讓老共不開心,否則就是挑釁,就是一場災難,就會造成生靈塗炭。
2020-09-28
求和說可能是國台辦與中宣部的兩手策略,既要為習近平的「告台灣同胞書」創造業績,又得為兩岸急凍作出解釋,於是只有弄批國民黨人來背書。
2020-09-14
我們的政府與社會,總是用在行銷的精神太多,用在品管的心力太少,總愛搏取他人的同情,轉頭又濫用別人的信任,最後總是親手毀掉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品牌。這才是台灣潛藏的真正危機。
2020-09-07
台灣的位置,台灣的大小,台灣的總體實力,包括科技、經濟、與軍事,決定了我們必然是個「棋子」與「前哨」。其中,唯一可由人力改變的,只有「實力」。只有台灣總體實力夠強,才能把「棋子」變成「釘子」,取得區域性的發言權,呼籲美中保持冷靜時,才會有人要聽。
2020-08-26
李登輝前總統晚年曾經感嘆:「其實政治家的工作就是一邊喝進髒水一邊又吐出髒水的過程,所以始終要保持潔白的確很困難。」這也正是蔡英文現在最頭痛的題目,比面對中共還頭痛。
2020-08-06
台灣正被迫進入一場「美中新冷戰」架構之中,而這個架構是以熱戰能力為根底,逼使各方在理性計算下選擇「停火」。那些高喊「兩岸和平協議」,連加強戰爭準備都被視為「挑釁」的偽和平蛋頭,實際上完全脫離國際政治現實。
2020-07-28
在台灣這個方舟內,即使眾聲喧譁,卻有共同的邊界意識。反過來看,即使在國家主權問題上漸趨一致,台灣主體性逐步確立,但這並不代表民眾會服從所有民進黨政府發出的指令。
2020-07-21
最近遇上許多政治爭議,七嘴八舌,雙方火力互開,不輸漢光演習,卻總是打不到重點,令人處於一種「失語」狀態,連回嘴都不知如何開口?爭論考監院存廢,許多人回到「五權憲法」,這是一種「祖宗家法不可廢」式的爭論。問題是一個國家制度,重點應在其「功能」,而非依據的來源。
2020-07-14
僅堅持20小時的「藍版曇花」,已經被笑了三天,今天又開記者會控訴民進黨立委打人,但恐怕只會被笑得更凶。如果是臨時起意也就算了,密謀兩週卻還如此荒腔走板,其內部決策與執行力恐怕大有問題。藍營立委與其繼續控訴,讓人繼續恥笑,不如回頭檢討一下自己,還比較踏實。
2020-07-01
蔡英文日前提名黃健庭出任監察院副院長,引起劇烈反彈。古今中外的政治體系,都很難逃脫這種決策圈愈來愈小的命運,因為依賴可信任的決策圈,決策者會比較輕鬆,與其痛心震怒,不如調整一下決策模式,方能脫出人性的糾結。
2020-06-22
柯文哲若想趁韓流消逝再起,需要的不是什麼宣傳上的特效藥,而是觀念與態度上的徹底扭轉。才有機會找出正確的方法,重新設定正確的目標,多交朋友,少結敵人,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2020-06-16
韓國瑜企圖把所有對他的攻擊,都扭曲為民進黨對他的惡意抹黑。但其實,是他自己的行為舉止與不當言詞,一點一滴創造了人們對他的不信任。當人們開始不信任政治人物,他的演講、承諾、文宣、造勢,全都將成為有味道的空氣,終歸於無用。
2020-06-08
美國黑人暴動,廣泛出現打砸搶。老共歡欣鼓舞,大肆宣傳美國的暴亂與政府警察的軟弱。台灣更好笑,美中兩派支持者好像自己親臨現場,個個手持「隱惡揚善令」,不是吹捧習大惡整香港,就是不提川普「種族歧視」。
2020-06-02
蔡英文總統第二任的就職演說,是近二十年來難得的佳作,沒有華麗辭藻,沒有金句口號,沒有細數政績,卻能清楚將過去的成功歸於全體國民,將現在的定位與狀況明確表達,亦將未來將推動的事務與國家前進的路徑清晰描繪。
2020-05-20
ETToday的民意調查中,民眾雖給了政府防疫80分高分,但對於紓困卻打了57分。近一半(48.3%)民眾覺得收入受到疫情影響而減少。而收入受到影響卻沒去申請紓困方案的民眾,84.2%是因為申請條件太嚴苛或是申請手續複雜根本看不懂,覺得「看得到吃不到」,於是放棄。
2020-05-14
最近很多事讓人很感慨,台灣政治體系的管理能力與觀念,恐怕輸對岸不只十年。紓困是好意,用意在救急,但缺乏精密規劃與目標,良法美意也只是引發人們的貪慾,結果就是一團混亂,徒增民怨。如果我們後勤系統支援前線的能力不如小七,那我們這支軍隊要怎麼面對一場現代戰爭?
