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很多的改變都是不知不覺默默來到的,大家想想:各國產業的補貼政策難道不像中國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嗎?各國治理通貨膨脹的央行語氣難道不像中國那種大政府思維嗎?新興市場越來越多的專制政權難道不像中國的以黨治國嗎?誰也不敢保證,某天一覺醒來,突然發現全球變得更像中國!
2023-03-29
金融業本來就是一個玩弄著信心強度的地方。 金融史上充滿著擠兌的驚心動魄,因為沒有一家銀行可以承受所有的存款戶同一時間要求兌現。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錯開顧客把現金領走的時間。但不幸的是,這正是美國這家第16大銀行所犯下的一個愚蠢行為。
2023-03-21
兩年前,《經濟學人》在2021年4月份的封面故事上,用一個雷達掃瞄儀讓我們看見台灣成為「全球最危險的地方」;而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再度聚焦台灣,在特別報導中直言:「台灣還沒決定如何及是不是要對抗中國的侵略。」
2023-03-14
台灣在政府的補貼油、電加上房價、房租在CPI有被低估嫌疑,加上勞動市場緊俏,現在就一口咬定今年CPI年增率會降回2%需要很大的勇氣,且這和人們的感受也產生了一定距離。過去二年,重貼現率持續低於CPI,顯示了央行施行緊縮政策太慢。
2023-03-08
越來越多人押注通貨膨脹只是暫時的,甚至一口咬定杞人憂天的經濟學家模型錯誤。但問題是,今天的正確預示可能正是明天的錯誤。沒有什麼可以阻止隨著貨幣過剩而來的經濟過熱,特別是美國和英國的勞動力市場才剛剛開始讓全球央行緊張。上一次的美國失業率這麼低正是讓美國經濟經歷通貨膨脹折磨的1969年。
2023-03-01
MicroSoft能不能在Google找到破局方法之前就讓Bing成功變成了另外一個動詞,絕對是未來一年全球科技業最精彩的一齣戲碼,另一個優勢是它目前仍是穩妥妥的在位者。
2023-02-14
春節期間,無論是矽谷或華爾街,都爆發了一波波的裁員潮。現在,大家最想問的是:「最壞的情況結束了嗎?」從經濟學家的角度來說,答案很明確:今年非常嚴峻。
2023-02-10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談的就是一蹶不振的美國高盛集團。在封面設計上,《經濟學人》惡搞了那個灰藍底、白字體,代表百年高盛的正方形Logo。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那個灰藍板塊的融化下沉,更有趣的是編輯群把Goldman Sachs 改寫成了「 Goldman Sags(高盛下沉)。」
2023-02-02
防疫隔離進入尾聲,保護主義的圍欄卻是方興未艾。全球貿易官員一向低調行事,但韓國貿易部長安德根上個月發出警告:全球正處於打開潘朵拉盒子的邊緣,如果歐盟決定跟進美國的保護主義政策,那些經過數十年談判造就的國際貿易和投資體系將一夕之間遭到破壞。
2023-01-18
人在中國大陸,防疫放鬆除了讓你迎來久違的自由,也為你帶來了清零退場的確診擔憂;但不在中國大陸,則會讓你對大陸開放後的2023年全球經濟再添幾許的不確定衝擊。
2023-01-09
這個世界亂了,怪事年年有,但今年特別多。2022年前十一個月,表現最牛的竟然是經濟狀況奇差無比的土耳其股市,而去年讓人羨慕嫉妒恨的越南股市,今年表現墊底。
2022-12-09
《經濟學人》在红色的十月份,推出以二十大為主軸的雜誌,由《經濟學人》北京辦事處負責人,也是茶館專欄的作者David Rennie帶領團隊撰寫了十二篇文章,嘗試帶我們從方方面面進一步瞭解現代中國的思維以及後續的可能發展,《特别報導》的標題最醒目:寫的就是「分裂的世界」(The world divided)。
2022-10-17
德國最大的問題是能源成本不斷攀升。明年電價已上漲15倍,天然氣價格漲10倍。中小企業受到的衝擊最大。針對德國中部地區100家中型「袖珍跨國公司」的調查,近1/4員工人數少於1000人的德國企業已經取消或拒絕了訂單,相對而言,員工人數超過1000人的企業則有11%正在面臨這個情況。
2022-10-04
能源危機和新的合縱連橫正讓海灣地區變得更強大,也變得更動盪。由於俄烏戰爭的延宕不前,3.5兆美元的能源財富將再次激發出一個富裕的海灣榮景。面臨著生活成本危機的西方政治家將被迫再次向依靠化石燃料的這些王室成員致敬。
2022-09-27
對很多人來說,全球疫情爆發及俄烏戰爭,甚至是這兩年半來的通貨膨脹,都是習慣全球化商業運作的我們,在過去難以想像的糟糕經驗。站在企業的角度,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些看似遙遠的灰犀牛地緣政治風險好像隨時可能近在咫尺,而全球疫情或是金融市場的黑天鵝,更是防不勝防的就會撲面而來。
2022-09-01
8月19日,衡量美元與6種主要貨幣走勢的ICE美元指數(US Dollar Index,簡稱DXY)上揚0.64%,收在108.169點。這不但反轉了美元過去一個多月的頹勢,還一舉突破了重要的技術關卡,外匯交易員進入一個左右為難,卻又不知道怎麼消化通貨膨脹數據以及預測聯準會下一步動作的困局。
2022-08-29
地緣政治造成的供給面瓶頸,最後仍要靠聰明的投資挹注來解決。COVID-19和俄烏戰爭已經讓福山的自由主義破了功,全球化不會再回來。兩岸關係瞬息萬變的今天,台灣可以著墨的地方並不多,台灣政府必須正視當前經濟變化的特質以及兩岸政經結構的翻轉,儘快找出可以振興經濟與協助產業破局的可行策略。
2022-08-16
由於Vladimir Putin減少了俄羅斯天然氣的供應,能源危機正在歐洲開始迅速蔓延與惡化。 過去十年的幾場災難本就讓歐洲陷入撕裂,譬如讓歐洲人記憶猶新的2010年代初歐元危機和2015年的移民危機,但2022年冬天的能源衝擊將是他們即將遭遇的最新一個。 歐洲大陸的團結和决心將迎來最大的考驗。
2022-07-19
在當今經濟體系的强大實力之下,包括躍躍欲試的消費者、相對穩健的企業和安全的金融體系,下一次衰退應該會是溫和的。 但即使是輕微的衰退,也必須伴隨著經濟的好轉,才能使經濟恢復全面的健康。 而且,現在的財政政策不適合重啟,貨幣政策又步履蹣跚,美國很有可能會面臨一個痛苦而緩慢的復甦。
2022-06-07
很多台灣產業界人士仍然以矽谷馬首是瞻,但全球科技產業其實隨著區域分化,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這反映了反映了近年來科技領域的巨大增長,使許多人受益匪淺,但它將超越投資週期的起伏。
2022-04-20