2020-05-07
最近若干縣市紛紛推出「封城兵推」與「普篩建議」,引起一陣批評,有點始料未及,也讓近年習慣跟風與大數據決策的首長們,受到了點挫折,紛紛發出不平之鳴,卻仍舊不知道問題就在自己。現在台灣離爆發封城還很遠,商圈與中小企業生計問題已襲來,「沒有病死,卻被餓死」才是更貼近眼前的恐懼
2020-04-28
政治與媒體的關係,就像魚幫水,水幫魚。問題是,魚終究無法化成水,水也無法成仙得道轉成魚,兩者有本質上的不同。如果分不清楚內外有別,老想著贏者全拿,結果一定是什麼都想要,卻什麼都得不到。
2020-04-17
加拿大網友發起罷免譚德塞的連署,快要接近100萬人,主因是他「失職」,而不是「親中」。譚德塞的引犯眾怒,同樣預示了中共這波大外宣終將失敗,且後座力大到難以想像。
2020-04-13
民意雖是執政者的金鐘罩,卻同時讓執政者像蜘蛛人一樣「能力愈大,責任愈大」。民眾並不理解此次經濟危機的規模與深遠影響,政府為安定民心,也沒有對此多加說明。結果使得民眾過度樂觀,一旦防疫失控或經濟崩潰,許多人將無法承受。
2020-03-27
防疫當前,病毒是不分藍綠的共同敵人,但作者認為,藍綠好像都把對方政黨當成主要敵人,巴不得病毒是自己戰友,能把對方一次弄垮。好像吵架與表功已是主要工作,防疫不是。
2020-03-24
經過一個多月延宕,第二批武漢台商終於回台,綜觀整個過程,其實是一個對兩岸交往相當好的啟示,在三個面向上提供了兩岸官方未來交往的思考依據。
2020-03-11
新冠肺炎爆發一個多月以來,關於兩岸關係的論爭在網上打成一片,近日中國更展開大外宣,意圖將病毒來源導向美國,但這種努力,恐怕將歸失敗。根據最新民調顯示,35.2%民眾支持台灣獨立,45.6%維持現狀,統派壓縮到12.1%,「遠離中國」已成主流民意。
2020-03-02
作者分析,防疫作戰的核心是「流量」,防疫系統不是固定式的防彈鐵板,而是「控制流量」的濾芯,一千個病患分一百天進來還可以處理,三天進來一千個就一定崩潰。
2020-02-18
為了武漢台商回台問題,藍綠吵成一團。資深政治評論員指出,應跳開邏輯陷阱,回到技術本位,武漢台商回台問題便可能有解。關於誰可以上飛機?當然是婦孺病弱優先,有台籍者優先。台商家屬,儘量放寬放行,這是人道考量,不宜在此題上大作統獨文章。
2020-02-15
針對近日口罩之亂,前台北縣長周錫瑋一句「口罩不夠就進口啊!」引發爭議。親民黨前文膽吳崑玉指出,全世界都缺口罩,如何進口?現在狂罵口罩買不到的人,就是前幾天在罵台灣禁止出口口罩沒人性的同一批人,你們要不要檢討一下自己的前後矛盾?
2020-02-05
2020選後,民間對於國民黨改革的聲浪很多,但多集中於兩岸、人事等題目。但吳崑玉指出,國民黨應優先重建「估票系統」。從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國民黨就出現「選前假民調」與「情治系統估票」,整個估票作業就是個搶錢的計劃案。一個連數字都管不好的組織,如何管理眾人?
2020-01-22
國民黨2020總統敗選,黨內出現改革聲浪。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吳崑玉指出,國民黨內斥「恩庇-侍從」思維,用「寵物-主人」的關係來理解,有誰會尊敬一個寵物型的政黨或公司,並接受牠的領導?當國民黨充斥博美和馬爾濟斯,這些人能領導國家嗎?更可怕的是,這種寵物思維在綠營也正蔓延....
2020-01-21
當韓總搞笑段子橫空飛出,用膝蓋走路創造節目效果時,聲量的確提高,但厭惡度卻同時飆高。因為當人們已不信任這個人的時候,所有的訊息進入腦部後,都會被負面解讀,即使講得入情入理,也會被加上懷疑。
2020-01-14
這次大選根本不是蔡英文和韓國瑜在選,而是台灣人民跟對岸官方在對選,這是一次沒有「公投綁大選」,卻是「大選即公投」的民意展現,背後則是國際上的反中與挺中力量的較勁。民間對蔡英文執政並不滿意,卻肯定她維護主權所採取的「不求戰也不畏戰」立場。
2020-01-11
不少人這兩天看到韓國瑜造勢,都很緊張,一直在問會不會翻盤?尤其昨晚看到凱道場面與熱度,更緊張,紛紛來問選情,為省點麻煩,一次說明個人看法。
2020-01-10
也就是說,只要有人被質疑受到中共的「指示、委託或資助」,包括政治獻金,他的政治參與權利便會被嚴格限縮到等同必須保持中立的選監人員,不得從事任何政治活動。
2019-12-27
如果將ETToday這次選前一個月民調,與2016年12月中,TVBS所做的選前一個月民調對照,2020總統選舉的最後投票結果,可能會是「2016再來一次」。
2019-12-12
照ETToday及近日各家民調所示,蔡英文支持度穩定在45%上下,韓國瑜穩定在30~33%之間,韓蔡之戰似已進入「垃圾時間」。
2019-11-27
一名自稱中國間諜的人跑去澳洲投誠,並高調接受媒體訪問,大爆香港、台灣、澳洲的情報、策反、逮人等工作,真假難辨,但已引發許多關注。
2019-11-25
吳敦義該做的,不是為自己的政治前途打算,而是無悔地做一個「King-Maker」,拱上總統候選人,打造出一個有戰力、有論述、相當於「影子內閣」的不分區團隊。
2019-11-11
從ETTODAY歷次民調線形圖來看,8月以來,蔡英文維持著40趴以上的穩定優勢,上下都在誤差範圍。韓國瑜則在三成至三成三之間掙扎,與小英差距維持在10%左右。
201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